义薄云天“关公碑”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公即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在其近 60 年的戎马生涯里,他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不夸张的说,“义薄云天”这个成语在《三国演义》中似乎就是专为关羽设定的。比如桃园结义体现对兄弟的忠义,始终不离不弃;过五关斩六将展现对刘备的忠诚,不为曹操厚禄所动;华容道义释曹操则体现恩怨分明的品格。这些行为共同塑造了他“义”的化身形象,成为传统文化中“义”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关公碑”,是指与关羽有关的碑刻。既包括本人所书丹的碑刻,也包括后人书丹的与关羽有关的碑刻。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历史上并没有发现确凿无疑的、由三国时期留存下来的关羽亲手所书的碑刻。我们现在能接触到的与关羽相关的碑刻,绝大多数是后世,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为了纪念和神化他而刻立的。当然了,这些碑刻对研究关羽崇拜和关公文化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现存“关公碑”而言,大致可分为“画像碑”“功德碑”“纪事碑”“标示碑”。“画像碑”以千姿百态的关羽形象,形象的再现了关公的英武。后三者多为文字碑。有关关羽的造像碑或画像碑,在各地屡见不鲜,以绘画形式生动展现了关羽的英勇形象。据1961年香港广信印务公司版《关圣帝君圣迹图志》收录的关羽造像碑拓片显示,关羽的形象姿态各异,共计有14幅之多。这些造像碑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成为关羽文化的重要载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的关羽造像碑为《关壮缪像》,由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高1.33米,宽0.57米,赞词中赞誉关羽为“乾坤正气,日月精忠”的万代英雄。 在河南许昌市灞陵桥关帝庙,另一通吴道子所绘的关羽像碑也备受瞩目,其高1.59米,宽0.51米,赞词描绘了关羽在许都曹营期间的英勇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宋代绘制的关羽造像碑亦有两通,一为马远所绘的《关夫子像》,一为岳飞所绘的《关圣帝君像》,均以精湛的绘画技艺展现了关羽的英勇风采。而明、清时期的造像碑更是层出不穷,如《关壮缪像》《义勇武安王神像》等,不仅形态各异,更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这些造像碑不仅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现了关羽的英勇形象,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它们被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被一些商家、店户供奉为财神,体现了关羽文化在群众心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些碑刻,关羽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是在文化传承中得以永生的神明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福建福州于山风景区内,现存一通驰名中外的《关帝圣像碑该》。立于东侧碑廊内,螭首与碑身为整块青石打制,碑高2.63米,宽1.44米,厚0.20米,螭首为半圆形浮雕云纹,边框为团花瑞草纹样饰。据史料所记,该圣像刻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原立于福州市西洪路278号,即原西关武圣庙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碑正面上方从右到左镌楷书“关帝圣像”,碑面为阴刻关帝立像。碑面右上方镌有“圣训”二字,下文题“做好人、行好事、读好书、说好话。”右下方并列题有“雍正二年二月吉日,浙闽总督觉罗满保,福建巡抚黄国材仝敬立”。这尊关公立像很有特点,与通常形象差距较大。关公头扎软巾,身着铠甲,外罩龙袍,仰面端带,凝眉怒目,更显文武双全,豪气冲天。画像集合工笔与写意技法,笔法老辣,刻工精湛,是一件难得的石刻艺术精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关公文字碑通常因关庙的修建或其他重大事件而诞生。这类碑刻不仅记载了建庙的缘由与经过,还对关羽的生平事迹与卓越功勋进行了深入评述。在《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和《关帝志》等史籍中,我们得以一窥这些珍贵的碑记全貌。这些碑文出自名家之手,书法家以精湛技艺进行书丹,刻工也极为讲究,使得每一块碑刻都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从这些碑记的内容来看,关羽被赞誉为一尊忠诚、仁义、勇敢的神明。诸如“义烈英灵,炳蔚万古”,“纲常义勇,垂日月,弥宇宙”等赞誉之词层出不穷。这些碑文不仅彰显了关羽的崇高形象,更在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塑造关羽历史形象、传承忠义精神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为数众多的关公文字碑中,《关公篆书碑》(又称《关帝诗竹碑》)无疑是最为著名的。碑上刻画的是一幅竹画,但仔细观察,竹叶的形态实际上是由汉字组成的诗句。最常见的版本是:“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据传:这幅画被认为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时,画给刘备以示忠心的“信”。可这显然是后世附会的艺术作品。其书法和绘画风格均不可能是汉末三国时期所有,是元明清时期文人或民间艺人为宣扬关羽“忠义”形象而创作的。在全国多地的关帝庙(如西安碑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都有不同版本的刻石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关帝诗竹碑》,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杜陵二曲居士韩宰临摹刻立。该碑高159厘米、宽64厘米,碑额篆书"关帝诗竹",主体以两棵修竹竹叶构成五言绝句,暗含"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的藏诗形式。碑面右侧钤有篆文"汉寿亭侯之印",下方跋文记载明代扬州出土印章事件,并与"挂印封金"典故相呼应,展现关羽忠义形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现存的与关公有关的纪事碑中,比较著名的有三通。分别是,现存河南许昌春秋楼院内,刻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关羽挺风勒马画像碑》;现存河南许昌霸陵桥景区的《汉武帝挑袍处碑》《关王辞曹操之图碑》。《关羽挺风勒马画像碑》讲的是三国时期关羽辞曹归刘,千里单骑、过关斩将护送刘备夫人的千古壮举。该碑碑额篆书“乾坤正气,日月精忠,满腔义勇,万代英雄”。碑的右上角署“唐吴道子画,明秣[mò]陵弟子李宗周立”。《汉武帝挑袍处碑》刻立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石碑净高265厘米,宽88厘米,厚23厘米。左上端有一块残缺。这块石碑的碑身上,还有两道裂缝。石碑上用阴刻手法刻有“汉关帝挑袍处”,这几个字是明末总兵左良玉泼墨手书。《关王辞曹操之图碑》为明嘉靖年间刻立,石碑净高193厘米,宽85厘米,厚21厘米,左下角有残缺。石碑的上部篆书刻有“关王辞曹操之图”几个大字,其下刻有《关王辞曹操书》完整文字。在这段文字的下部,用阴线雕刻着关羽灞陵桥挑袍时的场景。当然,这三通碑都是依据《三国演义》的内容所刻制的。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值得再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现存与关公有关的碑刻中,金代的《关侯祖墓碑》是关于关羽身世的最早碑刻。现存山西运城常平村(关羽故乡)的关帝祖祠。碑文记载了关羽的祖先、父亲的名字以及关羽在家乡“抱打不平,为民除恶”后出走的故事。虽然立碑时间远晚于三国,但其记载的内容被认为有较早的民间传说依据,是研究关羽出身的重要线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关公有关的标识碑著名的有两通,分别是现存湖北当阳关陵的《汉寿亭侯墓碑》和现存河南洛阳关林的《汉寿亭侯关云长之墓碑》。 当阳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陵墓。陵园内碑刻众多,多为明清两代所立,题有“汉寿亭侯墓”、“忠义神武”等字样,是历代官方和民间祭祀关羽的见证。而洛阳关林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被认为是关羽的“首级墓”。其中的碑刻同样是后世所立,与当阳关陵类似,是关公文化在北方的重要载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总之,“关公碑”不仅记录了关公的英勇事迹,更通过艺术手法,将关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碑刻不仅承载着重要的史学意义,而且兼具卓越的艺术美感。既是研究中国“关公信仰”如何从历史人物演变为“关圣帝君”这一文化现象的核心实物资料,又承载了历史、文学、书法、宗教和社会学等多重价值,从而弥足珍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