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散的星辰,永恒的轨迹——读陈杰《保守的革命者》有感</p><p class="ql-block">        生命是一场盛大的行走,我们与无数人在时光的道路上相遇、同行。然而,“走着走着就散了”,这似乎是人生无法逃避的宿命——童年的玩伴、青春的同窗、曾经的挚友,都在各自的生命轨道上渐行渐远,最终成为记忆中的模糊剪影。读完大学同窗陈杰纪念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保守的革命者》,这句“走着走着就散了”在我心中激起了不同寻常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陈杰笔下的杨振宁先生,以其103年的人生轨迹,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物理生命终将离散,但精神生命却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持续与后人同行。杨先生与李政道先生的学术道路离散了,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的生死离散了,甚至与他所经历的整个时代的离散正在进行中——然而,通过他在物理学上的革命性贡献,通过他培养的无数科学人才,通过他架起的中西学术交流桥梁,杨先生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永恒同行。</p><p class="ql-block">       “保守的革命者”——这一看似矛盾的描述,恰恰揭示了杨先生如何对抗生命离散的智慧。他的“革命”体现在对物理学基本理论的颠覆性突破,体现在古稀之年毅然回国的壮举;而他的“保守”则彰显在对中华文化精髓的坚守,对科学精神的敬畏,对道德品位的执着。这种辩证统一的人生哲学,使他能够在变革与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离散的必然中创造连接的永恒。</p><p class="ql-block">       陈杰的文章引发我们思考:在这个“走着走着就散了”成为常态的时代,我们应当如何纪念杨振宁先生?仅仅是追思与赞美显然不够。真正的纪念,在于理解他的人生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在于学习他在离散中创造永恒的智慧,在于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上践行类似的品格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杨先生的103年人生,恰似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虽然不可避免地与沿途的支流、岸边的景致“走着走着就散了”,但他将每一段旅程的精华都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他离散的是物理形态,凝聚的却是精神遗产;他告别的是过往时光,连接的却是未来世纪。</p><p class="ql-block">       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难以达到杨先生的高度,但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汲取谱写自己人生之歌的灵感。在专业领域深耕不辍,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在道德品格上严于律己,树立值得追随的典范;在文化传承上承前启后,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些都是在离散的必然中创造连接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就散了”,这是生命的无奈;但如何行走,如何在离散后依然留下明亮的轨迹,却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杨振宁先生用他103年的人生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避免离散,而在于在离散之前,创造出足以穿越时空的价值与连接。</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自己的生命之歌终将落幕时,但愿我们也能像杨先生那样,虽与这个世界“走着走着就散了”,却留下让后人愿意继续同行的精神轨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