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惠州西湖的喧闹码头拐进一条青石板路,白墙黛瓦间,“祝屋巷”三个字让我停下脚步。作为一个随意逛逛的游客,这个充满书卷气的名字让我心生好奇。更让我惊喜的是,巷子深处竟藏着一座祝枝山纪念馆——免费参观,这让我的西湖之行多了一份意外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才子简历:从江南神童到岭南知县</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祝枝山(1460-1527),名允明,字希哲,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山、枝指生,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出身文化世家,外祖父徐有贞官至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祖父祝颢曾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深厚家学为其文学艺术成就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作为“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之首,他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齐名。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5岁能写径尺大字,9岁能诗,被誉为“神童”。但科举之路坎坷,19岁中秀才后,五次乡试才在33岁中举,随后七次会试均落第。正德九年(1514年),54岁的他被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自此与岭南结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祝屋巷的由来:才子与惠州的情缘</b></p>  <p class="ql-block">1514年,祝枝山南下赴任途经惠州府城,被西湖优美风光吸引,在此筑屋暂居。期间,他留下诸多诗词歌赋和书法作品,常与当地文人雅士唱和往来。他筑屋之地后来形成街巷,被命名为“祝屋巷”,沿用至今,成为二者历史渊源的鲜活见证。</p><p class="ql-block">祝枝山在惠州十分仰慕苏东坡的人品才学,其《惠州西湖》一诗中“西湖岭南亦多名,杭颍惠三州同清。惠州之秀在西湖,西湖之灵在孤山”,尽显对惠州山水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兴宁政绩:文武双全的知县大人</b></p>  <p class="ql-block">正德十年(1515),55岁的祝枝山正式到兴宁上任。当时兴宁县偏远混乱,盗匪猖獗,民不聊生。他并未依赖严刑峻法,而是以儒家教化治理地方,既以礼待民、以德化风,又巧用智谋,一日清晨捕获三十余名盗匪首领,让全县恢复安宁,《明史·祝允明传》对此有“授广东兴宁知县,捕戮盗魁三十余,邑以无警”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任上,祝枝山还主持编修《正德兴宁志》,这是兴宁现存最早的县志之一,为当地留存珍贵历史资料。政务之余,他以兴宁山水风物为灵感,创作了大量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艺术成就:明朝第一的书法大家</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书法展区最让人流连。虽然展出的都是复制品,但那奔放的狂草依然震撼人心。正在我欣赏《赤壁赋》时,旁边一位志愿者讲解员的话让我竖起耳朵:“祝枝山的《行草诗词卷》在2018年拍出了4197.5万元,创下了书法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这个数字让我重新审视墙上的作品——原来“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不只是一句民间谚语,更是历经五百年而不衰的市场认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祝枝山馆:文化新地标</b></p>  <p class="ql-block">祝枝山馆位于惠州西湖祝屋巷文旅街区,是集文化、艺术与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化展馆,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展区面积450平方米,借助现代展陈手段全方位展示祝枝山的生平与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一楼:展厅中央有祝枝山卡通造型,背景墙融入西湖风景并配有“嗨,我叫祝枝山”的介绍,以亲切方式拉近历史与观众距离;展区聚焦其生平事迹,通过详实史料展现他的传奇岁月。</p><p class="ql-block">二楼:为枝山书法作品展示区,展出书画作品复制品,设有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书法之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尾声:一场跨越五百年的相遇</b></p><p class="ql-block">走出展馆,夕阳将西湖水面染成金色。回头望去,祝屋巷华灯初上,游客渐渐多了起来。这座展馆就像一位温和的说书人,为我这个偶然到访的游客,讲述了一段江南才子与岭南山水相知相惜的往事。原来,旅途中最美好的不是刻意追寻的景点,而是这样不期而遇的文化邂逅。这趟祝屋巷之行,让我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的照片,更是一段与历史对话的独特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