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笔】图片:武则天乘坐龙舟,为复制件。拍摄于撒马尔罕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1, 100, 250);">走进丝路名城——撒马尔罕(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艺工 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亚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中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于1843年提出。洪堡认为中亚的地理范围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北至阿尔泰山。这个概念比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亚范围要大。我们今天所说的中亚主要由前苏联的5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组成,通常称为“中亚五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丝路的心脏,粟特人的故乡——撒马尔罕,在历史上曾经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撒马尔罕,这座与罗马、雅典同龄的古老城市,坐落于亚欧大陆的中央,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丝绸之路上。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撒马尔罕见证了中国与中亚地区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从张骞的“凿空”之旅到玄奘的西行取经,从活跃在丝路上的粟特商人到帖木儿帝国的辉煌,撒马尔罕始终是东西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我参加了由新疆旅行社组织的中亚两国游,跟团考察了阿拉木图、塔什干和撒马尔罕三座中亚历史名城。丝路重镇撒马尔罕,是我们这次行程中的最后一站。在撒马尔罕的数日中,我们参观了雷吉斯坦广场、古尔·埃米尔陵墓(帖木尔陵墓)、夏依辛达陵墓群、阿夫罗夏伯博物馆、永恒之城等历史遗迹和文化场所,对撒马尔罕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素描撒马尔罕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坐落于中亚内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它建立于公元前650年左右,距今约2675年,曾是花剌子模王国首都、帖木儿帝国都城,现为乌兹别克斯坦文化中心。它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地处泽拉夫尚河盆地,海拔约702米,距首都塔什干约270公里。这里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沙漠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但不严酷,适宜人类居住。也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主要民族有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俄罗斯人等。在语言方面,乌兹别克语是官方语言,但塔吉克语也被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Samarkand)的名称源自古波斯语,字面意思是 “石城”或“石头要塞”,中国古代称之为“康居”。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首府,地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中亚“两河流域”。作为古城撒马尔罕与罗马、雅典、巴比伦同龄,在古阿拉伯文献中被称为“东方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在历史上是中亚重要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它是古代中国通往印度、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必经之地,也连接着中国、波斯和印度这三大文明区域,被探险家斯文· 赫定称为“中亚城市中的珠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历史上曾被多个王朝和帝国统治,公元前6世纪,撒马尔罕隶属于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作为连接波斯与草原游牧部落的重要枢纽。前329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期间,撒马尔罕被纳入希腊化世界,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组成部分,也是军事要塞与希腊文化传播中心。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6世纪后,撒马尔罕受突厥汗国控制,7世纪中国唐高宗时期一度被划入安西都护府辖地。1219年,撒马尔罕是花拉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攻陷之后,遭受了灭顶之灾。城内的大多数建筑,则是由后来的帖木尔大帝敕令修建。随着帖木尔帝国的兴起,它的大军横扫波斯、印度、高加索、阿塞拜疆和蒙古。1370—1507年,帖木儿帝国定都撒马尔罕,将其打造为“世界之都”,建造雷吉斯坦广场标志性建筑,推动文化融合。从亚洲各地劫掠来的珍宝堆积在撒马尔罕,把每个城市里最精巧的工匠带到撒马尔罕,在城里修建起最辉煌的宫殿和清真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8年乌兹别克并入沙俄,后来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24—1930年曾为乌兹别克行政中心,铁路和公路枢纽。当时工业以轧棉、丝织和食品加工为主,还有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1991年苏联解体后,它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文化中心,2000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分为古城区(多为帖木儿时期建筑)、阿夫罗夏伯遗址区(公元前650年建立)和沙俄-苏联时期新城区,三区互不重叠,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张骞、玄奘与撒马尔罕</b></p><p class="ql-block">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王朝,张骞通西域和玄奘西行求法,是汉朝和唐朝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加强了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撒马尔罕这座中亚古城作为东西方交汇的枢纽,见证了两位历史人物的足迹与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张骞与撒马尔罕</p><p class="ql-block">张骞是西汉时期首位抵达撒马尔罕的汉使。公元前139年,他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意图联合大月氏对抗匈奴。他率领使团从长安出发,进入河西走廊不久,便被匈奴俘虏,囚禁了十年之久,并在当地娶妻生子。他逃脱后仍继续西行,最终抵达康居(古语,即今撒马尔罕)。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汉书·张骞传》则记载了汉朝与希腊化国家大夏(巴克特里亚)的交往。“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始内属而观中国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骞此次出使被司马迁誉为“凿空”之行,意为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他在大夏看到来自四川的邛竹杖和蜀布,证明早已存在一条连接东西的民间商路。正是张骞的官方出使,才使这条路成为连接东西文明的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他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国。《史记》记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罙及诸旁国。”康居王对汉使的到来表示欢迎,并遣使随汉使回访长安,这标志着汉朝与撒马尔罕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从此,康居商人频繁往来于丝绸之路上,撒马尔罕成为东西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汉朝则通过丝绸贸易,不断扩大在中亚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骞的到访不仅将撒马尔罕纳入汉朝视野,开辟了长安至中亚的陆上通道,撒马尔罕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还推动了后来的唐朝在此设立康居都督府(属于安西都护府辖区),使其成为唐朝属地。他的探险为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奠定了基础,撒马尔罕也因此成为连接中国、波斯与印度三大文明的核心节点。当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但张骞的行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玄奘与撒马尔罕</p><p class="ql-block">汉代张骞出使西域800多年后,唐朝高僧玄奘在7世纪西行求法,再次来到撒马尔罕,其在中亚的路线与部分与张骞重合,他在629年取经途经撒马尔罕,称其为“飒秣建国”。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该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并提到当地市场汇聚了来自中原的丝绸、瓷器与西方的珠宝、香料等商品。《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中亚地理与宗教状况,为后世研究撒马尔罕提供了珍贵文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玄奘从高昌出发后,沿着最常见的路线继续西行。他在龟兹短暂停留后翻越天山,在热海西北拜访了西突厥可汗,然后继续前行至撒马尔罕。翻越天山的过程极为艰险,玄奘的弟子慧立如此描述:“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冰雪所聚。积而为淩。春夏不解。凝沍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睹其际。”在七日艰难跋涉中,玄奘一行“十有三四死于饥寒”,马匹和牲畜的损失更大。抵达西突厥可汗驻地后,玄奘获得了可汗的支持。可汗不仅给了玄奘50匹绢作为盘缠,为他配了一名翻译,还特地书写了给尊西突厥可汗为宗主的不同的统治者的国书。在突厥士兵的护送下,玄奘从碎叶向西,穿过美丽的山地牧场,越过贫瘠的克孜勒库姆沙漠,最终抵达了撒马尔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这样描绘了撒马尔罕的繁荣景象:“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这段记载不仅反映了撒马尔罕作为丝路贸易中心的地位,也展现了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丰饶的物产。他观察到当地“机巧之技,特工诸国”(当地的手工艺技术,是其边国家中最好的),“风俗猛烈……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诸赭羯”。特别指出:“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意思是中亚地区有那么多国家,飒秣建国在中间,远近诸国都去模仿它的行为和威仪,所以这是一个带有示范性的中亚国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这座富庶繁荣的城市对佛教却并不友好。玄奘到达时,从国王到百姓都信仰拜火教而排斥佛教。玄奘与国王经过一次有关佛教的彻夜长谈,国王不仅改变了信仰,而且让整个王国的宗教政策发生了转变。虽然这种转变可能是短暂的,但国王确实被玄奘的风范和魅力所折服,对玄奘就更加恭敬和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见,张骞的出使为这条通道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玄奘的记载则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中亚商业与文化的认知。两人以不同方式强化了撒马尔罕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地位:张骞的政治外交与玄奘的宗教求索,共同促进了中国与中亚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权所有 请勿侵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刘艺工2025年10月19日于大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