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r> 维公元二零二五年十月十八日,谨以清酌庶羞,致祭于杨公振宁先生之灵前,而告以文曰:<br> 公讳振宁,皖籍合肥人也。生于壬戌之年,陨于乙巳之秋,享寿百有三岁。少承家学,父武之公为清华算学教授,国学西学,耳濡目染。年七岁,随父居清华园,成志学校启蒙,崇德中学问学,八年韶光,奠定根基。及长,烽火燎原,卢沟桥变起,公辗转赴滇,一九三八年考入西南联大,初习化学,后转物理,遂窥天地之奥。时有译家许渊冲者,见公眉清目秀,眉宇含英,目露锋芒,叹为联大学子之冠。<br> 联大茅舍,箪食瓢饮,然名师荟萃,弦歌不辍。公师从吴大猷、王竹溪诸先生,研群论之精微,探统计之玄奥。一九四二年卒业,继攻硕士,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问世,惊才初露。越二年,膺庚款留美之选,负笈西渡,深造于芝加哥大学,遂开物理学之新境。<br> 公之学,贯通中西,洞彻宇宙。一九五四年,与米尔斯共创规范场论,后人称之为“杨-米尔斯理论”,为亚原子粒子相互作用之基,媲美牛顿之力学、爱因斯坦之相对论。三年后,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破科学界百年之迷,吴健雄实验证之,次年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三十五,为该奖得主之翘楚。美国富兰克林学会盛赞曰:“此理论重塑物理学发展,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之作比肩。”其功之伟,可见一斑。</b> <b> 公身羁海外,心怀故邦。尝言“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之血液”。一九八四年,受任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后归清华,创高等研究院,育拔尖人才,兴科教事业。昔年联大“科学报国”之念,终成毕生践行之旨。虽专研物理,然国学根基深厚,父曾请丁则良授《孟子》,两载不辍,人文素养融于科学思辨,故其学既有数理之精,更含人文之厚。<br> 今岁十月十八日,公于北京溘然长逝,星沉学界,举国同悲。忆公一生,少年逢乱而向学不辍,壮年治学而开疆拓土,晚年归乡而育材不倦。其献于世界者,乃物理之至理,破迷开蒙;其馈于祖国者,乃科教之火种,薪火相传。西南联大之英气,清华园之文脉,皆凝于公之一身。<br>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然公之学说,光照寰宇;公之精神,泽被后世。星辰不语,见证探索之路;江河不息,载承报国之心。<br>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谨具清觞,恭祭公灵。愿公安息,魂归星汉;愿后学继志,薪火绵延。<br> 尚飨!</b><br><br> <div><br></div>2025.10.19.布衣写于渝北嘉州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