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怀古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曾经读了杜甫的诗句,我一直觉得武侯祠应该在成都的郊外,到了成都才发现这个很有名的古迹,居然就在成都的市中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武侯祠,看过介绍后我才知道,杜甫当年去过的武侯祠确实在成都市郊。那个时候,现在的武侯祠还只是昭烈皇帝刘备的陵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被人们从郊外迁到了此处,形成了“君臣同阙宫”的奇观。虽为武侯祠,但大门上却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而世人更愿称这里为武侯祠。一千多年来,人们始终愿将最深的敬意,投向那位鞠躬尽瘁的蜀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整个武侯祠占地五十多亩,古柏苍翠、红墙环绕。 主体建筑坐北面南,摆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两组四合的建筑结构。轴线两侧配有园林景点和附属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青石古道前行,浓荫丛中矗立着六块石碑,其中最大的一块是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写碑文,书法家柳公绰书写, 名匠鲁建刻字,都很精湛,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们,可谓用心良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仪门,满园是树干粗壮、枝叶如盖的古柏,相传是三国时所植,历经千年风雨,仍倔强地守护着一方天地。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在青砖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风过时,柏叶簌簌作响,竟像是在低声复述着那些尘封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轴线一侧是蜀国的文臣武将廊,以写实手法再现了蜀汉核心臣属的风貌,人物神态与服饰细节均贴合历史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臣廊以庞统为首,依次排列蒋琬、费祎等治国能臣。雕塑都身着宽袍博带的汉代官服,面容儒雅,神态沉稳,凸显文臣运筹帷幄的气质,部分人物手持笏板,细节还原古代朝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将廊以赵云为首,包含马超、黄忠、姜维、向宠等名将。人物都身披铠甲、腰佩兵器,面部表情刚毅,部分雕塑展现出征战沙场的英武之气,铠甲纹路与武器形制均有历史依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有雕塑均采用泥塑彩绘工艺,虽历经修复,但整体保持了古朴风格,人物排列顺序也体现了蜀汉“文治武功”的政治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另一侧的碑廊,眼光拂过那些刻满字迹的石碑,最难忘的是那《出师表》的石刻,笔锋间藏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赤诚,也藏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绝,明明是冰冷的石头,却似能触摸到一颗滚烫的忠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转过碑廊,便见刘备殿与武侯祠相邻而立,一主一臣,隔着时空仍在相守。但此时武侯祠却占了正殿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诸葛亮也确实有被四川人永远铭记的地方,他治蜀数十年,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一片升平的景象。以至于蜀中百姓没齿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人类的历史一直就是这样,为后人所铭记的往往不是金戈铁马的赫赫战功,也不是刀光剑影的文争武斗,而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年间的邹鲁更是用一首诗说得明白:“门额大书昭列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殿内诸葛亮的塑像端坐正中,羽扇纶巾,神态儒雅,目光沉静,那种“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镇定从容,我还是被他深深感动了,此时的诸葛亮仿佛仍在推演着三分天下的棋局。只是看着这静默的塑像,再想起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我的心中难免泛起一阵怅然——纵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终究敌不过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与命运的无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行至“名垂宇宙”殿前,驻足看着门前那一幅对联,这是清朝末年赵藩所书:“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一百余年来,这幅被称为“攻心联”的名联就像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泉水,点化着千千万万寻找真理的灵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它的上联说的是,用兵之道,重要的不在于征战,而在于攻心。如果能从心理上让对手臣服,对抗就会自然消除;它的下联则是说,为政之道在于审时度势,因地制宜、 对症下药,否则政策或宽或严都会出现差错,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提醒后来那些治理四川的人,更有那些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引以为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被挤到祠后二门内一方狭小空间里的刘备殿里,这位宽面大耳,神态静穆的蜀国君主,还是享受着贴金塑像,头戴天平皇冠,身着黄袍,手捧美玉的待遇,左右还有侍者,一个捧玉玺,一个捧宝剑,但也只能在冷冷清清中,等待着偶尔到此的三三两两的游人凭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备殿堂的平台中央放置的一尊三足铁鼎,到颇具特色,不仅铸工精细,而且两耳各铸一龙,张口相向,均以双爪抱住鼎口,三只鼎足为双角怪兽,有力地承负着这千斤的鼎身。 三足铁鼎,象征着历史上的三国鼎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侯祠内还有三义庙,属清代古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初年, 该庙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而建,采用一进四合院布局,包含拜殿、大殿及廊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殿神龛内刘备居中,关羽、张飞分列两侧,着单色布衣,呈现年轻创业形象。塑像依据《三国演义》刻画结义初期形象,是三国文化的重要遗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武侯祠建筑群西侧的桃园,是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而建,现为武侯祠博物馆内的核心景点之一。石刻群像展现了刘、关、张的结义场景。石刻内容包含宋代风格的人物造型,生动还原了历史场景。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人们来到武侯祠,只为瞻仰诸葛亮这位蜀相。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刘备的陵墓了,但诸葛亮殿西侧的刘备墓依然存在,史称“惠陵”,这是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的,只是他没有想到后人竟然把他的祠堂建在这块风水宝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武侯祠时,我回望那片森森柏影,忽然明白,人们一遍遍来到武侯祠,怀的不仅是诸葛亮,而是怀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怀一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更是怀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传承。这或许就是武侯祠历经千年而不褪色的原因——它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祠堂,而是一盏照亮人心的精神明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