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国情怀】红书里的星火

我就是我

<p class="ql-block">美篇号是:57925219</p><p class="ql-block">美篇的称昵:我就是我</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  整理旧书箱时,那本边角微卷的《革命烈士诗抄》突然滑落。深蓝封皮上的字样已有些模糊,扉页上妈妈用钢笔写的"永志不忘"四个字却依然清晰,像一粒火种,在时光里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翻开它,是我7岁那年,妈妈指着书里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声音有些发颤,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只看见妈妈眼角的泪滴在书页上,洇湿了旁边恽代英的诗行:"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他粗糙的手指抚过那些铅字,仿佛在触摸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些曾在湘江畔、在雪山上并肩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上了二年级才渐渐明白,这本红书是妈妈的命根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她在小镇一所学校当老师,总在煤油灯下给学生们念这些诗。在文革时街道人员要收书造纸,妈妈就把这本诗书藏在贴身衣兜里。她说:"这些诗比命金贵," "里面藏着咱中国人骨头里的硬气。"</p> <p class="ql-block">  当我翻开那些泛黄的书页时,触摸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字,我脑海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老师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地朗诵时,又绘声绘色地讲解了《红岩》《青春之歌》《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让同学们听得热泪盈眶——这些被我们称为"红书"的精神典籍,不仅是革命年代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火种。他们如同夜空中永恒的星辰,穿越时空的阻隔,依然以璀璨的光芒照亮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  红书之所以为"红",不仅封面常染革命的颜色,更因它是赤子之心。在《红岩》中,江姐面对酷刑时那句"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道出了信仰的力量,是如何将肉体凡胎锻造成不屈的灵魂。这种精神高度,超越了特定时代的局限,成为人类追求自由与尊严的普遍象征。当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时,他不是在宣扬苟且偷生,而是在叩问生命的终极意义——为理想燃烧的生命才是真正不朽。</p> <p class="ql-block">  这些红色经典,他构建了一个精神坐标系,让我们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重读《青春之歌》,林道静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蜕变历程,依然能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红色经典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过程。那些革命者并非天生英雄,而是在时代洪流中找到了自我定位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启示我们:平凡人也能通过坚守信念创造非凡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红书传递的家国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从《把一切献给党》中吴运铎"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的誓言,到《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对付敌人就必定神通广大"的豪迈,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射口。他们的奉献精神构筑了一座无形的精神长城。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认同的今天,重读英雄事迹,让我们能够重新发现:家国情怀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因。</p> <p class="ql-block">  当数字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红书给予我们的深度思考尤为珍贵。它们教会我们在浮躁中保持定力,在功利中守护理想,在变革中坚守初心。这些经过时间淬炼的精神文本,如同永不熄灭的星辰,持续为迷失方向的现代人提供导航。让我们珍视这些红色经典,不仅作为历史的遗存,更作为活的精神资源,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史诗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