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5日,为期6天的山东之旅圆满结束。上午,挥别了古韵厚重的台儿庄,带着旅途的余味踏上前往徐州的路。徐州藏着一个更显沧桑的旧称——彭城,其名始于尧帝时期,当时尧封制陶能手彭祖在此建立“大彭氏国”,都城定名彭城。此后千年,纵使朝代更迭、地名变迁,‘彭城’二字始终作为徐州的根脉印记,流传至今。</p> 第一日:在历史与烟火间穿行 <p class="ql-block">13:40乘大巴抵达徐州,此行重点便是探寻厚重的两汉文化,首站便直奔龟山汉墓——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这座“掏空整座山”的地下宫殿,摒弃了繁复的外部雕琢,转而以山为天然外壳、以石为蜿蜒廊道,将古人的惊人才思与磅礴魄力,悄然藏进了幽深的地下空间。</p> <p class="ql-block">龟山汉墓中藏着不少令人称奇的秘密。第一个便是象征楚王身份的铜质龟钮楚王印——它呈方台龟钮形制,龟首神态自若,四足稳稳站立,背甲阴刻精致龟斑纹,印面则以阴刻小篆体刻“刘注”二字。这不仅是楚王刘注的私印,更是确定墓主身份的核心关键文物。</p> <p class="ql-block">二是封堵墓道的巨型塞石,每块重达数吨,古人仅凭人力将其严丝合缝嵌入,至今仍让人惊叹当时的工程智慧。</p> <p class="ql-block">更巧妙的是墓内诸多“对齐”设计,如南北两条甬道精准平行,误差仅5毫米,仿佛两千年前的工匠已掌握了“精密仪器”般的技艺,这一现象至今仍是未解的千古之谜。</p> <p class="ql-block">汉墓还出土了其它精美文物,如:鎏金铜熏 ,造型优美,纹饰华丽,为国家一级文物,是龟山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在龟山汉墓里,摆着一块刻着“第百上石”的石碑。当年楚襄王刘注在上面刻字,跟后人发誓说,自己墓里没放啥值钱的金玉衣服,就只有棺材和尸骨。他觉得后人看了这段文字会同情他,就不会去动他的墓了,这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块古老的石碑,就像一段穿越两千年的对话,让我们能了解西汉楚王的墓葬故事,也是解开龟山汉墓秘密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这张龟山汉墓透视图,清晰展现了这座西汉楚王夫妻合葬墓的地下结构。图中标注了楚王棺室、王后棺室、楚王与王后会见通道,还有马车房、车夫室、马水池等功能区域,同时可见水井、水道、漏水井等设施,直观呈现了这座“地下宫殿”的布局巧思与汉代墓葬的工程智慧。</p> <p class="ql-block">走进幽深的墓道,便能循着布局依次探访这些区域:先见楚王与王后的会见通道,再深入楚王棺室、王后棺室,途中还会经过马车房、车夫室,瞥见马水池的遗存,水井、水道与漏水井的设计也在路径中一一显现,仿佛沿着两千年前的工程脉络,亲身解码这座汉墓的地下奥秘。</p> <p class="ql-block">顺着墓道走到尽头,看着空荡荡的棺室,看着那一道道的凿痕,倒不觉得阴森,只生出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恍惚——他们曾在这里规划生死,而如今我们正循着他们的痕迹,读懂一个时代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从龟山汉墓的地下宫殿走出,阳光穿过树木洒在青石路上,不远处一座融传统与现代的建筑便是徐州圣旨博物馆,国内首家以圣旨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与汉墓的雄浑古朴不同,这里的一帧帧“皇牍”向游人诉说着明清的朝堂风云。</p> <p class="ql-block">踏入展馆,“奉天承运”四个大字先牵住目光,庄重感瞬间漫开。</p> <p class="ql-block">展厅沿明清时间线铺展,200多道圣旨真迹在玻璃柜(框)中舒展,桑蚕丝绫锦历经百年,仍能看清经纬间的细腻纹理。</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世袭罔替龙边圣旨’最是夺目,尺寸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485厘米,宽</span>33厘米。圣旨内容大致为:道光十三年(1833年),道光帝颁发圣旨给皇族宗室奉国将军哲林之子奎定,封其为奉恩将军 。</p> <p class="ql-block">咸丰六年(1856年),奎定病逝,咸丰帝将圣旨收回,并在圣旨中缝御笔朱批:“奉恩将军奎定病,所遗之缺,将伊长子玉纲承袭奉恩将军”。</p> <p class="ql-block">这道跨越道光、咸丰两朝的孤品,织金包首上祥龙昂首,朱批御印色泽依旧,凑近玻璃凝望,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朝堂的庄重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清代道光年间的木制圣旨牌匾,是清代皇帝为表彰臣子家族“累世德行、捐职报国”而颁发的荣誉性木制圣旨,表彰对象是一位“儒林郎”(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六品</span>文职散官)及其家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颁发于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八日的清代大学毕业证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珍贵实物。证书以传统龙纹为饰,却融入西方学科分类与百分制考核体系,既承载着清末“中体西用”的教育探索,也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科举向近代学堂转型的关键历程,是清末学制改革与教育现代化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金色褒奖文书,以黎元洪大总统名义表彰郑母姜氏的贞孝德行,借班昭典故弘扬传统女德,是民国礼制与文化传承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这张“康德四年指叙令”是伪满时期的官员任命文书,此令授予书记官刘化龙“十五级俸”,落款“康德四年六月一日”(康德为伪满洲国年号,对应1937年)。尤为特别的是,当灯光打亮时,文书背后浮现出隐秘的防伪标识。</p> <p class="ql-block">在圣旨博物馆,游览完一帧帧承载着明清风云的皇牍绫锦,感觉蛮有意思。满墙的圣旨不光能看到龙纹的精致,还能知道古代皇帝咋给大臣发“奖状”,涨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离开龟山汉墓,循着历史的脉络来到戏马台。公元前206年,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南山筑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戏马台由此而得名,它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那座红墙黄瓦的大门古意盎然,“戏马台”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前石阶两侧绿植如茵,红红灯笼随风轻晃,古意中透着几分灵动。</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穿过拱门,“楚室生春”的朱红院落里,一对石狮威风凛凛,院内项羽的雕像身披铠甲、衣袂翻飞,仿佛下一秒便要跨上战马,重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p> <p class="ql-block">项羽雕像后方,原是台头寺旧址,现为戏马台的雄风殿。这座由南朝宋武帝刘裕始建的古刹,曾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源头之一,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亦曾为其赋诗。步入殿内,“秦街汉衢”的巨型浮雕铺陈开楚汉时期的市井与战争图景,人物车马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巨鹿大战”的壁刻更是气势恢宏,项羽破釜沉舟的决绝姿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听到千军万马的嘶吼。</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的“鸿门宴”展厅,通过场景复原与光影效果,将那场剑拔弩张的宴席娓娓道来,樊哙闯帐的勇武、刘邦脱逃的惊险,都在眼前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戏马堂静静矗立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戏马台的核心区域,</span>红柱黛瓦,彩绘斑斓,门前楹联笔走龙蛇。堂内“秋风戏马”图屏风,将项羽演武阅兵的雄姿定格。</p> <p class="ql-block">登上台顶,一座青铜书卷雕塑静静伫立,上面镌刻着戏马台的历史沿革——公元前206年,项羽灭秦东归,在此筑台练兵、戏马点将,从此这片土地便与楚霸王的传奇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与此相邻的风亭阁,飞檐斗拱、彩绘绚丽,登临其上,想象着千年前项羽在此俯瞰全军的场景,顿生“江山依旧,英雄已逝”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神骏遗址,池边石槽与拴马柱默默伫立,岩壁上“神骏”二字依稀可辨,仿佛还残留着当年战马的气息。绿树环绕间,古意与生机交融,让人不禁遥想项羽与乌骓马在徐州的那段风云岁月。</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走出来转身回望戏马台,如今再无金戈铁马的喧嚣,青砖黛瓦间却处处留存着项羽的印记,游人到此,在古迹的沧桑中,仍能感受到西楚霸王当年的豪情。</p> <p class="ql-block">从戏马台下来,没几步就到了户部山徐州民俗博物馆,也就是户部山古民居,这里就是老徐州的生活画卷。翟家大院尤显古朴雅致,其家族祖籍山西,于明末辗转迁至徐州,至清代中期已成为当地颇具声望的富户。</p> <p class="ql-block">翟家大院后花园的伴云亭藏着一个典故,相传乾隆南巡时曾在此驻跸,御题匾额让院落多了几分皇家气韵。</p> <p class="ql-block">余家大院自带恢弘气度,清康熙年间徽商余氏三兄弟买下明代户部分司旧衙署改建而成,中院房屋里仍能看到余家“积善堂”的堂号匾额高悬。建筑风格则是巧妙融合南北,既有北方墙体的厚重,又藏南方雕饰的灵秀,屋内还原的旧时拜堂场景,仿佛能让人窥见老徐州的婚嫁习俗。</p> <p class="ql-block">郑家大院是清代同治年间在古庙旧址上建起来的,院落依户部山而建。郑家是苏州商人,院内游廊绕院、绿植点缀,让这座北方院落多了几分江南的温婉意境。</p> <p class="ql-block">户部山曾是徐州的“富人区”,明清时期商户云集,如今保留下来的老宅,每一处雕梁画栋都藏着老徐州的烟火气。这些老民居的一砖一瓦都带着时光的温度,在这里不用刻意寻找,便能从雕花的窗棂、古朴的陈设中看到徐州的老日子。</p> <p class="ql-block">接着走进崔焘故居,青砖灰瓦间,那幅写有“徐州崔半山”的红幅映入眼帘,庭院雅致清幽,古亭、石臼点缀其间,似在无声诉说着往昔岁月。</p> <p class="ql-block">“畬经堂”前,木雕门窗精致绝伦,楹联“世代书香清廉信义,人家德誉磊落光明”苍劲有力,堂内供奉的崔氏先人画像,更添几分肃穆。</p> <p class="ql-block">翰林楼,楼体以砖石为基,木质门窗古意盎然,红灯笼悬于两侧,与爬满藤蔓的墙面相映成趣。楼内陈设典雅,字画楹联间流淌着“宦海清官学士家,翰林府邸书香院”的气韵,更藏着崔氏“一门双翰林”的传奇——明代崔海、清代崔焘的荣耀过往,诉说着古代翰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家族的诗书传承。</p> <p class="ql-block">崔焘的铜像旁,文字记录着他从进士到知府的为官历程,治水剿匪、赈灾济民的故事,让这位清代官员的形象愈发清晰。</p> <p class="ql-block">故居里的三雕艺术是此行的意外惊喜。作为清代翰林的府邸,这里没有张扬的气派,却在细节处尽显雅致。木雕的花鸟栩栩如生,砖雕的纹样层次分明,石雕的瑞兽灵动鲜活,<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传统工艺的精妙,</span>能感受到当年主人对生活的讲究,也读懂了清代文人宅邸的低调与精致。</p> <p class="ql-block">走出崔府,天色已见黑,顺着户部山的老街往下走,就到了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回龙窝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其地势低凹,雨水倒流,久积难泄,俗称“回流涡”,后取其谐音称为“回龙窝”;二是民间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此迷路,无奈原路返回,故得名“回龙窝”。</p> <p class="ql-block">灰墙黛瓦的明清院落浸在暮色里,修缮后的老宅不仅保留着古朴雅致,还多了几分文艺气息。檐下灯串与树影交织,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摇晃的光影,古朴幽静的氛围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p> <p class="ql-block">从回龙窝出来,步行到苏宁广场与文庙。抬头是266米苏宁广场的玻璃幕墙,映着现代繁华;转身是宋代文庙的红墙黄瓦,凝着千年古意。一边车水马龙,一边肃穆沉静,两种气质相遇却格外和谐。这一天,从汉墓到明清院落,从民俗到现代繁华,徐州的魅力既藏在历史的深处,也活在当下的烟火里。它用“厚重”与“鲜活”,展现在我眼前,成为徐州之行难忘的开篇。</p> 第二日:在汉风与湖山间漫行 <p class="ql-block">9月26日,今早在徐州的早餐是马市街饣它(shá)汤,热呼呼的汤,用母鸡、猪圆骨、麦仁等熬成,浓郁鲜香,再配上口感酥脆,外形别致,饣它汤的黄金搭档——八股油条,一口下去鲜到入魂。这家非遗小店,用百年滋味,把徐州人的烟火气和老味道,都藏在了这一碗热汤里。</p> <p class="ql-block">8点半准时来到徐州汉文化景区南门,这是一个国家4A级景区 。园区很大占地1400亩,是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 。景区内有狮子山楚王陵,以及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长廊等景点,呈现了一部立体的汉代史 。</p> <p class="ql-block">最先观览的是狮子山楚王陵,它静卧于山腹之中。若仅观山体外貌,平淡无奇,唯有深入其间,才能窥见这座在山岩中凿刻而成的西汉诸侯王墓葬。</p> <p class="ql-block">作为徐州地区的西汉王陵翘楚,它以三项之“最”奠定地位: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这份厚重的历史分量,也让它收获了两大重量级荣誉——不仅位列“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更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是解读西汉诸侯王陵寝制度与社会风貌的关键遗存。</p> <p class="ql-block">跟着指示沿着陡峭的墓道往下走,外墓道、中墓道的巍峨让人震撼。这条墓道开凿严整、修凿垂直,石壁上的凿痕仍清晰可见,不难想象当年工匠们一锤一凿的艰辛。走在狭长的墓道中,灯光在石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时空的厚重感瞬间将人包裹,让人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墓道两侧分布着多个耳室,西一耳室是“御府库”,曾出土金带扣、玉卮、高足杯等王室御用器物,还有青铜剑、戈、矛等大批兵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历经千年,仍能想象出墓主人当年尊享权力、征战四方的威仪。</span></p> <p class="ql-block">封门石板区域更显古人智慧,八块石板上下叠置,每块90厘米见方,厚15-30厘米,牢牢封锁着王陵的秘密,也锁住了千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这个玉龙佩出土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造型为单体龙,身体蜷呈“S”形,现陈列在徐州博物馆二楼的“天工汉玉”展厅,供游客参观欣赏。它是西汉玉雕艺术的经典代表,也是徐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墓室核心区域——前堂,这里曾出土金缕玉衣(现陈列的仿制品),真品现藏于徐州博物馆。修复后长1.74米,玉片4248片,是目前国内出土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最精的玉衣之一。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专属殓具”,是权力与身份的终极象征。</p> <p class="ql-block">墓道的尽头就是后室,立着一尊楚王像,它是根据出土的楚王遗骨复原而成。讲解员介绍,考古学家结合遗存推断,这里的主人可能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也可能是第三代楚王刘戊。从雕像可知,这位楚王身高约1.72米,年龄在35至37岁之间,面容威严,身披铠甲,仿佛仍在守护着他的地下王国。</p> <p class="ql-block">走出来回望这座出土近2000件(套)文物的王陵,每件文物都是沉默的西汉历史见证者,而王陵本身就是一部立体西汉史。它的“因山为陵”形制、精湛凿石工艺与奢华随葬品,勾勒出西汉诸侯王陵的规制风貌,也让我们窥见那个强盛王朝的背影。想了解西汉王爷的陵墓规矩、当时的社会风貌,来这儿准没错,真心推荐!</p> <p class="ql-block">在徐州狮子山汉文化景区,有一处与西安秦兵马俑风格迥异的地下军阵——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博物馆的灰色建筑朴素大气,左侧墙面镶嵌的金色龙形装饰,与右侧“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的题字相呼应,在雨天的湿润中更显历史的厚重感。 </p> <p class="ql-block">步入汉兵马俑博物馆,看到三条东西纵向的兵马俑坑,分别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目前完整展示的只有北侧的一号坑,坑内兵马俑军阵布局规整,是西汉早期楚王军队的地下缩影。二号坑在中部,由于东端被破坏、文物保存状况不佳及考古展示规划等原因,部分被填埋废弃。三号坑在南侧,经考古勘探调查,其陶俑埋藏情况与二号坑相似,但因当前考古保护技术不足以完好保护坑内文物,暂未正式清理发掘。</p> <p class="ql-block">一号坑坑内军阵分前后两段,前段410件步兵陶俑组成严整步兵阵,后段陶俑则构建出“车马+军吏+步兵指挥机构+跽(jì)坐车兵军阵”的复杂体系。站在坑边俯瞰联想翩翩,若说西安秦俑是气势磅礴的“帝国军阵”,那徐州汉俑便是灵动鲜活的“西汉兵卒群像”。它们个个姿态各异,有的紧握拳似持兵器,有的身形挺拔如待命出征,虽个头小巧,却将西汉士兵的精气神刻画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二号坑在三条俑坑的中部,虽已填埋,但从露出的一个个小脑袋,仍能看出当年军阵的规整,那一个个小小的身影,仿佛在地下埋藏的两千年里,始终保持着备战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是水下兵马俑骑兵馆,覆斗形建筑浮在潭水之上。远远望去,展厅建筑如同黑色的金字塔浮在水面,木质栈道连接着入口,水面倒映着建筑的轮廓,与远处的现代高楼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原先我认为水下兵马俑就是在水下,让游客隔着水面俯瞰。但踏入“骑兵俑展厅”,从“前言”介绍中解开了我的“水下”迷惑。这里的骑兵俑坑自1987年发掘后曾淹没于潭水,2006年在原址上建成的陈列馆将其从水中取出完整展示,让这段曾沉睡于水下的历史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骑兵俑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骑兵军阵,证明西汉文、景帝时期骑兵已成为独立兵种。六号俑坑的残件为我们还原了当年楚王刘戊叛乱后草草埋葬的历史片段。馆内的骑兵俑细节满满,从服饰到战马姿态,都是研究西汉骑兵的关键依据。</p> <p class="ql-block">在狮子山景区,除了楚王陵和汉兵马俑,还有一处“刻在石头上的汉代百科全书”——汉画像石长廊,共藏有281块汉代画像石。步入长廊,仿佛走进了鲜活的汉代生活图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沉默的石刻,带我们穿越两千年,窥见大汉市井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这尊《力士图》石刻极具冲击力,力士双脚踏地,抬手扛着一人,怀中还护着小人,肌肉线条与姿态充满张力,把汉代人对“力量”的崇拜与艺术的夸张表达结合得淋漓尽致,仿佛能感受到石刻背后涌动的生命力量。</p> <p class="ql-block">《坐榻宴饮》石刻则充满生活温情,人物坐于榻上,侍者在侧,前方三人跪坐于“枰”(汉代小坐具)上,案上酒杯整齐排列。它不仅展现了汉代“坐榻宴饮”的礼仪,更把贵族生活的细节——器具、服饰、姿态一一呈现,让我们看到汉代人除了征战之外的生活日常。</p> <p class="ql-block">最具趣味的是《烧烤图》(复制品,原件在徐州博物馆),石上有人宰杀牲畜、烹饪料理,还有鱼、鸟等食材悬挂,下方车马出行,把汉代的饮食场景和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原来两千年前的汉代人,就已把“烧烤”作为生活乐趣,这份鲜活让石刻有了与今人共鸣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乐舞·秘戏》石刻分三层展现乐舞场景,人物姿态曼妙,生动还原了汉代宴乐场合中“乐、舞、戏”交融的热闹图景,尽显大汉盛世的浪漫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云龙图》里飞龙盘曲、鱼游其下,充满奇幻色彩。</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些石刻前,能感受到汉代工匠的巧思——他们以石头为载体,用刀痕记录时代,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汉代的审美、信仰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景区里,除了雄浑的汉文化遗迹,还有一处充满禅意的地方——竹林寺,在景区逛累了,不妨到这里来寻一份禅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第一比丘尼道场,寺前的“中国第一比丘尼”石碑诉说着东晋净检法师的传奇。追溯到东晋时期,净检法师在此开创了女性出家修行的先河。石碑底座刻满经文,与莲花造型的基座呼应,无声诉说着这段独特的宗教历史。</p> <p class="ql-block">穿过竹林寺,沿着幽静的竹林步道拾阶而上,雨雾氤氲间,途中所遇,是天王殿的弥勒含笑,三圣殿的香火氤氲,山巅观音阁的檐角隐在雾中,透着几分空灵。红墙黛瓦与翠竹禅钟相映成趣,为这场行程平添了几分浸润在水汽里的悠然禅意。</p> <p class="ql-block">游玩结束,从徐州汉文化景区东大门出来,回望那镌刻着“徐州汉文化景区”的巨石,还有不远处威武的刘邦铜铸雕像与古朴的司南勺,汉文化的悠远韵味仍在眼前流转,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下一个打卡点是徐州博物馆。进博物馆之前,先绕到旁边的乾隆行宫转转,红墙黄瓦的建筑虽不大,却透着皇家的精致,行宫的廊柱上还刻着当年乾隆南巡时留下的诗句,字里行间都是对徐州的偏爱。</p> <p class="ql-block">进了徐州博物馆,为避开人流,我先直奔二楼的“天工汉玉”展厅,去寻找第一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玻璃柜里的金缕玉衣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千片玉片用金线串联而成,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它</span>是我国出土玉衣之最,国家级文物,也是徐州博物馆的第一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镶玉漆棺更是惊艳,棺身上镶嵌着整块的和田玉,虽历经千年,玉的光泽依旧如新。它是我国年代最早、体积最大、打造最豪华的玉棺,徐州博物馆的第二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S”形龙玉佩,以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莹润有玻璃光泽,造型为单体龙,身体腾卷呈S形,是中国汉代玉器的巅峰之作,被赞誉为“中国汉玉的第一玉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徐州博物馆馆标的元素符号。</span></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是“大汉气象”展厅,里面也有两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金带扣是目前所见汉代最华美、造型最精细、系带方式最先进的带扣。西汉楚王的腰带头,被誉为汉代的“爱马仕”。</p> <p class="ql-block">鎏金赵姬沐盘是西汉最大的鎏金铜盆。</p> <p class="ql-block">这件带钩出自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属于西汉镶绿松石鱼龙形金带钩,以纯金打造,镶嵌绿松石,工艺精湛,是西汉时期贵族带钩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三楼的“俑秀凝华”展厅里,北洞山彩绘仪卫俑让人眼前一亮。陶俑身上还残留着当年的彩绘,红、绿、蓝的颜色虽有些斑驳,却更显珍贵。这些陶俑是西汉楚王的“地下仪仗队”,不同的姿态、服饰对应着不同的官职等级,生动再现了汉代王侯出行时仪仗威严、阵容齐整的盛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徐州博物馆的陶制仪卫俑主要出自北洞山楚王墓,有执兵俑、背箭箙俑和执笏俑等形制 。这些陶俑绝大部分保存完整,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衣纹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是我国迄今发现汉代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之一 。</p> <p class="ql-block">西汉乐舞陶俑,舞俑的姿态极具张力,身体呈夸张的“S”形扭曲,衣袖飞扬如带,<span style="font-size:18px;">陶土为身,却舞出了西汉宫廷的灵动韵律。</span>站在它们面前,仿佛能听到千年之前的丝竹之声,看到舞者在宴会上旋转腾挪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有一尊陶俑的神态,竟和篮球明星姚明有几分神似!游客用手机把两者同框,瞬间打破了时空的壁垒。这看似滑稽的“撞脸”,却让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也让我们意识到:千年前的工匠在塑造这些陶俑时,注入的是最真实的人性与表情,所以才会在千年后,仍能与现代人产生奇妙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金戈铁马”展厅里的东汉“五十炼”钢剑,是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钢剑之一,国家一级文物,这是徐州博物馆的第三件镇馆之宝。剑身上刻有“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错金隶书铭文,完整呈现了东汉官营手工业体系下的高端兵器制造标准,代表着当时钢铁加工技术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最后逛一楼的“古彭千秋”展厅,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明清时期的瓷器,徐州数千年的历史变迁,都浓缩在这一个个展柜里。</p> <p class="ql-block">青瓷鸡首壶造型别致,藏着古人的生活意趣。</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走马观花游览出来,对面就是云龙山北门。拾级而上,山路平缓,道旁绿树葱茏,沿途散落着不少蕴含历史典故的小景点,引人驻足。</p> <p class="ql-block">在云龙山怀古亭,藏着一段与毛主席有关的往事。1952年,毛主席登云龙山时曾在此亭与随从合影,并针对徐州的生态发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号召 。如今站在亭中看满山葱郁,这片绿意正是对当年伟人指示的生动回应。</p> <p class="ql-block">行至山腰,东坡石床的标识映入眼帘。那块长3.3米的天然石台,因苏轼醉卧题诗而得名。抬手抚摸石床,<span style="font-size:18px;">遥想苏轼醉卧石上吟出“冈头醉倒石作床”的豪情,</span>仿佛能看见那位宋代文豪醉眼朦胧、诗兴大发的模样,原来千年的文人风雅,竟藏在这一方石床的斑驳纹理里。</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就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绿树掩映中的</span>云龙书院。虽未闻书声琅琅,却能从飞檐斗拱、楹联匾额间,感受到昔日学子攻读经史的专注。在这里,徐州的文脉如山间清泉,静默流淌了百年。</p> <p class="ql-block">登顶至放鹤亭,这座因宋代文人张天骥养鹤、苏轼作《放鹤亭记》而闻名的古亭,如今仍是俯瞰徐州的绝佳处。驻足于此,凭栏远眺,城中景色就在眼前:远处云龙湖波光潋滟,近处城市楼宇与青山绿树交相辉映。只可惜天气阴沉,“一城青山半城湖”的优美画卷未能完美呈现。</p> <p class="ql-block">游览云龙山,兴化寺是一定不能错过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堪称灵魂景观的</span>北魏大石佛就在其中。大石佛雕凿于北魏太和年间,通高11.52米,佛头螺髻、面容慈悲,更因“三砖殿覆三丈佛”的建筑奇绝而闻名。这尊石佛历经1500余年沧桑,见证了兴化寺的兴衰,也承载着徐州深厚的佛教文化。毛主席生前曾七次到徐州并参观云龙山和兴化寺,也对这尊石佛赞叹不已。如今佛身的金色妆面,是2008年依照清康熙年间原色重绘的,17条雕龙柱也重现了昔日辉煌,让石佛的庄严与慈悲在当代依然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从后山的清幽小径步入兴化寺,到大佛殿前仰望石佛的庄严,再顺阶而下至兴化寺正门。离开时回望古刹,黄墙橙瓦的殿宇在葱郁山林间层层铺展,台阶蜿蜒间,千年禅意与山林清幽交融,一幅立体的古建山水画卷,让人久久凝视。</p> <p class="ql-block">离开兴化寺后,打车来到云龙湖畔。在云龙阁游客中心取了游览地图,乘坐景区交通车至云龙湖的小南湖区域,我特意往这边来,正是因心心念念的苏公岛便坐落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是云龙湖上的泛月桥。它是一座造型优美的廊桥,桥身如弯月、似画舫,是云龙湖小南湖区域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苏公岛苏轼纪念馆,我邂逅了这位北宋文豪的“第二人生”。踏入“苏轼纪念馆”的古雅门庭,“逍遥廊”的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便将苏氏文脉的厚重铺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馆内,“一任知州,千年怀想”的展陈,生动还原了他任徐州知州时“抗洪水,保万民”的担当——熙宁年间黄河决堤,他亲率军民筑堤抢险,那篇宋神宗的《奖谕敕记》,更是将他的治水功绩镌刻进历史。</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快哉厅”“眉山厅”,看木雕里他与友人的谈笑风生,读展板上眉山苏氏“一门四进士”的家族传奇,更能感受他“诗文书画皆通神”的才华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赤诚。在这里,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里的“东坡居士”,而是一位治水安民的父母官、一个有血有肉的“徐州荣誉市民”,他的故事跨越近千年时光,依旧鲜活动人。</p> <p class="ql-block">步出苏公岛,踏上解忧桥,风拂过湖面,带着水汽的清凉,一身的疲惫也随清风消散。</p> <p class="ql-block">离开云龙湖,乘车前往今日最后一站——云龙山索滑道,坐索道上山。随着索道缓缓升高到山顶观景台,徐州的全景慢慢铺展开来——脚下是碧绿的云龙湖,远处是错落的高楼,青山环抱城市,果然是“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模样。在观景台站了许久,直到暮色渐沉,才步行下山,从北门出景区返回酒店。</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特种兵式的打卡,从清晨的市井烟火到午后的湖光山色,从汉代的文物风华到苏轼的文人豪情,徐州的鲜活与厚重,又多了几层模样。不过把我也累得够呛。</p> 第三日:古寺禅意与红色缅怀,一场圆满的自由行之旅 <p class="ql-block">9月27日,徐州之旅的最后一天。清晨走进中华老字号“两来风”,一碗鸡蛋辣汤、<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个外皮酥脆的煎包</span>下肚,浑身的活力都被重新激活。</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贴近城市日常,今日特意选了地铁串联行程。</p> <p class="ql-block">“首站抵达宝莲寺。天空下着中雨,并未冲淡游览的兴致。撑着伞先来到宝莲寺那座标志性的“莲花广场”,巨大的金色莲花在雨幕中静静绽放,被两侧如莲瓣舒展的金属雕塑环抱,背后是古朴庄重的红墙金瓦寺院山门“蟠桃圣境”。雨水打湿了地面,将建筑与雕塑的倒影揉碎在水洼里,倒比晴天多了几分空灵。”</p> <p class="ql-block">穿过山门,沿着寺院的中轴线,依次经过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等殿宇,来到宝莲寺的核心景观七佛殿。</p> <p class="ql-block">七佛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大雄宝殿。 大殿前的青铜香炉在雨中氤氲着淡淡水汽,殿檐下“祈愿国泰民安”的红幅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七佛殿内,长37.5米、高9.5米的《南海拜观音》壁画堪称一绝,是中国单体面积最大的佛教题材壁画,金色笔触在壁上流转<span style="font-size:18px;">勾勒出佛国盛景</span>,每一道细腻线条里,都藏着古老的佛经故事,引人驻足凝望,沉醉其间。</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雄宝殿,两边就是文殊店和普贤殿,再往前就是雄伟壮观的通天阁。</p> <p class="ql-block">宝莲寺最震撼的当属通天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最高的佛阁,高59.88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抬头仰望,</span>这座高耸入云的楼阁在雨中更显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通天阁内,高39.88米的天冠弥勒佛像巍然矗立,作为中国最大的室内锻铜佛像,其体量自带强烈视觉震撼。金身法身直抵穹顶,衣褶间的纹路与缀饰的珠宝在光影下熠熠生辉,那穿透时空的慈悲目光,令人不自觉屏息凝神,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方丈殿的飞檐翘角和殿外的绿植被雨水洗得鲜亮明净,翠绿欲滴。</p> <p class="ql-block">临近正午,循着香气步入宝莲寺内的五观堂。檐下红灯笼轻轻摇曳,素面与罗汉斋的清香悄然弥漫,烟火气与禅意在此间奇妙交织。</p> <p class="ql-block">点一碗素面静坐桌前,清汤中卧着鲜嫩青菜与菌菇,劲道的面条裹着食材本真的清甜,无需繁复调味,却自有纯粹滋味。古朴木桌旁,窗外鸟鸣清脆,慢品面香的时光里,禅意与烟火温柔相融,也为这场宝莲寺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点。</p> <p class="ql-block">午后乘地铁前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一踏入园区,外界的喧闹便被悄然隔绝,心也随之沉静下来。循着台阶缓缓而上,高耸的纪念塔逐渐映入眼帘,塔身上“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鎏金大字,在天光下愈发显得庄重肃穆。我怀着崇敬之心驻足塔前,静静伫立,任思绪追念往昔,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致以深深的缅怀与敬意。</p> <p class="ql-block">离开纪念塔,继续行走到淮海战役总前委群雕前。五尊雕像以沉稳的姿态矗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坚毅的神情、</span>军棉衣的褶皱都似藏着烽火岁月的痕迹。背后的山林被雾气晕染成一片苍绿,仿佛将那段运筹帷幄的烽火岁月,永远凝固在了这方天地间。驻足仰望,当年决胜千里的战略回响仍似在空中回荡,那份穿越时空的厚重与庄严,令人心生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离开总前委群雕,转身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瞬间将人拉入那段烽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幅幅黑白老照片,更像无声的叙事者,将那段峥嵘岁月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玻璃展柜里,一根长约1米的旧竹竿吸引了我,它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根竹竿的主人,是山东莱阳的支前民工唐和恩。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他带头加入支前运输队,临行前带上了这根竹竿,每到一地,就用针尖把地名细细刻在竿上 。从家乡莱东县陶障区出发,水沟头、平度、临沂、徐州、宿县……3省88个村镇的名字沿着竹竿蔓延,串起了2500余公里的支前之路 。</p> <p class="ql-block">望着这根竹竿,再看墙上那些支前的老照片——老乡们弯腰推着独轮车在泥泞里前行,妇女们照顾伤员……那一刻忽然懂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战士们打出来的,更是543万像唐和恩这样的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用竹竿挑出来的 。这根竹竿,早已成了军民同心最鲜活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淮塔景区景色宜人,成片的雪松林笔直挺拔,像守护着先烈的卫士;满院的桂花树正值花期,清甜的香气随风弥漫,沁人心脾。漫步在林间道上,偶有落叶轻轻飘落,惬意与敬意在心底交织,也让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多了几分温柔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游览结束后,返回酒店取好行李,便动身前往徐州东站。此时暮色降临,我登上17:00的高铁返回西安。列车缓缓驶离站台,窗外的徐州在暮色中渐渐模糊远去,这场为期三天的自由行旅程,也伴着夜色初笼的静谧,圆满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回望此行,从龟山汉墓藏着的千年岁月秘韵,到云龙湖漾开的澄澈湖光山色;从户部山古民居承载的老城烟火,到淮海战役纪念塔前的肃穆追思;从两来风里热乎的辣汤煎包,到宝莲寺中沁心的禅意素面。徐州的历史厚重与人间鲜活,在这些片段里交织沉淀,早已深深镌刻进心底,成为一段难忘又鲜活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