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非——摩洛哥(二)从阿伊本哈杜到“非洲好莱坞”

兰格格

<p class="ql-block">9月9日,行程第三天,清晨六点半的马拉喀什,阳光已悄悄爬上酒店露台的雕花栏杆。在早餐区啃着温热的全麦面包,目光总忍不住追着窗外的光影跑——今天要奔赴的,是摩洛哥最富传奇色彩的红土世界。八点半准时出发,车载着我们驶向阿伊本哈杜,4小时的车程里,戈壁与绿洲交替掠过,风里渐渐有了干燥的沙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车子继续前行,当那片用赤土泥砖垒起的村落出现在河谷边时,全车人都忍不住发出惊叹——这就是阿伊本哈杜筑垒村,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红色堡垒”。</p> <p class="ql-block">踩着高低不平的泥砖路往上走,手掌抚过粗糙的墙面,能摸到阳光晒过的温度。登上靠近河谷的山丘远眺,整个村落像从土里生长出来一般,层层叠叠的房屋沿着山势铺开,赤红色的泥砖在阳光下泛着暖光,连空气里都仿佛飘着红土的颗粒。导游说这里从古到今都是商路上的驿站,难怪每一块砖、每一道墙缝里,都透着历经岁月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琳琅满目的传统手工艺制品,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土黄色的夯土堡垒顺着河谷山势铺展,正午阳光将阿伊本哈杜的轮廓晒得发烫,而巷弄里的手工艺品却像藏在阴影里的凉泉,悄悄接住游人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最打眼的是那些彩色陶碗,粗陶的胎体带着手工捏制的不规整弧度,表面用矿物颜料画着螺旋状的藤蔓,红的像撒哈拉的落日,绿的像绿洲里的椰树叶,即便只是随意摆放在土墙上,也像把整个摩洛哥的色彩都盛在了碗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村里逛了一个半小时,相机快门就没停过——转角撞见的伯柏族老人、挂在土墙上的彩色地毯、河谷里倒映的村落影子,每一幕都是独属于摩洛哥的红色浪漫。</p> <p class="ql-block">柏柏尔妇人坐在自家门槛上,指尖捻着染成靛蓝与赭红的羊毛线,织机上的几何纹样正慢慢显形——那是沙漠里的星轨,是山岩的裂纹,是只有她们才懂的天地密码。</p> <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角斗士》《阿拉伯的劳伦斯》都曾在这里取景,难怪走在巷子里,总觉得自己闯进了某部电影的镜头里。</p> <p class="ql-block">风从堡垒的箭窗穿过,带着羊毛的柔软气息、铜器的冷冽味道,还有陶土混着颜料的湿润感,让人觉得这不是简单的手工艺品,而是筑垒村用时光和手艺,写给世界的一封彩色书信。</p> <p class="ql-block">转角的小铺里,铜器在日光下泛着暖光,匠人用小锤敲打着铜盘边缘,每一下都让纹路里的青绿色铜锈更显深邃,仿佛把几百年的时光都嵌进了金属的肌理。</p> <p class="ql-block">电影城</p> <p class="ql-block">下午从阿伊本哈杜出发,1小时车程便抵达了瓦尔扎扎特。这座被称为“非洲好莱坞”的小城,藏着一个让人一秒穿越进电影世界的地方——电影城。走进园区,熟悉的场景扑面而来:《埃及艳后》里的石柱长廊、《情陷撒哈拉》中的沙漠布景、《间谍游戏》里的土黄色堡垒……30分钟的游览,像是把十多部大片的记忆碎片重新拼凑,连风里都带着几分“戏味”。</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晚餐是酒店的简单自助,当地饭菜的咖喱味确实有些吃不惯,但好在有新鲜的香蕉和橙子,清甜的果香刚好中和了口腔里的陌生味道。</p> <p class="ql-block">躺在酒店房间的床上,回想这一天的行程:清晨的马拉喀什光影、阿伊本哈杜的红土城墙、电影城里的大片场景,像是一场关于历史与光影的梦。明天又会遇见怎样的摩洛哥?光是想想,就觉得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