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我的团”167期

缪根山

<p class="ql-block"><b>撰稿:南兵军</b></p><p class="ql-block"><b>责编:缪根山</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123946</b></p><p class="ql-block"><b>图片:</b><b style="font-size:18px;">南兵军</b></p><p class="ql-block"><b>审校:程作华 丁怀华 刘友铸</b></p><p class="ql-block"><b>背景音乐:当兵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潍 北 寻 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 兵 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潍北,原属潍北县(1943年建立,1955年撤销),现为山东省潍坊市城区以北20公里至渤海莱州湾南岸一带的统称。潍北最出名的是潍北农场和潍北监狱,这两个名称实际上是一个机构,对外称潍北农场,对内称潍北监狱,实质是山东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下属大型国有农场,始建于1952年10月,坐落在潍坊所属的寒亭区、滨海开发区和昌邑市的交界处,辖区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5万亩。是山东省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农场监狱。潍北农场(监狱)是在荒无人烟的“(潍)北大荒”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2年夏末秋初,山东省公安厅组织勘察人员详尽考察了河流、土地、生存条件等,决定在这片广袤荒凉、少有人踏足的土地上筹建潍北劳改农场。开创之初,方圆近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村庄。当时这里流传一首歌谣:“远看白茫茫(积水),近看似下霜(盐碱),荆、黄草丛生,种地不收粮,吃的黄茜种,喝的牛粪汤,要遇灾荒年,乞讨去异乡!”。潍北农场(监狱)初建时的艰苦程度,完全可以与“(东)北大荒”“大庆”“马兰”“酒泉”等建设初期有一比。20世纪60年代末我在潍北入伍时,其荒漠程度仍超出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b>老兵为潍北监狱挥墨“红㓫花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潍北农场(监狱)成立之初就有部队担负武装看押任务。据查证,1952年至1968年是由山东省公安总队所属部队执行看押任务,1969年至1971年是由山东省军区独立第一师所属部队执行看押任务,1972年至1982年是由昌潍(后为潍坊)军分区独立一营执行看押任务,1983年至今由武警山东总队所属部队执行看押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在原入伍新兵连(原潍北小学)住过的房前留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5月8日,我们10位已退休多年,于20世纪60、70年代曾在潍北服役、执行看押任务的老同志,年长的87岁,最年轻的64岁,来到新时代的潍北农场(监狱),大家“相逢如初见,犹如故人归”,“忆峥嵘岁月,话战友深情”,一起参观“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和武警潍北中队荣誉室,寻找当年曾经作为新兵训练的小学校旧址,查看曾经执行过看押任务的监狱旧貌,追忆曾经与战友朝夕相处的营部、连部、班排、伙房、食堂、会议室、厕所以及池塘、沟渠、芦苇洼地等痕迹。这10名老同志中,有2位是当年的营连干部,是60年代从外地调入潍北的;有5位是60年代末在潍北一起入伍的;有3位是70年代分别在潍北入伍的。我与另外4名老同志于1969年2月入伍在当时的山东省军区独立一师二团一营三连,在潍北农场总场和6分场执行看押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b>1969年2月入伍同在潍北三连当兵的5名老同志。</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10位老同志中,在潍北服役时间最长的有25年之多,还有10年、8年、5年、2年的不等,在此服役时间最短的就是我了,只有11个月。我虽在潍北时间短,但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我之所以对潍北有感情,在我43年的军龄中,变换地方和工作数十次,潍北虽然只是一瞬间,但它是我的军旅生涯之根:我的成人初心在这里产生,我的军人之路在这里起步,我的政治生命在这里奠基,我的吃苦耐劳基因在这里注入。我在潍北(三连)服役的11个月里,做到了“三入”“一当”,即入伍、入团、入党,当上了“五好战士”。有人不相信,认为是天方夜谭,有人说我是福星,只有我心里最清楚,这是事实。在这里,我从未想过当将军,就连当军官也是奢望。然而,就是在这里,埋下了当“好兵”、做“好战士”的种子,扎下了“从士兵到将军”之根。其实,那个时候“好兵”的标准很单纯,就是读毛主席的书,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打枪准,投弹远,训练不偷懒,站岗有精神;眼里有活,手中不闲,腿脚勤快,少说多干,吃亏是福,吃苦是甜;学雷锋助人为乐,学王杰“两不怕”,学珍宝岛英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我曾经为起床哨一响就能抢到打扫旱厕、院子的铁锹、扫把等,而提前穿好衣服装睡;曾经为学雷锋做好事而“创造条件”找活干。记得刚入伍不久,潍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海啸,大海潮将我们驻地北面的央子镇等村庄一下子全淹了,海水里浸泡、漂浮着死牛、死猪、死羊等牲畜家禽。几乎同时,1969年2月10日晚,黄河平阴段因冰坝堵塞突发特大凌汛,洪水夹杂冰凌冲毁堤坝。济南军区工程兵独立舟桥营副连长率12名战士涉水救援刘官庄群众,水深及腰时遭遇冰凌冲击和漩涡吞噬,最终张秀廷等9人牺牲。“张秀廷等九烈士”事迹,经报纸电台广泛宣扬后,我们羡慕不已。我连虽然距海潮灾情很近,但由于没有接到救援命令,也缺乏救灾工具,只能“望洋兴叹”。但那时想当英雄的梦很强烈,心想不上战场也能当英雄,学英雄做烈士近在咫尺。</span></p> <p class="ql-block"><b>“一连三文书”在潍北三连的三位文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10名老同志在现潍北农场领导的引领下,按照我们的心愿在寻找当年的记忆。如今的潍北农场(监狱),虽然能够影影绰绰看出50多年前的轮廓,但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即使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这里算不上突飞猛进、豪华高档,但过去的“荒漠状”一扫而光。昔日的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挂了路牌的柏油路;过去低矮的平房变成了整洁的楼房,还看到了几幢已经卖给职工的高大漂亮的住宅楼;昔日分散的围墙监狱变成了集中统一管理的现代化监狱;过去野草难活的盐碱地和水洼地变成了绿油油的庄稼地和茂密的树丛;尤其是那些过去懒得看的荆草,如今却茂盛地挺立在最显眼的地方,成为象征潍北监狱核心文化的“红荆”精神。令人惊喜的是,“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里挂着1987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授予“山东省潍北劳改支队”“全国司法系统集体一等功”的锦旗。听介绍,现在潍北监狱,犯人已不出狱劳动了,过去由犯人耕种的土地,已按政策流转给专门的经营者了;原来的学校、幼儿园等都闲置了,“潍二代、潍三代”都搬至潍坊市居住,孩子们在市里选择上学、上幼儿园的范围更宽阔了。据说,昔日潍北农场总场如今成为“小上海”,一到晚上,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我们顺着“小上海”往东走,过了河,来到我们几个1969年入伍新兵集训时住过的原“潍北小学”,感觉可不一般。校园虽然闲置多年,但还没有另作他用。院内虽杂草丛生,但那几排作为新兵训练宿舍的教室依然亲切如故。不由得使我想起当年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b>老乒在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参观见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元旦刚过不久,我们40多个热血青年,穿上没有领章帽徽的新军装,戴着大红花,告别家人,登上从济宁站往东行驶的闷罐列车,坐至三更困倦,在车厢里苇席上朦胧睡去,耳边似有人议论,我们的入伍地是青岛;睡梦中,我们这一节列车厢被停留在昌潍(现潍坊)站。原来是入伍地部队团部在青岛,我们所在的营连在潍北。凌晨3点,我们这些新兵在排长的带领下,背着背包,从昌潍站一路向北,步行80多里,边走边困得东倒西歪,脚上打了好几个泡,稀里糊涂地走到下午3点,才到达目的地——就是大雪覆盖着的这所“潍北小学”(临时新兵连)。当时,顾不上想许多,吃了点东西,躺在教室的稻草地铺上就睡,一觉到了翌日吹起床哨。吃早饭时听说济宁入伍的10多个新兵因受不了苦,天不亮逃跑,被骑兵找了回来。通过教育知道:我们所在的二团,辖三个营,团部带两个营在青岛,另外一个营即当时所在的一营,单独担负潍北劳改农场的看押任务。骑兵是用来监视犯人和追抓逃犯的。部队驻地条件很艰苦,新兵连宿舍里没有取暖设备,晚上有时冻得睡不着觉,沾了水的洗脸毛巾冻在一起展不开。喝的水是芦苇塘的积水,只是用白矾沉淀了一下,开始喝时又苦又涩,不是渴急了很难下口。当时很多新兵不安心,大呼上当,认为这样的条件与想象中的海滨城市青岛有天壤之别。新兵连排长王立凯,济宁参军的新兵就是他接来的。他好奇地问我:“你也是济宁兵,怎么不想着跑呢?”我说:“我不能跑,我是写了血书才当上的兵。”原来,我入伍前的济宁模具厂,那年够当兵条件的3个人,可指标只有2个,我年龄最小,定兵时没有我。可我参军的心情迫切,在一个雨雪交加的早晨,我找到厂革委会主任,咬破右手食指写下“我坚决参军保卫祖国”字样的血书。厂革委会主任拿着我的血书找到济宁市人武部。接兵干部王立凯新兵名单中当时正缺一个名额,二话没说就要了我。但是他与我始终未见过面。听了我参军的经历,他恍然大悟:原来那个写血书的是你。王立凯排长鼓励我:“你要当个好兵!”</span></p> <p class="ql-block"><b>老兵在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合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兵下连后先是在九班当战士,班长张现兰也叮咛我“当个好兵”;后调到三连连部当通讯员、文书、军械员,连首长说“调来连部的都是好兵,好好干!”那时,当个“好兵”成了我的决心、愿望,成了对我的激励,乃至我的进取目标,自然也体现在我的言行举止上。特别是我接到调入团宣传股的命令后,连长赵淑贤专门把我请到家里,他家属包水饺给我送行,赵连长送我12枚陶瓷毛主席像纪念章,并嘱咐我:“今后的路很长,要一步一步地走好,干出个好兵的样来。”我把这些话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在潍北,我入伍3个月就入了团、9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个月被评为“五好战士”。可能由于我太像个兵了,也可能是新兵刚下连队给养员的疏忽,将我的第一个士兵供给证的名字由“南炳军”改为“南兵军”,我也就顺其自然,没有经过什么手续,就把“南兵军”延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b>作者赠送潍北监狱文化馆和连队荣誉室拙书。</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潍北之行,对我们这些退休多年的老兵来说,体验的是追忆乡愁、重逢战友、不忘初心、历久弥新,与此同时,我体验更深的还是寻根。于是,我写下了“潍北初心难忘,潍北故土芬芳,潍北精神永存,潍北军人担当”的拙书,分别赠送给潍北监狱历史文化馆和武警潍北中队荣誉室。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齐鲁文化、“两河”文化、兵学文化研究学者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0月15日修改于济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我的战友我的团”编辑部</b></p><p class="ql-block"><b>顾 问:于天松、孙明勇</b></p><p class="ql-block"><b>总 编:张首吉</b></p><p class="ql-block"><b>执行总编:程作华</b></p><p class="ql-block"><b>副总编:邵 华、吴明田、丁怀华、缪根山、郭志强、刘友铸、刘建华、张 龙(入伍时间为序)</b></p><p class="ql-block"><b>主 编:缪根山</b></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张桂荣、牛文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