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集体记忆:致1972一1978年长岭知青

路在脚下、蛟龙吉油建送变电公司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光影里的集体记忆:致1972-1978年的长岭知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蛟 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2025年10月</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知青”你们还好吗?当老照片在十分钟的视频里流转成光影,军绿色卡车扬起的尘土、集体户土坯房的炊烟、草原上并肩劳作的身影,这些属于1972到1978年长岭岁月的集体印记,瞬间将时光拉回了那段在吉林边远平原上相互扶持的日子。没有单人特写,只有一群人的青春,在风沙与炊烟中凝成了永不褪色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视频开篇的出发画面总让人喉头发紧。1972年的宁波火车站台,我们胸戴大红花挤在车斗里,被褥摞得老高,有人攥着母亲给的粗布包,有人把写着“扎根边疆”的笔记本揣在怀里。火车穿越山海关后,窗外的景致从青绿变成苍茫,抵达长岭时,眼前是无垠的平原,零星的小沙土包散落在草原边缘,空气里满是泥土与干草的气息。老乡赶着马车来接我们,车轮碾过土路的声响,成了这段岁月的开篇序曲。</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劳动的场景里,永远是一片齐整的身影。这里没有水稻田,春耕时我们踩着格子种五谷杂粮,一脚下去泥水没到脚踝,几十把锄头在田垄上排成线,动作从生疏到默契,身后的田垄像被尺子量过般笔直。老队长手把手教我们锄草,粗糙的手掌覆在我们手背上,说:“庄稼活得跟土地交朋友,急不得。”夏锄玉米时最磨人,一垄地要走几里路,弯腰久了直起身时,能看见远处草原上的牛羊在慢悠悠吃草。男知青抢着干起牛圈的重活,天不亮就钻进刺鼻的粪圈,铁锹撞击冻土的声响震彻清晨;女知青则蹲在田埂上捡谷穗,指尖被谷壳磨得发糙。有张照片里,我们围着晒场打谷子忙碌,扬起的谷糠里藏着阳光,汗水滴在地上,瞬间就被干燥的土地吸干。</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生活的片段,是一群人在艰苦中相互取暖。村里穷,尤其是70年代初,没有报纸更没有电视机,集体户的土坯房是我们的全部据点。每天收工后,有人去水泥管井旁挑水,井绳磨得手掌发红,就轮流换着挑;有人烧火做饭,玉米饼子剌得喉咙发紧,就泡着咸菜汤分着吃,偶尔分到一点细粮面,大家会一起蒸一锅馒头,谁也不多拿一个。冬天的炕头总烧得滚烫,我们挤在一起睡觉,脚凉了就互相暖着;起风的夜晚,风沙拍打着窗户,我们围坐在不亮的灯光旁,有人念带来的小说,有人教大家唱《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歌声盖过了窗外的风声。听说有次周过户里知青犯了阑尾炎,所在大队连夜找生产队套马车送他去公社卫生院,东北的深夜寒风刺骨,大家轮流把棉被裹在他身上,一路踩着月光赶路,兄弟姐妹情,听了也挺感动人的。</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学习与成长的印记,藏在每一张集体合影里。团支部组织学习时,我们围坐成圈,把报纸上的字句抄在共用的笔记本上,有人字写得好,就负责誊抄学习材料贴在墙上。有张模糊的照片里,我和几位知青胸前别着新团徽,那是我们一起递交申请书、一起参加入团仪式的见证。后来我还入了党担任了大队干部,这都是当地党团组织和领导们对知青工作的重视。当年七撮公社小三十一集体户一跃成了省和全国知青工作先进集体户,我所在龙凤公社新立一队集体户先进经验也在县知青代表大会上作经验交流。这一切那是党团组织给我们这群人的成长馈赠。</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休闲的时光简单却珍贵。夏末的草原上,我们结伴去割草,男知青挥舞着镰刀,女知青把干草捆成垛,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云,看它们慢悠悠地飘过沙土包。冬天的雪地里最热闹,我们堆雪人、打雪仗,有人找来木板做成爬犁,男知青拉着,女知青坐在上面,在雪地里疯跑,冻得脸蛋通红却笑得开怀。过年时最热闹,我们跟着老乡一起扭秧歌,在土炕上包饺子,户里也和老乡家一样杀年猪,那香味在土坯房里飘了老远,是艰苦岁月里最温暖的滋味。</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视频结尾,是1976年9月我因招工去吉林油田当石油工人,当要离开曾经与知友一起奋斗四年多日子,内心还真很不舍,并特意去了公社作最后告别。其实很多知友也先后陆续招工,参军入伍,上学等离开了集体户。1978下半年是全县知青统一返城时段,离开之时大家总是在集体户门口合影,身后是磨得发亮的水泥管井,墙上还留着我们一起写的标语。照片里的我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脸上带着风沙留下的痕迹,却笑得格外灿烂。</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知青”你们还好吗?还记得水泥管井的井水有多清甜吗?还记得草原上一起割草的日子吗?还记得集体户黄色灯光下的歌声吗?这十分钟的视频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一群人在长岭的风沙里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日常。这些画面,是我们共同的青春注脚,不管岁月走了多远,想起这群人、这段岁月,心里就永远暖暖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以下为10分钟视频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