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十一后自驾游山西

卢界利

<p class="ql-block">十月九号中午从建平南上高速,一路西行,直奔山西朔州。秋雾弥漫,雨丝时断时续,像是天空在低语,提醒我这趟旅程不会是寻常的风景打卡。车窗外,山影在雾中若隐若现,公路笔直地切进远方,像一条通往旧时光的引线。雨刷有节奏地摆动,我听着音乐,任思绪随着车轮滚过湿漉漉的路面,一点点沉入这片黄土高原的静谧之中。</p> <p class="ql-block">天空阴沉,云层压得很低,仿佛伸手就能触到。道路在雾中延伸,护栏如忠诚的守卫,默默护送每一辆穿行的车。远处的山被雾气裹住,只露出模糊的轮廓,像是水墨画里未完成的远山。路标清晰地指示着方向,却让我更觉孤独——这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一种与天地独处的清醒。</p> <p class="ql-block">公路笔直向前,两旁的护栏泛着微光,雾气在山间游走,像有生命般缠绕着峰顶。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路不是为了抵达,而是为了让人学会在行进中与自己对话。前方什么都没有,又好像藏着整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大雨一直没停,直到晚上八点多才抵达朔州市。湿冷的空气裹着街灯的光晕,让人格外想吃点热乎的。我们找了家店,点了羊蝎子火锅,汤底滚烫,香气扑鼻,一口下去,寒气全消。饭后住进滨河小区一号,窗外雨声淅沥,像在为明天的行程轻声预热。</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和儿子一起驱车去山阴县北周庄——他工作的地方。路上雨还在下,但心却暖着。在镇上吃了碗地道的刀削面,面劲道,汤浓香,是北方人骨子里的踏实味道。回程他把宝来轿车交给我,说:“爸,你开吧。”我握着方向盘,雨刷来回摆动,心里却一片晴朗。下午窝在楼上刷手机,晚上又出门吃了任记羊汤面,味道平平,但这份“寻味”的过程,本身已是旅途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十一号清晨,洗漱完毕便启程前往太原,到山西博物馆都上午十一点了,找一家老店当吃早饭,又是刀削面,我连吃了两大碗,撑得直叹气。可谁让这面太对胃口呢?随后直奔山西博物院,想用历史来消化这顿豪餐。</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果然不负盛名,主馆如“斗”似“鼎”,稳稳立在城市中央,象征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富足。馆藏五十万件文物,珍贵者四万余件,从晋国青铜到北朝雕塑,从戏曲脸谱到晋商账本,每一件都在低语: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腹地。</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岸,创建于1919年,前身为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2005年新馆建成开放,成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一件古代陶器静静伫立,喇叭口,几何纹,灯光从下而上打来,让每一道纹路都活了过来。它不说话,却讲尽了千年前匠人的手温与信仰。旁边的地图和文字,不过是后人试图读懂它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一件青铜器在展台上熠熠生辉,纹饰繁复,古意盎然。几位游客俯身细看,有人轻声讨论,有人默默拍照。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与古人之间,隔着的不是千年,而是一次凝视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到了晋祠。它藏在太原西南的晋源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之一,为纪念唐叔虞而建,历史可溯至西周。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并称“三宝”,宋代彩塑、难老泉、周柏为“三绝”。2024年刚获评国家5A景区,可它从不需要评级——千年风雨,早已给了它最权威的认证。</p> <p class="ql-block">晋祠大门上悬着蓝底金匾,“晋祠”二字沉稳有力。红柱对联,彩绘飞檐,台阶层层递进,仿佛每一步都在穿越时光。松柏掩映,环境清幽,站在这里,连呼吸都变得庄重。</p> <p class="ql-block">园中一座“牡丹亭”静静立于雨后湿地上,灰瓦红柱,檐角轻翘。松树苍劲,灌木整齐,几位游客缓步而行,像走进了一幅未干的水墨。亭子不语,却让人想起多少才子佳人的旧梦。</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殿立于石板路尽头,飞檐如翼,花卉盛放,红黄相间,与阴云密布的天空形成奇妙对比。行人悠然走过,远处山影朦胧,佛像静立崖边,仿佛在说:繁华与寂静,本就一体。</p> <p class="ql-block">小河蜿蜒,水清如镜,倒映着亭台楼阁与垂柳绿树。风过处,柳枝轻摇,水面微澜,像有人在轻轻拨动琴弦。这一刻,晋祠不只是历史,更是一首流动的诗。</p> <p class="ql-block">十二号一早,我在朔州灰河公园沿湖跑了一圈,晨风微凉,湖面泛着薄雾。早餐后驱车前往五台山。它位于忻州,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北台顶海拔超三千米,号称“华北屋脊”。八十六处寺庙星罗棋布,显通寺香火绵延,2009年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信仰与自然的双重圣地。</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三个大字刻在巨碑上,红字如血,庄严肃穆。碑前水面平静,倒映着松柏与古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山不在高,有灵则名;碑不在大,有心则敬。</p> <p class="ql-block">石阶宽阔,直通庙门,两侧石狮威严守望。红灯笼高挂,游客往来不绝,有人合十,有人拍照,有人静立不语。信仰或许不同,但敬畏,是所有人共通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建正在修缮,绿网覆盖,却掩不住飞檐的气度。石板路整洁,指示牌清晰,连垃圾桶都显得有序。这里不只是景点,更是一处被精心守护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高阶之上,中式建筑巍然矗立,红灯笼在阴云下格外醒目。石狮镇栏,松树苍翠,游客拾级而上,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千年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十三号早餐后,我们前往应县木塔。它全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高67.31米,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无钉无铆,全靠斗拱榫卯咬合,历经千年风雨、地震雷火,依然屹立。它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可它从不倾斜,只是沉默地站着,像一位看尽沧桑的老者。</p> <p class="ql-block">木塔在蓝天下巍然耸立,五层六檐,飞檐如翼,层层叠叠。游客在塔前仰望,身影渺小,却充满敬意。阳光洒在木构上,仿佛能听见千年榫卯间低语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寺前牌楼古朴,红旗下“佛”字醒目,石狮守望,石板路通向深处。一人独行其上,背影渐远,像走向一段被遗忘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塔楼高耸,木质结构精巧复杂,绿树环抱,游客如织。蓝天白云下,它不只是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在风雨中挺立,在时光中不朽。</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门上“佛宫寺”牌匾高悬,金佛端坐,彩绘斑斓。红栏朱柱,飞檐翘角,一步入内,尘心顿减。</p> <p class="ql-block">下午转赴雁门关,这座“中华第一关”位于代县,是长城重要关隘,自古兵家必争。李广、卫青、霍去病、薛仁贵……多少名将曾在此策马扬鞭。它不只是石头堆砌的城墙,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长城—雁门关段”石碑静立,刻着“世界文化遗产”字样。手轻轻触碰碑面,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p> <p class="ql-block">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站在明月楼前,王昌龄《出塞》脱口而出,多少戍边的战士站在明月楼上,背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p> <p class="ql-block">拾阶登城楼,极目远眺,群山连绵不断,长城蜿蜒曲折,雁塔高耸,烽火台若隐若现。城楼上战旗猎猎,战鼓声声,锈迹斑斑的大炮 、火器、投石机,再一次把我们带入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此时,天上阴云密布,“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悲壮的战争场面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是一座独特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采用木质框架和岩石暗托力学原理悬于悬崖峭壁间,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东方空中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武州山南麓,开凿于北魏时期,历时约150年,现存主要洞窟45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融合多种艺术元素,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主佛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云冈大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p> <p class="ql-block">朔州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街北侧,始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尉迟敬德监造,金代扩建后定名,是中国现存辽金三大建筑之一,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弥陀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 殿内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被誉为"金代五绝",是金代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朔州高铁站,位于朔城区福善庄乡里林庄村西,距离市区约10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