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围》

劍態簫心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在围城里”,刘同的五年,便是困在“必须优秀”围城中的真实写照。这围城由他人的期待、世俗的成功标尺筑成,而她曾拼尽全力对抗平凡,直到身心俱疲才明白:破围的关键,是与自我和解,接纳平凡本就是人生的温柔锚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2岁的刘同带着一本线的成绩进入石油工程系,却因没有行业家庭背景,在同学清晰的职业路径前陷入迷茫。世俗意义里,“考研考编”是跳出狭窄专业通道、证明价值的“正确选择”,于是她将南方一所211大学的精细化工专业定为目标,从此开启了长达五年的备考征途。本科教室的游击复习、老家10平米卧室的封闭备考,那张无靠背的木板凳和固定脚垫的规矩,成了她对抗“平凡”的武器,也成了困住她的枷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外界的声音从未停止喧嚣:爷爷口中早逝的优秀叔叔是无形的标杆,家人的期待、同学的光鲜前程,都让她将“考上研”等同于“有价值”。前两次考研失利后,她拒绝本校调剂,固执地将复试失利归咎于“不够顶尖”,眼里容不下半点“退而求其次”的平凡。为了符合世俗定义的“优秀”,她切断社交,以两小时为单位紧绷神经,失眠到凌晨四点成了常态,甚至因做不出题崩溃撞墙,却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或许本就不适合这条拥挤的赛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场与平凡的对抗终究走到了尽头。第三次考研败于英语单科线,第四次失利,三次考编接连碰壁,医院的诊断书递来“中度焦虑和抑郁”的结论。母亲一句“别再继续了”,像一场及时雨浇醒了她——五年来,她困在“必须成功”的执念里疲于奔命,被“不能平凡”的枷锁拖入内耗深渊,却从未问过自己:这真的是想要的人生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路一鸣曾精准点出:“适当接受自己,接纳自我平凡甚至平庸是一件幸事。”刘同的觉醒,正是对这句话的践行。她终于明白,人生从不是标准化竞赛,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尺,更不该由学历或编制定义成功。就像同名作家刘同,在十余年写作生涯中屡遭退稿,直到接纳“青涩窘迫的自己”,才写出引发千万人共鸣的作品。两个“刘同”的经历交织出真相:围城从不是外界强加,而是源于对平凡的恐惧与抗拒;破围也不是战胜他人,而是与自己和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同的五年没有白费,挑灯夜读的坚持、屡败屡战的韧性,都成了成长的底色。但更珍贵的是,她终于跳出了世俗评价的牢笼,懂得不必活成“别人家的孩子”,接纳局限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有人在传媒领域发光,有人在平凡岗位安身立命,地位从不由金钱权力独占,光芒也未必只在聚光灯下绽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活从不是只有“顶尖赢家”的赛场,刘同的五年征途早已证明:破围而行的真正意义,是放下“必须非凡”的执念,接纳平凡的自我。这种接纳从不是妥协,而是给心灵的温柔托底。当我们不再被他人眼光裹挟,不再用世俗标签衡量人生,便能在从容中积蓄力量,在适合自己的天地里,活出最踏实的人生——这,正是破围之后,平凡赋予生活的最珍贵幸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