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阳洒在青灰瓦片上,微风拂过翘起的屋檐,像是轻轻掀开了一页尘封的族谱。我站在老祠堂前,红柱斑驳,木构厚重,几根撑起梁架的立柱像沉默的守夜人,年复一年地托着光阴的重量。阳光从屋顶的缝隙间斜照下来,在庭院里划出几道光柱,落在爬满墙角的绿藤上,也落在那扇雕花的老门框边。这光,照过的不只是木头和砖瓦,还有无数个清晨的叩首、黄昏的絮语。它提醒我,这里不是一座空荡的旧屋,而是活着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走进内堂,木香扑面。红柱支撑着层层叠叠的斗拱,屋脊线延伸至远山轮廓,蓝天如洗,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我倚着白栏杆望出去,忽然明白——这些建筑之所以动人,不只是因为工艺精巧,而是它们曾真实地参与过一代代人的悲欢。一砖一瓦都记得谁曾在厅前跪拜,谁曾在梁下许愿。它们不说话,却比任何史书都更贴近生活的温度。那盏悬在梁下的旧灯笼,曾照亮过多少议事的夜晚?谁家娶亲、谁家发丧,都在这方天地里留下回响。</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一位穿白衫的男子静静伫立,目光落在老门框的雕纹上。墙角堆着些日常用具,晾衣绳上飘着一件蓝布衫,生活就这样悄然渗入古老的空间。祖宗的牌位还在正厅供奉,而厨房的灶火也从未熄灭。可这样的场景正越来越稀少。城市化像一阵急雨,冲刷着乡村的轮廓。有些祠堂被遗忘在荒草间,屋顶漏雨,柱脚腐朽;有些则被“翻新”得面目全非,贴上瓷砖、装上霓虹,反倒失了魂。我们保护的不该只是建筑形制,更是它背后那份对根源的敬意,是那声呼唤“回家”的乡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桂阳县传统文化促进会发出这份倡议,不是为了挽留过去,而是为了让未来还能听懂我们的来路。每一块老瓦都承载着一段家族叙事,每一次祭祖都是一次文化复读。我们不必人人都成为修缮工匠,但可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讲一个故事给下一代听。让祠堂继续站着,让香火不断,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从哪里来——这或许就是最朴素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好消息:桂阳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保护古祠堂奖励办法》方案已出,凡按要求保护古祠堂的村组或负责人均有相应的资金奖励!详情请咨询县传统文化办公室,地址:桂阳文化园古郡城8号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话/微信:1397552811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