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创摄影 :钱小穆</p> <p class="ql-block">关于姑苏惠氏与红豆山庄的传说,核心源于清代学者 惠周惕 将 东禅寺 的古红豆树移栽至自宅,并以此命名书斋的典故。以下是详细背景:</p><p class="ql-block">红豆树来源</p><p class="ql-block">苏州城内东南的 东禅寺 原有一株宋代红豆树,相传为 白鸽禅师 所种,老树枯朽后复萌新枝。惠周惕(号红豆主人)于康熙年间移栽一枝至其葑门宅邸阶前。</p><p class="ql-block">山庄命名与文人雅事</p><p class="ql-block">惠周惕因红豆树将宅邸命名为“ 红豆斋 ”,自绘《红豆新居图》并题诗,引发数百文人题咏。</p><p class="ql-block">其子 惠士奇 、孙 惠栋 继承书斋,三代以“老红豆先生”“红豆先生”“小红豆先生”著称,形成“ 吴派 ”学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惠周惕(老红豆先生),字元龙,江苏吴县人,自幼受父亲惠有声及乡贤徐枋、汪琬影响,酷爱学问。因丧母错过康熙年间的博学鸿儒科考,康熙三十年考中进士后,被选拔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后被调任到密云县担任知县。他的经学造诣深厚,著有《易传》《春秋问》等作品,见解独到。同时,他也擅长诗文,风格融合唐宋,自创新意,被誉为“朴学工诗,殆罕其匹”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钱小穆拜访木渎古镇南街一个70多岁惠氏先生,他表示红豆树应仍在。今日去寻,果然乃在。拍下照片与视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禅寺所在之地临近晚明吴宽的东庄园墅,为沈周、文征明昔日觞咏之处,不过东禅寺的古红豆树大概在清乾嘉年间就已衰败。</p><p class="ql-block">而分枝留在了惠氏红豆斋中。没想到几十年后,红豆书庄也在庚申兵燹中消亡。当清末苏州学者叶昌炽作《藏书纪事诗》时,咏惠氏一门诗曰“红豆新移选佛场,葑田北去有书庄。一廛负郭三分水,四世传经百岁堂”。恐怕当时红豆书庄已不存,“红豆”与“百岁堂”皆为追忆。</p> <p class="ql-block">注 :东庄园林的旧址位于今天的苏州大学本部校园内。这座庄园式园林始建于元末明初,由吴孟融在唐末五代“东墅”园基础上构建,后经其子吴宽(明代状元)及家族增修,成为明代苏州城东的文化地标。园林以水景和田园风光著称,包含稻畦、桑园、振衣台、知乐亭等景点,并因沈周《东庄图》而闻名23。遗憾的是,园林现已不存,原址仅存于苏州大学校园内。</p> <p class="ql-block">日本高仓正三在1939-1941年的《苏州日记》中提到,他访问惠周惕的后裔惠乐民时,得知旧居已无红豆树,这进一步印证了红豆生存时间的短暂。 顔世和还考证出,惠周惕红豆书庄的遗址可能位于如今的唐家巷附近的读书湾,这一考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这棵370年的红豆树,在迎春桥弄13号内。</p> <p class="ql-block">木渎南街的惠氏 “红豆山庄 ” ,惠氏后人保护得法,还很完好。</p> <p class="ql-block">苏州大学某些对惠氏文化研究者赠予木渎古镇惠氏,日本研究苏州的《苏州日志》。他转赠了钱小穆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东禅寺位于苏州葑门内,其红豆树传说为明代古红豆树的原生地。惠周惕移植红豆树于宅前后,该树成为清代吴派汉学的重要文化符号。 </p><p class="ql-block">现有资料未明确记载东禅寺与东庄的直接毗邻关系,但两者均属于明代苏州城东的文化地标。吴宽常游历东庄时可能途经东禅寺,例如其诗作中提及“来为东庄游,还作东林宿”,表明东禅寺(或附近)可能是返程驻足点。 </p><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地图和文献的缺失,具体邻近距离需结合现代考古进一步确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