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阿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17010</p><p class="ql-block">器材:vivo手机X200</p><p class="ql-block">地点:湖北省荆州市</p> <p class="ql-block">漫步展厅如穿越,</p><p class="ql-block">千年文物堪称绝。</p><p class="ql-block">精品珍品藏荆州,</p><p class="ql-block">文明传承仍需学。</p> <p class="ql-block">荆州博物馆展陈体系脉络清晰,布局严谨,分设多个主题展馆,系统呈现江汉平原从远古蛮荒到明清盛世的文明演进。从石器、陶器到青铜玉器,从生活用具到礼制重器,层层递进,如史卷铺展,令人在移步换景间,触摸千年文脉的跳动。</p> <p class="ql-block">荆州博物馆不愧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宏富,珍品云集。展陈以“珍宝馆”与“专题展”双线并进,全面展现荆楚大地深厚的历史积淀。珍宝馆内,铜器庄重、玉器温润、简牍斑驳、瓷器清雅、漆器华美,琳琅满目,蔚为大观。尤以西汉古尸“五大夫遂”之展出,令人惊叹生命与时间的奇妙交集;更有全套编钟铿锵犹在耳,玉覆面神秘幽邃,越王勾践剑寒光凛冽,金缕玉衣精工细作,漆器瑰丽绝伦,件件皆为稀世之宝,引人驻足凝神,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步入“江汉平原原始文化展”,仿佛推开一扇通往万年文明源头的大门。这片沃土自古便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乐土。二十世纪以来,长阳人、郧阳猿人及荆州鸡公山旧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勾勒出先民从山林走向平原的壮阔足迹,见证人类文明最初的萌动。</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复原的先民生活场景栩栩如生:有人攀枝采果,有人持矛狩猎,有人蹲坐制陶,有人围火聚居。炊烟袅袅,笑语依稀,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蒙昧初开、智慧初燃的远古岁月,令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鸡公山文化遗址上下两层遗存清晰可辨,展陈中陈列着不同时期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从粗糙打制的石斧,到精细磨制的石刀,工艺渐进,形制演变,无声诉说着人类智慧的觉醒与技术的飞跃,是文明火种最初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距今约5300至4600年,属屈家岭文化时期。遗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城垣巍然,内外环壕,功能分区明确,是长江中游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城址之一。2015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荆州博物馆对其开展系统发掘,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及鱼骨遗存,揭示出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与成熟的稻作农业体系,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起源提供了关键实证。</p> <p class="ql-block">陶器,是远古文明最真实的印记。从粗粝实用的原始陶罐,到彩绘精美的礼仪重器,每一件陶器都承载着先民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是泥土与火焰交织出的文明诗篇。</p> <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广泛分布于洞庭湖与江汉平原的长江沿岸。江汉平原代表性遗址包括宜都红花套、松滋桂花树、枝江关庙山、宜昌中堡岛、荆州毛家山、阴湘城等。这一文化以稻作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社会结构为血缘紧密的氏族公社,实行公有制分配,展现出早期农耕社会的和谐图景与朴素秩序。</p> <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丰富多样,常见鼎、豆、罐、碗等日用器皿,部分饰以绳纹、刻划纹或彩绘图案,线条质朴,意趣天然,展现出原始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的陶器不仅实用,更蕴含审美意趣。彩陶纹饰流畅自然,或为几何纹样,或取动植物意象,笔触灵动,寓意深远,是先民精神世界最初的诗意表达,亦是艺术萌芽的珍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油子岭文化是分布于汉水以东京山、天门一带的原始土著文化,拥有独特的陶器组合与埋葬习俗。代表性遗址有油子岭、谭家岭与龙嘴。油子岭遗址位于京山钱场镇,面积约一万平方米,1985年由荆州博物馆发掘,出土鼎、彩陶碗、圈足罐、高杯、器座等典型器物。该文化虽与鄂西、川东的大溪文化相互影响,但陶器风格与文化内涵差异显著,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独立发展轨迹。</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时期,祭司形象庄严肃穆,头戴冠饰,手持法器,象征神权与族权的合一,是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体现,亦折射出社会等级与精神权威的初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制陶业高度发达,轮制技术广泛普及,陶器胎质细腻,火候均匀,黑陶、灰陶大量出现,器形规整,工艺精湛,标志着手工业走向专业化,技术进步迈入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盛行祭祀活动。遗址中常见一种红色陶筒形器,多由两至三截套接而成,上细下粗,形似男性生殖器官,称为“陶祖”,为祖先象征物。古人膜拜此器,祈求氏族人丁兴旺,反映出对生命繁衍的崇拜与敬畏,是原始信仰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成主导经济形态,配套的石斧、石铲、石刀等生产工具广泛使用,农业技术趋于成熟,粮食丰产,为社会的稳定与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屈家岭文化纺织手工业初具规模,出土陶纺轮数量众多,表明纺织已成为重要的家庭副业。原始织物或已用于衣着、包裹乃至祭祀仪式,不仅提升了生活品质,也映射出社会分工的细化与文明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展厅复原的古人生活场景静谧而生动:炊烟袅袅升起,陶器错落陈列,孩童嬉戏于屋前,长者专注制器于檐下,一幅宁静有序的史前聚落画卷徐徐展开,令人恍若置身其中,感受那朴素而温暖的远古日常。</p> <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继屈家岭文化而兴,中心位于天门石家河及周边地区,分布北达南阳盆地,东至大别山,南抵洞庭湖,西至西陵峡。此时期社会经济空前发展,专业作坊涌现,铜器冶炼初现端倪,制陶技术精进,城市雏形显现,标志着长江中游文明迈入更高发展阶段。</p> <p class="ql-block">石家河文化陶器上刻有神秘符号,或为记事,或为族徽,虽未形成系统的文字,却笔画有序,形态规整,极可能是中国早期文字符号的萌芽,引人遐思,仿佛听见了文明黎明前的第一声低语。</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河时期陶塑工艺臻于精湛,人物面容生动,动物形态逼真,或为祭祀用品,或为陪葬明器,既有宗教意味,亦显艺术匠心,展现出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卓越的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岭文化陶器风格趋于简朴,器形规整,纹饰减少,整体呈现出内敛沉静的审美取向,或反映出文化转型期的社会变迁与精神重塑,是文明演进中一次深刻的自我沉淀。</p> <p class="ql-block">后石家岭文化虽延续前脉,却在器物形制、聚落布局与精神表达上展现出新的趋向,或为社会结构重组、信仰体系更迭的缩影,为长江中游文明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荆州出土的玉器展品,令人叹为观止!品类繁多,工艺精湛,用途广泛——或为礼器,或为佩饰,或为葬具,不仅彰显古人高超的治玉技艺,更折射出等级秩序与身份象征。玉,既是权力的信物,也是财富的体现,更是精神信仰的寄托,在荆楚大地上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