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友127084031的美篇

美友127084031

<p class="ql-block">赵宪章:“文学图像论”六讲</p><p class="ql-block">立诚书院·学术名家前沿论坛|赵宪章:“文学图像论”六讲</p><p class="ql-block">昭文融媒体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5年10月11日 17:36 陕西</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一、课程安排</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二、课程大纲</p><p class="ql-block">第一讲</p><p class="ql-block">“文学图像论”绪论</p><p class="ql-block">简略介绍“文学与图像”这一研究论域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命名理据、基本观念与方法,并对其未来趋向进行展望,对“语图对读”这一具体的比较符号学方法举例示范,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知识传授与技能提升并重。</p><p class="ql-block">第二讲</p><p class="ql-block">文学与图像之符号关系</p><p class="ql-block"> 文学与图像是两种文类(艺术)。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是语言和图像的符号关系。语言与图像,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主要的两种表意符号,互相摹仿是二者关系史上的常态,但其摹仿的效果大不相同:图像模仿语言成功者居多,盖因“顺势而为” ;语言模仿图像较难成功,盖因“逆势而上”。之所以如此,缘自两种符号的不同表意机制。初步考察可以发现,语言是实指符号,图像是虚指符号。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深刻影响了中国的题画文学:相对而言,绘画(图像)更需要文学(语言)而不是相反。</p><p class="ql-block">第三讲</p><p class="ql-block">文学图像“三符形”交互分析</p><p class="ql-block">在“文学图像论”的视域中,语象、书像与画像是三种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形体(符形),分别对应文学(语言艺术)、书法(书写艺术)、绘画(画像艺术)。通过这三种符形的交互比较,阐发了诗、书、画的差异,以此弥补长期以来学界对其相通之处多有注意,但对三者的差异却语焉不详之偏颇。“相通”的前提是“相异”,后者并非不言自明之理;初步考察就可以发现,在三者相异这一论域中,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学理。</p><p class="ql-block">第四讲</p><p class="ql-block">中国画的伦理透视</p><p class="ql-block">绘画透视原理具有普遍性,盖因它基于人的身体器官,是画像对视觉真实的迎合,不同民族的观看概莫能外;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绘画构图又有自己的特点,那是民族文化施加其上的部分,并非透视规律本身之不同。由是观之,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区分中西绘画是一种误区,赋予透视以科学理性拟或人文伦理才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中国画透视的主要特点是透视的伦理化,可名之为“伦理透视”。中国画的这一特点同时也是中国文艺、文化的特点。</p><p class="ql-block">第五讲</p><p class="ql-block">文学书像论的理由与场域</p><p class="ql-block">文学书像不同于画像等一般文学图像,并不是对物的直接摹仿,而是一种特别的书写比象。“比象”是中国书论的主要修辞格,同时也表征了整个书法艺术的思维特点,实质是语象被书写所比象,从而导致文学与书像密不可分,由此确立了“文学书像论”的哲学基础。就理论场域而言,书写使语言成为了可见的,文学书像论之现象学书学观因此而生,并由此衍生出“图底关系”比较方法。至于书像本体,即“文学的书像”,作为本研究的基本对象,也是“文学书像论”的重点和难点,属于有待不断开拓新的论域。</p><p class="ql-block">第六讲</p><p class="ql-block">文学书像论与书法美学诸问题</p><p class="ql-block">“文学书像论”将文学与书像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由此出发重新检视书法艺术,不仅可以使书法美学中的一些模糊观念得以澄清,而且能够赋予传统命题以全新的意义,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与世界艺术理论接轨。首先是中国书法与抽象艺术的关系,其次是临摹的“非个人化”本质,再次是“语图无间性”特征,最后是“人书俱老”问题。这四个方面并非“文学书像论”本体研究,但却可以为建构这一新学提供良好的语境。</p><p class="ql-block">三、讲座参考或延伸阅读</p><p class="ql-block">1.论 文:</p><p class="ql-block">[1]赵宪章.文学书像论之本体研究若干问题[J].文艺美学研究,2022,(01):3-15.</p><p class="ql-block">[2]赵宪章.“文学书像论”的理由[J].当代文坛,2023,(06):15-25.</p><p class="ql-block">[3]赵宪章.文学书像论四题[J].美术大观,2023,(04):122-126.</p><p class="ql-block">[4]赵宪章.文学与图像:历史描述与理论建构[J].上海文化,2022,(12):30-36.</p><p class="ql-block">[5]赵宪章.中国文学图像史若干问题[J].民族文学研究,2022,40(06):5-14.</p><p class="ql-block">[6]赵宪章.文学与图像研究:新时代的新实学[J].文艺论坛,2022,(01):25-27.</p><p class="ql-block">[7]赵宪章.文学书像论——语言艺术与书写艺术的图像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02):73-88+209.</p><p class="ql-block">[8]赵宪章.文学成像的起源与可能[J].文艺研究,2014,(09):16-29.</p><p class="ql-block">[9]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J].中国社会科学,2013,(08):146-165+207-208.</p><p class="ql-block">[10]赵宪章.语图传播的可名与可悦——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J].文艺研究,2012,(11):24-34.</p><p class="ql-block">[11]赵宪章.“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05):20-28+1.</p><p class="ql-block">[12]赵宪章.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J].文学评论,2012,(02):88-98.</p><p class="ql-block">[13]赵宪章,黄春黎.文学与图像——赵宪章教授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4):6-9.</p><p class="ql-block">[14]赵宪章.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170-184+223-224.</p><p class="ql-block">[15]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江海学刊,2010,(01):183-191+239.</p><p class="ql-block">2.专 著:《文学图像论》,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2023年第二次印刷)</p><p class="ql-block">3.教 材:《中国文学图像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p><p class="ql-block">编辑|高 兴</p><p class="ql-block">初审 | 习丹妮</p><p class="ql-block">复审 | 魏姗姗</p><p class="ql-block">终审 | 周广干</p><p class="ql-block">稷下问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