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水市(Tianshui),古称秦州,中国甘肃省下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截至2024年末,天水市辖2区、5县,总面积1.43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89.18万人。天水方言属北方方言区西北方言中甘肃方言的一种。</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地势呈西高东低走势,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大陆性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1℃左右,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森林覆盖率36.84%,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西汉武帝元鼎三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之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名称。清雍正七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民国二年(1913年)撤秦州设天水县。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天水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p><p class="ql-block">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天水是全国三线建设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传统工业以电子信息、电工电器、机械制造、医药食品、建筑建材为主,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数控机床、中高压开关柜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p><p class="ql-block">2024年,天水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比上年增长6.1%。</p>  <p class="ql-block">鸳鸯服务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桦林镇G30连霍高速公路沿线,包含加油站、公共卫生间等基础服务设施,其周边5公里范围内分布有武山摩崖石窟文化旅游区、桦林镇赵坪社区友谊公园等景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甘肃省天水市境内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伏羲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p><p class="ql-block">伏羲庙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1年6月25日,伏羲庙作为明、清古建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太极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庙建筑群中轴线的第三进院落,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是伏羲庙的核心建筑之一,作为“寝殿”供奉伏羲坐像,以其精美的明代木雕艺术和独特的八卦装饰闻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太极殿坐落于伏羲庙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处于先天殿后方,遵循“前宫后寝”的传统宫殿布局。其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明清两代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保留了明代主体结构,是伏羲庙(始建于1483年)中保存最完整的单体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象天法地”原匾为清嘉庆时秦州知州王赐均书题,本悬挂于先天殿内神龛上方,“文革”中佚失。现悬挂于伏羲庙仪门后面的蓝底金字“象天法地”匾,为“上元会”补制。匾上款“岁次辛未年(指公元1991年)正月”注明制作时间为1991年,下款“上元会敬置”则注明制匾者为伏羲庙民间祭祀组织“上元会”。 </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先天殿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为伏羲庙内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核心建筑,因伏羲创画先天八卦而得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该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中院后部,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15.1米,殿内供奉明代伏羲彩绘圣像及八卦图装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伏羲学院</p><p class="ql-block">2011年建于天水伏羲庙的学院</p><p class="ql-block">伏羲学院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附近的学院,成立于2009年12月,2011年6月正式揭牌。学院隶属于天水市博物馆,成立于2009年12月,致力于伏羲文化的传承、研究与推广。作为伏羲文化的重要平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人员培训及产业开发等活动,并参与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的组织工作。学院通过举办高层论坛、建设学科体系及与大学合作开发精品课程等方式,推动伏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伏羲文化博物馆)是1979年11月6日设立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该馆于1986年由天水城隍庙迁至伏羲庙,形成“馆庙合一”格局,2009年9月免费开放,2020年加挂伏羲文化博物馆牌子。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承担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昊伏羲祭典”传承等职能。</p><p class="ql-block">馆藏文物3万余件,涵盖石器、陶器、青铜器等类别,设“文化天水”主题展及6个专题陈列展,2023年获全省免费绩效考评第一名,累计获国家及省市奖项30余项。近年实施伏羲庙古建修缮、智慧化服务项目,开发文创产品并举办公祭伏羲大典等文化活动。现为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馆校合作及常态化社教活动。</p>  <p class="ql-block">蒜头铜壶</p><p class="ql-block">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p><p class="ql-block">2007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带盖铜钫</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铜钫</p><p class="ql-block">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上左3、2、1:</p><p class="ql-block">三角形草叶纹铜饰件</p><p class="ql-block">上右2、1:</p><p class="ql-block">方形几何花卉纹铜饰件</p><p class="ql-block">中4:</p><p class="ql-block">弧边三角形花卉纹铜饰件</p><p class="ql-block">中5:</p><p class="ql-block">弧边三角形草叶纹车饰件</p><p class="ql-block">中6、7</p><p class="ql-block">三角形花卉纹铜饰件</p><p class="ql-block">下10:</p><p class="ql-block">圆形草叶纹铜饰件</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2011年个人捐赠</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铜矛</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铜銎内戈</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1979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兽葡萄纹铜镜</p><p class="ql-block">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青铜簠(fu)</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2004年甘肃省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蛙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公元前24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2008年个人捐赠</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两大圈肢爪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公元前24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2009年个人捐赠</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四大圈“+”字纹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公元前2400~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2010年个人捐赠</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葫芦形囗红陶尖底瓶</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公元前4800~前3800年)</p><p class="ql-block">2009年个人捐赠</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灰陶三足深腹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公元前6200~前5400年)</p><p class="ql-block">2013年天水市征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舞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天水市秦州区北山采集</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刘海戏金蟾铜造像</p><p class="ql-block">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原文化馆移交</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窃曲纹青铜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天水市秦州区东关派出所移交</p><p class="ql-block">天水市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伏羲故里,天水市文化品牌</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有成纪、上邽、秦州等称谓,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1992年8 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甘肃省天水市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境内留有大量的伏羲文化遗存。自古以来,该地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自秦汉至明清,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祭祀不断,相沿成习。而自1988年以来,除2008年和2009年,受5.12地震影响,公祭活动暂停了两年外。甘肃省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一届伏羲文化旅游节,公祭伏羲大典也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补天石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内的一块五彩斑斓巨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时遗留的炼石,表面图案酷似伏羲和女娲形象,是庙内重要文化遗存和神话象征。</p><p class="ql-block">补天石坐落于伏羲庙前院,靠近唐代古槐树旁,作为庙宇核心景观之一。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祭祀建筑群,被誉为“中华第一庙”。补天石的存在将伏羲文化与女娲神话紧密结合,突显了天水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开天明道”牌坊,位于大门前台基之上,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清乾隆六年(1741年)西宁道杨应琚书“开天明道”匾。后经多次修缮,依旧保留明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大门,紧位于碑坊后,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明代书法家天水人胡缵宗题写“与天地准”匾。</p>  <p class="ql-block">天水零公里标志是指公路起点的意思,即公路的零公里处。这个标志位于天水伏羲庙前,标志内有太极图,外有六十四卦和四象环绕,四象的方位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天水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而伏羲庙又是天水的中心,所以这个标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龙的子孙从这里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伏羲广场,甘肃天水伏羲文化祭祀广场</p><p class="ql-block">伏羲广场是甘肃省天水市核心文化地标,位于秦州区伏羲城中段南侧,占地面积约16.65亩,呈南北轴线布局,包含图腾柱、碑亭、诗文碑廊等伏羲文化元素建筑。该广场自1988年起成为公祭伏羲大典主场地,2024年6月21日举办甲辰年公祭典礼。日常承担戏曲展演、文旅夜游等文化活动。作为国家4A级景区组成部分,广场与伏羲庙、古柏群共同构成寻根祭祖的重要空间。</p>  <p class="ql-block">伏羲城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明清时期形成的古城片区(原名小西关城),因伏羲庙坐落其中而得名;伏羲庙则是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的祭祀建筑群,为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祭祀场所。两者本质区别在于:伏羲城是包含庙宇、民居、街巷的历史文化街区,伏羲庙是其核心建筑与精神地标。</p><p class="ql-block">伏羲城:指天水市秦州区小西关城整体区域,始建于明末(约1546—1635年),呈长方形布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50米,周长1784米,面积约18.92万平方米。作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它包含伏羲庙、古巷道、民居及商业街,是明清时期形成的综合性古城片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Maiji Mountain Grottoes),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瑞应寺,位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山石窟山脚下,麦积山石窟以南200米处,有一座红墙灰瓦,古色古香的寺庙,这就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其面积约2500平方米,坐北向南。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第13 窟俗称“东崖大佛”,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 米、宽约18 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主佛为释迦牟尼,高15.7米。佛面形圆润饱满,螺纹低平肉髻,顶有肉髻珠。弯眉细长目,双眉间有白毫相,两眼下视,眼角上挑。高鼻阔口,下颌丰满。两耳紧贴后颊,短颈端肩,颈部阴刻三道蚕节纹。坦胸鼓腹,倚坐姿,双脚踩于仰莲台上。内着偏衫,外穿垂领式袈裟,服饰表面堆塑数道流畅舒展的衣纹线。双手已失,从残迹推测原左手抚左膝,右手齐胸,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p><p class="ql-block">佛双膝以下部分泥皮全部剥落,石胎外露,岩层表面整齐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方形柱眼及部分残存木桩,可知此类大型佛像制作流程为先在崖面雕凿出大形,然后在石胎表面等距凿出大小、深浅不一的桩孔,插入缠有丝麻的木楔。然后再敷泥塑形,精雕细塑,最后加以妆彩。既能减轻塑像的重量,又可以增加强度和稳定性,充分彰显出古代雕塑家们高超娴熟的创作技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佛左侧为普贤菩萨,高13 米。束发高髻,头顶花冠上有一个象头的形象,宝缯自耳后垂至双肩。面容饱满圆润中透着一丝清秀,弯眉细长目,鼻梁直挺,双唇紧密,下颌丰满。短颈端肩,挺胸敛腹。身穿袒右偏衫,下著贴身长裙。帔帛横膝前一道后,搭肩绕臂,沿身体侧下垂至脚面。胸前缀饰一串联珠状璎珞,现多已残毁无存。左手自然下垂,微曲于膝前。右手横置于胸前,持一莲叶及莲蕾,跣足立于仰莲台上,神态恬静安逸,身姿婀娜挺拔。</p>  <p class="ql-block">佛右侧为文殊菩萨,高13 米,装束、神态等大致同左侧菩萨,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胸前缀饰璎珞。体态挺拔之中略显敦厚,仍有北周造像之遗韵。</p>  <p class="ql-block">这组造像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 )秦州大地震中部分受损。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 )秦州甘谷城信徒高振同对大佛进行了重新修缮,并在佛白毫相内敬奉一件定窑白瓷碗留题。1983 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东崖大佛面部进行重修时,发现了这件文物。白瓷碗基本完整,高5.4 、口径16.4 、底径6.4 厘米。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胎质细密,色泽温润。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唐代抄本《金光明经卷第四》,出土于1983 年6 月修复东崖大佛头像时右颊破损处。此经首残尾全。全卷长740 厘米,卷高25 厘米,书眉2.5 厘米,地脚21 厘米,行15 至17 字不等,共424 行。竹卷轴,高28 厘米,竹轴上下两端涂有黑漆,轴的上端有部分火烧痕迹。用药涂色,已裱褙,上下乌丝栏,有黑灰色铅界行,楷书,无题年。</p><p class="ql-block">这是麦积山迄今为止现存最早的珍贵卷轴装抄本佛经。</p><p class="ql-block">此本于2008 年4 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0141 )。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39窟是一座盛唐时期的中心塔柱窟,其核心特色在于东向面龛内的弥勒倚坐塑像及龛顶的弥勒经变壁画,展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与融合风格。</p><p class="ql-block">洞窟结构与布局</p><p class="ql-block">该窟为中心塔柱形制,但不同于北魏时期四面开龛的设计,仅在东向面开凿一个方形龛。龛内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表现弥勒上生与下生经变内容,整体结构紧凑,体现了唐代石窟建筑的简化趋势。</p><p class="ql-block">主尊塑像:龛内正中为弥勒倚坐说法像,两侧胁侍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尊姿态庄重,服饰线条流畅。</p><p class="ql-block">龛顶壁画:绘制弥勒菩萨倚坐说法图,正中为弥勒上生像,构图以弥勒菩萨为中心,周围环绕飞天、供养人等元素,画面布局宏伟,色彩和谐。</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37窟开凿于隋代(581-618)时期,距今约1400余年。洞窟形制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因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缘故,前部微残。窟内原为五身造像,现仅存一佛一菩萨。</p>  <p class="ql-block">第35窟位于东崖入口第二层栈道,与36窟、37窟毗邻,此窟开凿于北周时期,但原作已损毁。现存造像为元代造像,是为藏传佛教题材造像。元朝时,随着藏传佛教传入内地,藏传佛教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34窟</p><p class="ql-block">时代:隋(581~618年)</p>  <p class="ql-block">第32窟</p><p class="ql-block">时代:北周(557~581年)</p><p class="ql-block">第 32 窟的唐代菩萨像头戴宝冠,璎珞繁复,肌肤细腻,姿态优雅,其 “丰腴华贵” 的风格,与麦积山石窟唐代 “七佛阁” 造像的雍容气度一脉相承,共同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巅峰水准。</p>  <p class="ql-block">第33窟</p><p class="ql-block">时代:宋(960~1279年)</p>  <p class="ql-block">第31窟</p><p class="ql-block">时代:北周(557~581年)</p>  <p class="ql-block">第27窟作为西魏时期(535-556年)开凿的典型窟龛,集中展现了6世纪中期佛教艺术的独特风貌。</p><p class="ql-block">该窟形制为平面方形穹窿顶,面阔3.2米,进深2.8米,通高4.1米。窟内三壁设坛,正壁中央主尊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像,通高2.3米。佛着通肩式袈裟,衣纹采用阴刻线条表现,流畅的褶皱在膝部形成波浪状悬裳。两侧胁侍菩萨立像各高1.9米,头戴三叶宝冠,缯带垂至肩部,璎珞交叉于腹前,帔帛绕臂飘垂。北壁浮雕维摩诘经变图,画面中维摩诘居士凭几而坐,手持麈尾,与文殊菩萨展开辩经场景。南壁对应位置雕刻文殊问疾图,人物动态生动,胡跪供养人像高约0.6米,服饰细节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窟顶藻井中心绘有莲花化生图案,八瓣重层莲瓣以石绿、赭石、铅白三色交替晕染。四坡各绘两身飞天,现存较为完整者尚余五身,飞天皆头束高髻,身着对襟广袖衫,臂挽彩帛逆风飞扬。其中东北坡飞天手持排箫作吹奏状,飘带末端形成六个连续圆弧,极具韵律感。这些壁画采用西域传入的凹凸晕染法,在人物鼻梁、眼窝处施以白色提亮,至今仍可见色层剥落显现的底层起稿线。</p><p class="ql-block">建筑构件方面,窟门上方明窗两侧各浮雕忍冬纹龛楣,卷草纹样以浅浮雕技法刻出,叶片末端作三叉状翻卷。门框立柱表面阴刻缠枝莲花纹,每间隔20厘米设束莲装饰。窟内地坪现存宋代重修时的方砖铺地,砖面模印宝相花纹,部分砖块侧面可见"崇宁三年"纪年刻痕。</p><p class="ql-block">该窟造像风格呈现典型的中原化特征,佛面型方圆适中,双目微启,嘴角含笑的表情取代了早期石窟中威严的佛陀形象。菩萨像腰部略作扭曲,腹部微凸的造型显示出印度笈多艺术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正壁主尊背光中浮雕的十二身伎乐天,手持曲项琵琶、细腰鼓等乐器,其中吹横笛者双颊鼓起,演奏神态惟妙惟肖。这些细节为研究南北朝时期音乐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1953年文物普查时,在第27窟北壁发现墨书题记三处。经红外线摄影技术辨识,其一为"大统十二年七月十五日佛弟子王洛兴造",另两处为宋代游人题名。这些题记为确定洞窟开凿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大统十二年即公元546年,正值西魏文帝元宝炬统治时期。窟内还发现北魏"太和"年号钱币两枚,现存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保护工作方面,1984年采用锚杆加固技术</p><p class="ql-block">对窟体岩层进行稳定处理。2014年实施数字化采集工程,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了0.2毫米精度的全窟点云数据。近年开展的微生物防治研究中,在壁画表面检测出青霉菌、曲霉菌等12种微生物种群,现已采用纳米氢氧化钡溶液进行抑制处理。</p><p class="ql-block">学术研究方面,第27窟的穹窿顶结构被视为云冈二期窟型向中原演变的中间形态。窟内维摩诘形象的面相特征与洛阳永宁寺遗址出土塑像高度相似,印证了《历代名画记》中关于张僧繇画风西传的记载。日本学者曾指出正壁主尊的施无畏印手势与韩国忠清南道公州宋山里6号坟壁画存在造型关联,这条线索为研究6世纪东亚佛教艺术传播提供了新视角。</p>  <p class="ql-block">第10窟</p><p class="ql-block">时代:隋(581~618年)</p><p class="ql-block">第10窟,又名“千佛洞”。当你踏入这个洞窟,仿佛瞬间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古代。窟内的空间并不十分宽敞,但却显得格外紧凑而富有层次感。窟顶呈穹窿状,就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第9窟(俗称“中七佛阁”)是北周时期(557-581年)开凿的大型崖阁式洞窟,以一字排开的七佛龛和珠圆玉润的造像风格著称,现存造像19身及明清重绘壁画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第9窟开凿于北周时期(557-581年),是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北周时期,麦积山石窟的窟龛规模和结构趋于宏大,多为崖阁式大窟,造像风格从早期的秀骨清相转变为敦厚壮实、珠圆玉润的特点。该窟历经宋、明、清三代重修,现存造像和壁画多为后世修缮成果。</p>  <p class="ql-block">第9窟为大型栈桥式崖阁,前部原有木构栈阁七间,后壁并列七个平面马蹄形圆拱落地龛,故称“中七佛阁”。</p><p class="ql-block">七佛布局:七龛一字排开,每龛供奉一佛,正中龛为一佛二弟子,其余为一佛二菩萨(第5、6龛右侧菩萨缺失),现存造像共19身。</p>  <p class="ql-block">第9窟现存壁画约60平方米,多为明、清重绘,第四龛顶部绘有共命鸟(人头鸟身的双头童子形象),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第9窟,北周造像面相丰满圆润,粗颈宽肩,衣饰紧窄,体现了“珠圆玉润”的审美转向。例如第四龛主佛释迦牟尼神态恬静,弟子迦叶与阿难分别塑造为苦修老者和青年才俊形象,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第9窟文化融合,麦积山石窟受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影响,第9窟的七佛题材和仿木构崖阁反映了中原与西域艺术的交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第9窟宗教意义:七佛象征佛教的过去七佛信仰,是北周时期流行的造像主题,体现了大乘佛教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第7窟</p><p class="ql-block">时代:北周(557~581年)</p>  <p class="ql-block">第3窟</p><p class="ql-block">时代:北周(557~581年)</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3窟(千佛廊)是北周时期开凿的典型崖阁式洞窟,以人字披顶长廊结构和297尊排列整齐的石胎泥塑佛像著称,展现了早期木石混合建筑形式与佛教艺术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第3窟,始建于北周时期(557-581年),后经宋、明等朝代多次修缮。其名称“千佛廊”源于上下六排密集排列的佛像,现存造像297尊,均为结跏趺坐的石胎泥塑,场面壮观。</p>  <p class="ql-block">第3窟,采用人字披顶长廊式结构,反映了早期木石混合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第3窟,雕塑特色:佛像以石胎泥塑为主,衣纹线条流畅,虽经风化仍保留庄重感,部分造像残留彩绘痕迹。</p>  <p class="ql-block">第3窟,历史意义:作为麦积山早期洞窟之一,其布局和工艺为研究北周佛教艺术与建筑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第3窟,佛像分上下六排排列,其中四排因无台阶走廊相连,仅能远观,造像体型较小。</p>  <p class="ql-block">第3窟,造像面部表情各有细微差异,虽数量众多但雕刻精细,体现了北周至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第4窟,又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是麦积山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洞窟,开凿于北周时期(557-581年),由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祈福建造,以独特的薄肉塑飞天壁画和仿宫殿式建筑闻名,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第4窟始建于北周,是李允信为亡父所建的“功德窟”,得名“上七佛阁”因供奉七佛,“散花楼”则源于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典故。原为七间八柱仿宫殿式崖阁,通高16米,宽31.7米,深13米,屋顶为庑殿顶,饰以鸱尾、瓦垅等构件,后室设七座四角攒尖顶佛龛。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地震导致前廊六柱及屋顶坍塌,仅存东西两侧石柱残迹。</p>  <p class="ql-block">第4窟,地震后历经唐、宋、明、清多次修缮,现存壁画因风化出现剥落,但薄肉塑飞天仍为艺术瑰宝。2025年麦积山建成中国最大石窟地震监测台阵,强化保护。</p>  <p class="ql-block">第4窟薄肉塑飞天壁画:前廊七龛上方各有一幅北周原作飞天壁画,每幅四身飞天,共28身。其裸露部分(如脸、手)以浮雕技法塑成,泥层厚2-5毫米,衣裙等以彩绘完成,形成“裸眼3D”效果,全国仅此一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第4窟,现存842身塑像,包括757身影塑小佛、8身浮雕塑像和77身圆雕塑像。前廊两端耳龛分塑维摩诘、文殊及胁侍,下部有金刚力士;后壁七龛内供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柱上饰“天龙八部”护法像。</p>  <p class="ql-block">第133窟</p><p class="ql-block">时代:北魏(386~534年)</p><p class="ql-block">第133窟是麦积山石窟的代表性洞窟,以“释迦会子”造像闻名。</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窟内保存宋代泥塑“释迦会子”造像(大佛高3.5米,小立佛高1.6米),生动刻画父子重逢场景,被誉为“永恒微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历史地位:作为西魏时期开凿的重要窟龛,其佛传碑和彩塑壁画是研究佛教艺术的关键实物,印证了麦积山“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p class="ql-block">保护现状:2025年5月完成地震监测台阵建设,为文物安全提供保障。</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60窟为西魏时期开凿的洞窟,主佛头部与右胁侍为隋代重塑,是研究北朝至隋代佛教艺术演变的重要实物。</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开凿年代</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60窟开凿于西魏时期(535-556年),是麦积山北朝洞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魏时期,麦积山石窟受到洛阳地区佛教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以“秀骨清像”为特征的造像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该窟主佛头部与右胁侍菩萨在隋代(581-618年)被重塑,体现了不同时代艺术风格的叠加。</p><p class="ql-block">建筑与造像特点</p><p class="ql-block">洞窟形制:第60窟为典型的北朝中小型窟,平面呈方形,穹窿顶,保留了西魏时期流行的帐形龛样式。</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西魏原作的“秀骨清像”与隋代重塑的珠圆玉润形成对比,反映了从北朝到隋代审美趣味的变迁。</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与研究意义</p><p class="ql-block">风格演变实证:该窟是少数明确标注重塑年代的案例,为研究北朝至隋代佛教艺术本土化进程提供了直接证据。</p><p class="ql-block">技术传承:隋代工匠在重塑时保留了西魏造像的衣纹处理手法,展现了泥塑技艺的连续性。</p><p class="ql-block">历史信息载体:窟内可能存在的供养人题记或壁画残迹,有助于还原西魏时期秦州地区的佛教信仰状况。</p>  <p class="ql-block">第62窟</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北周时期代表洞窟</p><p class="ql-block">第62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西崖下区,是麦积山石窟北周时期保存最完好且未经后世重修的洞窟。洞窟建筑形制为四角攒尖顶仿帐式窟,窟顶及四角设有半圆形仿木帐杆、帐楣、帐柱,三壁各开圆拱形浅龛,造像组合包含三佛六菩萨二弟子一力士,均为北周原作。</p><p class="ql-block">该窟造像面部温润柔圆,衣纹采用粗放压线及阴刻技法,整体风格体现北周'珠圆玉润'特征,并受南朝'面短而艳'画风影响。窟内三佛组合反映'三世佛'信仰,为研究北周时期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西崖大佛(第98窟)是麦积山石窟的核心造像之一,位于西崖中部,为石胎泥塑摩崖大佛,原作于北魏时期,历经北周、宋、元、明、清等朝代多次修缮,现高约12米,两侧菩萨高约8米,是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1978年修缮时还发现了罕见的钱币璎珞。</p><p class="ql-block">位置与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西崖中部,编号第98窟,通高14米、宽10米、进深1米,由一佛二菩萨组成(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西崖的视觉中心。</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开凿于北魏时期(约5世纪),北周、宋、元、明、清等朝代均有修缮,北宋时期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明清时期进一步维护,原貌已基本无存。</p><p class="ql-block">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正中立佛为阿弥陀佛,高约12米,螺髻,方圆脸,弯眉大眼,赤足立于云朵上,左手前伸,右手下垂。</p><p class="ql-block">右侧菩萨保存较好,具北周至隋代“秀骨清像”特征,头戴宝冠,身披帔帛,手持莲蕾;左侧菩萨仅存裙裾。</p><p class="ql-block">采用石胎泥塑工艺:先在崖面雕凿石胎,插入木桩,再敷泥塑形并施彩。</p><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21日编号98的西崖大佛是石胎泥塑摩崖大佛 内容为药王三尊 主佛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 它开凿于北魏 北宋重修。</p>  <p class="ql-block">定西服务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地处G22青兰高速与G30连霍高速(巉柳段)的交叉口,邻近十八里铺枢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