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旧时杜公馆,寻觅大亨生平事

随意随缘

<p class="ql-block">上海东湖宾馆,坐落于徐汇区东湖路70号,原名杜美路26号,是一座四星级花园别墅式宾馆,隶属于上海市东湖(集团)公司。宾馆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是旧上海风云人物杜月笙的公馆,如今为上海市级保护建筑。占地约33亩,花园面积达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毗邻繁华的淮海中路商业街。这里曾迎来无数显赫人物:江泽民、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曾下榻于此;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摩洛哥王子亦曾在此设宴迎宾;APEC会议期间,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等国际政要亦在此举办活动。随着上海日益成为国际商业中心,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商界巨擘也纷至沓来。这座静谧的花园洋房,仿佛仍低语着昔日权势与风华的余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真实的杜月笙与孟小冬的罕见合影,没有演员演绎,唯有历史镜头的凝视,将我们带回那个动荡而迷人的年代。照片中的他们,一个是青帮之首,手握黑白两道权柄;一个是梨园“冬皇”,以老生之姿惊艳南北。两人身份悬殊,却在命运的牵引下,谱写出一段跨越阶层与岁月的情缘。这些影像,不是戏台上的扮相,而是真实人生的定格,映照出权力与艺术、情感与名分交织的复杂图景。</p> <p class="ql-block">杜月笙与孟小冬,一个是叱咤风云的“海上闻人”,一个是被誉为“老生皇帝”的京剧名伶,他们的故事自上世纪30年代流传至今,屡次被搬上银幕。然而,这组罕见的老照片,却剥离了戏剧演绎,还原了最本真的情感瞬间。孟小冬,惊才绝艳,十六岁便在上海一炮而红,英气逼人,人称“冬皇”;而杜月笙,长脸浓眉,高颧招风耳,终年一袭立领长衫,儒雅中透着威严,年长孟小冬整整二十岁。他们的结缘,竟始于一段破碎的姻缘——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四年同居终成空梦。1927年,年仅十八岁的孟小冬因与梅兰芳结合而退出舞台,却未获名分。当梅母病逝,她披麻戴孝欲入梅家吊唁,却被福芝芳拒之门外,连叩首送别亦不得入。那一刻,她才彻悟:四年的牺牲,换来的不过是一场无名无分的笑话。高傲如她,决然离去,留下一句铮铮誓言:“今后要么不唱戏,唱便不输于你;要么不嫁人,嫁便不输于你!”此后,她潜心学艺,而杜月笙,这位自诩“天下头号戏迷”的青帮大佬,悄然走入她的命运。他致电梅兰芳,索要四万大洋赡养费,梅不敢违逆,只得照办;又请律师代拟声明,于《大公报》连登三日,言辞克制却字字千钧,为孟小冬正名。1937年,上海黄金大戏院开幕,杜月笙致词,孟小冬与姚玉兰等剪彩。那一夜,姚玉兰留她叙话至深夜,朦胧间,杜月笙悄然入室。孟小冬惊而不拒,或因感念其恩,或因情愫暗生。天明后,杜月笙佯作不知,却将她拥入怀中。自此,她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女人。抗战期间,杜月笙辗转香港、重庆,孟小冬则北上拜余叔岩为师,潜心五年,终成余派唯一传人。待余叔岩去世,她闭门谢客,为师守心丧三年。直至抗战胜利,方与程砚秋合演《武家坡》以庆太平。1945年杜月笙返沪,即刻修书召她南下。重逢时,见她身形清瘦、面带烟容,杜月笙心疼不已,将她紧紧拥入怀中。此后,二人半公开同居,姚玉兰初时心有芥蒂,冷淡相待。孟小冬欲辞行北归,却被杜家挽留。1947年,杜月笙六十寿辰,借赈灾之名举办十日义演,梅兰芳与孟小冬同台却分日登台,台上不见,台下不遇,杜月笙苦心安排,只为护她尊严。1949年,时局动荡,孟小冬随杜家迁居香港。她如侍师般悉心照料病重的杜月笙,煎药奉汤,不离左右。然而,名分始终未定。直至一日,杜月笙筹划赴法避难,当众清点护照名额,孟小冬轻声问道:“我跟着去,算丫头,还是女朋友?”杜月笙闻言一怔,随即宣布:“我要和孟小姐结婚。”当晚,病卧轮椅的他强撑起身,在家人见证下与孟小冬成婚。他命子女向她行跪拜礼,从此称她为“妈咪”,姚玉兰则为“娘娘”。这一声称呼,洗尽了当年梅家门外叩首不得入的屈辱。杜月笙用一场迟来的婚礼,给了她一生渴望的名分。</p> <p class="ql-block">这座曾为杜月笙公馆的建筑,实由其心腹金廷荪主持建造。金廷荪,与黄金荣、杜月笙并称“上海三大亨”,是“三鑫公司”的财务核心,精于理财,深得杜月笙信任。他因承包国民政府“航空公路建设奖券”而暴富,此项目由杜月笙扶持,金廷荪任“大运公司”总经理,杜任董事长,最终净赚37万美元。为报知遇之恩,金廷荪将杜月笙应得的20万美元红利用于建造公馆,而非交付现金。他深知杜月笙挥金如土,遂以不动产为其留存基业。1934年,金廷荪耗资30万美元,在原法租界杜美路26号——三鑫公司旧仓库之上,动工兴建这座花园豪宅。建筑融合中西风格: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洋房,内部则为中式五开间两厢格局。主楼四层(后加至五层),内设可容五十桌宴席的宴会厅、账房、大菜间,以及四位夫人的独立居所,花园中亭台假山错落有致。杜月笙原拟将二楼至三楼分予原配沈月英与二太太陈帼英,东西侧楼归三太太孙佩豪与四太太姚玉兰。然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杜月笙离沪赴港,终其一生,未曾入住此宅。抗战胜利后,他将公馆借予军统戴笠使用,1947年以45万美元售予美国新闻处,后为美领事馆所用。1950年,公馆被政府接收,先后作为华东局与上海市委招待所,1982年正式更名为东湖宾馆,对外开放。昔日大亨未居之府,今成世人可访之园,历史流转,令人唏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