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八、宛平城与抗战雕塑园

安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宛平城,原名“拱北城”,清代更名“拱极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完整保存的两开门卫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坐落于卢沟桥东畔,曾为明清两代军事要塞,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虽规模不大,却“崇墉百雉,俨若雄关”。城设东、西两门,东曰“顺治门”,西称“永昌门”(清改为“威严门”),各建城楼、瓮城与闸楼,布局严谨,气势雄浑。整座城呈长方形,城墙周长1920米,高8米,底宽6米,顶宽4米,墙体坚实厚重。四角皆设角楼,墙头设垛口、瞭望孔、射眼及兵房,每垛配有盖板,尽显古代军事防御之精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西城墙入口拾级而上,步入宛平城垣,眼前是已开放的东、西城楼以南段城墙。踏着斑驳古砖缓步前行,复建的角楼、敌楼与中心楼依次映入眼帘,仿佛穿越三百余年烽火岁月。城墙之上,一场以古城为背景的主题摄影展徐徐铺展,109幅高清历史影像,全景再现从卢沟桥事变到抗战胜利的壮阔历程,光影之间,历史的回响在耳畔久久不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伫立城墙瞭望孔前,目光越过青灰色的垛口,卢沟桥静卧于晓雾之中。桥影横斜,石狮凝望,宛若无声诉说着那一夜枪声划破长空的惊心动魄。此地此景,不仅是地理的连接,更是民族记忆的交汇点,每一寸视线所及,皆浸染着血与火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步入宛平城内,青石板路蜿蜒如旧,街巷规整,两旁屋舍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明清风貌。虽经岁月侵蚀,木构斑驳,却仍可窥见昔日边城重镇的庄严与雅致。商铺林立,古韵悠然,仿佛时光在此停驻,让人在静谧中聆听历史的低语。</p> 宛平县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城墙残壁之上,累累弹痕赫然在目——这是日军侵华时炮火轰击留下的真实印记,原貌保存至今。深浅不一的坑洞如泣如诉,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每一处弹坑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仿佛一双双不闭的眼睛,见证着中华民族在战火中的坚韧与不屈,诉说着那段惨烈而悲壮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坐落于宛平城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遗址。馆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是中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程的专题纪念馆。这里不仅是追思英烈、缅怀忠魂的圣地,更成为社会各界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北京传统节日中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载体。</p> 卢沟醒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北倚宛平城墙,西临卢沟古桥,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建。园区旨在缅怀民族英烈的丰功伟绩,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占地20公顷,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雕塑群区、中心广场、石鼓园、绿林与宛平城墙于一体,构成一座立体的历史记忆空间,将战争的沉重与和平的珍贵深深镌刻于大地之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雕塑园内,38尊高约4.3米、直径2米的柱形铸铜雕塑,以中国传统碑林形式错落分布,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每尊雕塑皆刻画抗战英烈与民众群像,承载着凭吊、记录、教育与观赏多重功能。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抗战的记忆。它不仅是纪念之地,更是民族精神的丰碑,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在复兴征程中砥砺前行,让抗战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雕塑园中心广场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碑高15米,宽8米,厚6.6米,由298块花岗岩构筑而成,内部镶嵌着压碎的侵略者武器残骸铸成的铜雕。巨石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锈迹斑斑的残骸则昭示侵略者的可耻下场。碑体如剑指苍穹,凝聚着亿万同胞的哀思与警醒,成为民族觉醒与胜利尊严的永恒象征。</p> 石鼓园 卢沟桥前广场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