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瓦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6日,邮轮停靠维提岛东南岸的斐济首都苏瓦港。苏瓦是南太平洋的航运中心、重要国际海港,被誉为“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p> <p class="ql-block">这里港阔水深,港外有大面积珊瑚礁作屏障,风平浪静,是天然良港。</p> <p class="ql-block">港口沿岸是苏瓦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建筑紧密相连。既有殖民时期色彩斑斓的老式建筑,也有一些现代化的高楼。</p> <p class="ql-block">晴空万里,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邮轮甲板上。凭栏而立,微凉的海风拂过脸颊,带着海洋独有的湿润气息,将所有疲惫都轻轻吹散,只剩下此刻的轻松与惬意。</p> <p class="ql-block">苏瓦是斐济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 。1820年前后,斐济人在苏瓦地区建立村庄。1841年,苏瓦村毁于部落战争,后经重建。1874年,斐济成为英国殖民地。1877年,英国殖民当局决定将斐济首府从莱武卡迁至苏瓦。1882年,苏瓦正式成为斐济首府。1970年,斐济独立,苏瓦成为国家首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斐济总统府,</span>又称总统官邸,始建于1926年,1928年建成,其前身为政府大厦,2017年更名为总统府。在殖民时代及斐济独立后,这里曾是总督和总督将军的官邸。建筑采用乔治亚复兴风格,具有对称、优雅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大门是简朴的乳白色铁栅门,入口处有一片铁丝网围住的绿化带。建筑主体为两层,掩映在绿树丛中,周围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和热带植物。</p> <p class="ql-block">游客不能入内,我们只能在围墙外拍摄。</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由斐济士兵守卫,士兵身着笔挺的白色“纱罗”(裙子)和红色上衣。</p> <p class="ql-block">每月的第一周会举行卫兵换岗仪式,这是苏瓦的一个旅游亮点。游客可以在不打扰卫兵执勤的前提下与他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斐济政府大厦,</span>位于首都苏瓦的维多利亚大道,是斐济政府行政部门的办公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大厦于1937年奠基,1939年5月由总督哈里·卢克正式开幕,最初是殖民政府和立法委员会的所在地。1970年斐济独立后,立法委员会成为议会,这里一直是议会的会址,直到1987年政变。2014年,议会再次迁回此地。</p> <p class="ql-block">南太平洋大学劳卡拉校区。</p> <p class="ql-block">苏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土著斐济人、印度裔斐济人、高加索人等在此聚集融合,有“南太平洋的纽约”之美誉。南太平洋大学、斐济国立大学主校区和斐济大学分校区集中于此,教育水平在斐济位居前列。</p> <p class="ql-block">下图右1是斐济苏瓦的最高楼FHL大厦,由中国中铁旗下中铁一局承建 。该大厦是斐济首座符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标准的绿色高层商务写字楼,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组合结构,建成后成为斐济乃至南太平洋地区首座AAA级绿色建筑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中国驻斐济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斐济博物馆,</span>位于苏瓦的瑟斯顿花园内,是世界上最大的关于斐济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致力于保护斐济土著居民以及过去200年来定居在该岛群的其他社区的文化遗产。馆内收藏了大量文物,时间跨度从3500多年前的石器时代到近代。</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震惊的是下图展出的贝克牧师的备用靴子。1867年,贝克牧师因触犯斐济土著习俗被吃掉,他的靴子因煮了一个月仍太硬无法下咽而被保留下来,与他当年用过的《圣经》和梳子一起在博物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回溯贝克牧师那血腥的结局,仿佛能窥见当年原始部落的野蛮与冷酷,很难想象贝克牧师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绝望与恐惧,这种因文化冲突导致的惨烈遭遇,超越了普通的不幸,让人深感震撼且毛骨悚然。</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博物馆经翻译后的解说词。</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一食人事件,斐济人曾作出忏悔和道歉。</p><p class="ql-block">2003年11月13日,斐济维提岛内陆山区的努布涛涛村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向在136年前被他们的前人用斧头活活砍死并煮食的英国传教士托马斯·贝克的后代正式道歉。斐济总理恩加拉塞和斐济大酋长委员会的成员也都出席了这个有2000多人参加的道歉仪式。仪式开始时,数百名村民集体低头坐在平地上,部族首领真诚致歉,几名少女还端出了30根珍贵的抹香鲸须,赠给贝克的后人。贝克的第六代孙里克·贝克表示,能够看出他们是从内心深处表示歉意的。</p> <p class="ql-block">下图展出的是早期华人使用过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马西(树皮布)是大洋洲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原料是纸桑树,经剥离、浸泡、敲打等工序制成薄片,再绘制抽象图案,可用于酋长披风、婚葬礼物等。</p> <p class="ql-block">马西(树皮布)制作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所在的瑟斯顿花园内有一座钟楼,于1918年为纪念苏瓦市的第一任市长而建。</p> <p class="ql-block">这次跟团游,只有中文领队,上岸游览全部参加邮轮上组织的旅行团,因此导游全部用英语讲解,我们似懂非懂,只能参照出团通知书内容去理解。</p><p class="ql-block">旅游大巴停在一观景台,大概是让我们眺望一下自己乘坐的诺唯真太阳号邮轮吧?</p> <p class="ql-block">途中遇见一卡车上请了一尊佛像,车后跟着一群信徒敲锣打鼓,不知是什么仪式。</p> <p class="ql-block">港口周边的景色。</p> 萨武萨武 <p class="ql-block">9月7日,邮轮停靠斐济萨武萨武岛。</p> <p class="ql-block">萨武萨武是斐济卡考德罗夫省的一个城镇,位于斐济第二大岛瓦努阿岛的东南岸。据2007年统计,当地人口只有3372人。</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大海礁是全球第三大堡礁,环绕着瓦努阿岛,萨武萨武附近的大海礁部分是斐济最好的潜水点之一,这里海水清澈,珊瑚礁和海洋生物丰富,很受潜水爱好者欢迎,很遗憾旅行社没有安排我们潜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探访努库巴拉武村,</span>亲身体验当地土著人的礼仪和习俗。努库巴拉武村是萨武萨武岛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也是萨武萨武酋长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大巴一开进村口,一群当地土著妇女和儿童便等候在那里,热情地为每一位下车的游客戴上用宽大绿叶、红花朵编织的传统装饰。充满了热烈、温馨且极富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村落被热带植被包裹,高大的椰子树、芭蕉树与茂密绿植构成典型的南太平洋热带景观。</p> <p class="ql-block">房屋多为简易的高脚屋或铁皮顶小屋,配色鲜艳,既适应湿热气候的通风需求,也体现当地质朴的生活风格。</p> <p class="ql-block">房屋窗户上挂着带有斐济传统花纹的布料,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村落里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作业。</p> <p class="ql-block">村落里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来到村里的礼堂时,礼堂里已席地而坐着许多男女老少,最多的是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卡瓦仪式</span>是斐济等南太平洋岛国的传统礼仪活动,是重要的社交与礼仪载体,用于欢迎宾客、巩固社群关系、纪念重要仪式(如婚礼、庆典),同时体现部落的传统权威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卡瓦仪式开始前,在旅行团中选了四位游客代表参加仪式作为客人,我们则都作为观众。</p> <p class="ql-block">仪式的开场是慢的。穿着草裙的长老盘腿坐下,以斐济语低声祷祝,随后身后一男子将卡瓦根放进容器,倒入饮用水后用手反复搓洗。制作完成后,客人盘腿坐在地板上,用双手接过盛有卡瓦的椰子壳碗,饮用前鼓掌一次,然后一饮而尽,饮完后再鼓掌3次,表示饮用完毕以及对主人的感谢。整个过程大约十几分钟。</p> <p class="ql-block">卡瓦仪式后,孩子们起身邀请我们同舞。</p> <p class="ql-block">当草裙的穗子蹭过赤足,斐济的梅克舞便在礼堂的草席上漾开了热意。妇人着玫红衫,臂间干草环随着掌心起落轻晃,动作舒展得像海风拂过椰林。</p> <p class="ql-block">少年裹着鲜绿蕉叶裙,手中草束随步伐摆荡,每一次抬臂都裹着村落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村民用椰子叶编织篮子的手工艺演示。</p> <p class="ql-block">这是把自然织进生活的模样,每一缕叶香里,都是祖辈传下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没有精巧的工具,只有双手与蕉叶的默契,编出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把日子裹进草木里的松弛。</p> <p class="ql-block">从欢迎仪式开始,自始至终整个场景传递出斐济村落迎接宾客时的淳朴与热忱,这是当地传统礼仪文化的生动体现,让我们亲眼目睹并亲身体验了一次当地土著人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培正、陈琍</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荣耀Magic5 Pro,荣耀Magic6 Pro,</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陈琍</p><p class="ql-block">历史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