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国庆纪行・第三日:晨光织离绪 归程载温情

清水蓝天

晨曦如上好的素绢,携着徽州特有的温润,悄然漫过民宿那扇雕工精巧的窗棂。木格间的牡丹纹样被镀上一层柔和的鎏金,连青灰瓦檐的棱角都似被揉碎了锋芒,晕成一脉朦胧的暖。屋内,孙子的呼吸匀净绵长,像浸过昨夜中秋清辉的棉絮,轻软地铺在静谧的空气里,每一次起伏都漾着孩童独有的安然。 恍惚间,昨日的欢闹仍在眼前流转:他提着盏红纸灯笼,在古城纵横的街巷里追逐光影,小小的身影映着斑驳的青砖黛瓦,笑声撞在马头墙的飞檐上,又落进石板路的缝隙里;暮色渐浓时,他又静立新安江畔,看两岸灯火次第亮起,橘色的光团随波摇曳,将满岸的欢腾都揉进粼粼波光 —— 想来,那份雀跃早已悄悄耗尽了孩童的力气,疲惫才会这般沉沉地裹住他的肩头。幸而,今日返程的列车要待正午十二时后方才启程,便任这徽州的风、徽州的月,再多在他的梦境里驻留片刻,织一段绵长的念想吧。 <p class="ql-block">我与妻轻手轻脚掩上房门,门轴转动的声响都似怕惊扰了这份静谧。循着巷口飘来的炊烟望去,一缕缕灰白的烟丝在晨光里舒展,牵引着我们走向早餐的方向。转角处,一家挂着蓝布幌子的小馆正蒸腾着白雾,暖意裹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瞬间漫进衣襟。点一碗徽州馄饨,薄如蝉翼的皮儿透着淡淡的粉白,齿尖轻咬的刹那,鲜汁便在舌尖绽开,那清鲜里似藏着新安江的澄澈,又裹着山野食材的醇厚;再配一块刚出笼的米粿,艾草的青绿渗在米皮里,咬下时,清香混着豆沙的绵甜在唇齿间漫溢,烫得舌尖微微发麻,却又暖得人心尖发颤 —— 这便是歙县清晨最地道的馈赠,熨帖着旅人的胃,更焐热了离别的心房。</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我们决意往菜市场寻些土产带归,也算给这段旅程留个念想。途经徽州古城时,才惊觉白昼的古城与昨夜竟是判若两境。昨夜的它,华灯如星子落满街巷,游人如织的脚步声、谈笑声裹着商铺的吆喝,满是喧嚣热闹;此刻却似卸下妆奁的水墨长卷,素净得让人心尖发软。青石板路上人影疏疏,唯有清洁工的扫帚扫过路面,“唰 —— 唰 ——” 的声响里,扬起的细碎晨光随帚尖起落,像撒了一把碎金;几位晨练的老者提着鸟笼缓步而过,竹笼上的铜钩泛着旧光,笼中雀鸣清亮婉转,与远处牌坊下掠过的风声交织,又伴着檐角铜铃的轻响,添了几分禅意般的宁静,连时光都似在此刻慢了下来。</p> 穿过马路,菜市场的烟火气便汹涌而来,瞬间将人裹进生活的暖意里。竹筐里,饱满的黄山毛峰整齐码放,墨绿的叶片上还沾着晶莹的晨露,折射着细碎的微光,似凝了山间未散的云雾,指尖一碰,还能触到几分清凉;竹筛中,金黄的笋干正晾晒在晨光里,纹理间满是阳光的气息,那是山民趁着晴日采撷时光、沉淀岁月的心意;还有裹着油纸的芝麻酥,酥香透过纸缝隐隐透出,勾得人频频侧目;装在粗陶罐里的梅干菜,深褐的色泽中暗蕴着田园的醇厚,仿佛能闻见灶台上梅干菜扣肉的香气 —— 每一样物件,都裹着歙县的风土人情,藏着这片土地的温度。我们俯身甄选,指尖触到的是山野的馈赠,心间盈满的是满载而归的欣喜,不多时,便提着沉甸甸的塑料袋折返民宿,袋里装着的,是歙县的味道,更是这段旅程的温情。 折返民宿时,孙儿仍在酣眠,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的阴影,像沾了晨露的蝶翼轻覆。我轻唤妻子同往巷尾艺术馆寻访,她抬手轻揉眉心,鬓边碎发随浅笑微动:“昨夜伴你我走街串巷,些许乏了,便留在此处守着孩儿,你且去寻些雅致吧。” <p class="ql-block">颔首应下,我独自踏入巷陌。青石板路被晨光浸得温润,每一步落下,脚步声都似裹了棉絮般轻软,在巷间悠悠回荡,与檐角垂落的光影相伴而行。行至半途,一幢红砖建筑忽然撞入视野 —— 原是歙县人民政府旧址,赭红色墙砖与浅灰色石材交错垒砌,在秋阳里泛着沉厚的光泽,仿佛被时光精心打磨过的琥珀。阳光慷慨地漫过墙面,为每一块砖石镀上暖融融的光晕,连砖缝里积着的浅灰尘埃,都似在光晕里轻轻呼吸。</p> 建筑风格古朴庄重,几根浅米色圆柱稳稳撑起二楼的露台,柱身缠着几缕淡绿藤蔓,叶片上的晨露折射着微光。露台白色栏杆已染上风霜,木纹里藏着岁月的浅痕,却依旧挺直地环护着空间;门楣上的红色标志色泽鲜亮,在沉厚的建筑基调里格外醒目,似一团跳动的火焰,默默诉说着过往岁月里的峥嵘故事。红漆窗框半掩着,玻璃上蒙着一层薄纱般的灰雾,隐约能瞥见屋内的昏暗,仿佛藏着无数旧日时光里的细碎片段;墙面斑驳处,深浅不一的色块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横斜的纹路里,皆是歙县变迁的密码。 入内,院内几株古树枝繁叶茂,虬曲的枝干交错如伞,将阳光剪成无数碎金,洒在灰砖铺就的地面上,随着风影轻轻跳动,似一群跃动的精灵。角落里的电线杆上,线路纵横交织,却未破坏这份历史的静谧,反倒添了几分烟火气的鲜活 —— 像是古老画卷里添了一笔现代的注脚,和谐而生动。墙角立着一块铜色铭牌,字迹已被岁月磨得浅淡,却依旧执着地承载着建筑的过往,指尖轻触,能感受到金属表面的微凉与凹凸的纹路。立于院中,耳畔似有历史的回响轻轻荡开,国庆的晴空下,这座建筑静静伫立,将一段段行政记忆、一幕幕时代变迁,都融进砖石的肌理与光影的流转里。往来游人驻足凝视,目光里满是敬意,不自觉便沉醉于这份岁月的深沉与厚重,任思绪在时光长河里轻轻徜徉,与过往对话。 自旧址离去,循着巷陌往艺术馆行去,越往深处,周遭愈发静谧。脚步声与青石板碰撞,发出 “笃 —— 笃 ——” 的清脆回响,似在与时光轻声对话,又似在为这段旅程伴奏。抵达艺术馆时,推门便闻见宣纸与墨香交织的雅致气息,瞬间洗去周身的浮躁。馆内访客寥寥,唯有画作在墙面静静陈列,灯光柔和地漫过画框,为每一幅作品镀上温柔的光泽。 墙面之上,当地画家的作品错落悬挂,每一幅都是歙县的缩影:那幅《新安江晨雾》里,墨色在宣纸上层层晕染,浅灰与淡蓝交织,似将江面清晨的薄雾尽数锁入画中,连空气里的湿润感,都似能透过画面溢出;《棠樾牌坊群》则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牌坊的绰约影姿,青灰石色里透着岁月的沉厚,牌坊顶端的飞檐翘角似要挣脱画纸,将千百年来的庄重与沧桑跃然呈现;还有那幅《古城墙苔痕》,深绿与褐黄交错的色彩里,藏着砖石与时光对话的秘密,每一道苔痕,都是古城岁月的见证。每一幅作品的笔触里,都满溢着画家对这片土地的深切眷恋 —— 似将心尖的热爱化作墨色,蘸着新安江的水,细细铺陈在宣纸上,让观者一眼便坠入歙县的山水人文里。 我徐徐踱步,目光在画间流转,时而驻足凝视,指尖轻触画框边缘的木质纹理,任由时光在笔墨与光影的交织中悄然流逝。这般沉浸式的赏画之旅,为这趟徽州行添了几分文人雅韵,也让即将离别的心绪,多了一层温柔的缓冲。<br>踏出艺术馆时,秋阳已升至半空,循着新安江的流向漫步,步履间满是不舍。行至江畔,恰逢晴空万里,湛蓝的天幕澄澈如洗,似被匠人用软布精心擦拭过的蓝宝石,连一丝云絮都寻不见;微风轻拂脸颊,携着江水的湿润与岸边草木的清香,温柔得似徽州女子的手,轻轻抚过肌肤,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江畔的景观路铺着浅灰色防滑砖,砖面平整而坚实,踩上去能感受到细微的颗粒感。步道一侧,新安江泛着粼粼波光,阳光洒在江面,碎金般的光点随波起伏,晃得人眼底生暖,连江水的流动,都似慢了几分。江面上,载着游客的乌篷船不时缓缓驶过,墨色船身与青绿江水相映,船桨轻划水面,留下一道道悠长的波纹,似江水写下的温柔诗行,渐渐晕开,又渐渐消散。 不远处,一座古朴的多孔石拱桥横跨江面,青灰色桥身爬着些许深绿青苔,缝隙里还藏着浅黄的枯草,却依旧稳固地连接着两岸;桥下水中,桥的倒影清晰可见,与实景相映成趣,仿佛一对孪生的时光容器,静静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岁月故事 —— 从古时的车马行人,到如今的游人驻足,它始终默默承载着歙县的过往与现在。 江畔停泊着几艘古色古香的游船,木质船身泛着温润的棕褐色光泽,像是被岁月浸透了的老茶桌;船檐下挂着素雅的米白帷幔,风过时轻轻飘动,似在向游人发出邀约。它们静静等候在岸边,似要载着人们驶入一幅立体的徽州山水长卷,开启一段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美妙旅程。岸边绿草如茵,几株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红黄相间的国庆彩旗在风中飘扬,“猎猎” 声里满是节日的灵动,为这宁静的江畔添了几分热闹,却又不扰这份自然的雅致。 凭栏而立,目光越过澄澈的新安江面,向对岸望去 —— 青山层峦叠嶂,如黛的山脊在湛蓝天幕的映衬下愈发清晰,似被墨笔精心勾勒过的轮廓,连绵起伏地铺向天际。山间绿树浓荫如伞,一座古塔隐于其间,青灰色的塔身在枝叶间若隐若现,唯有塔尖偶尔探出葱茏绿意,似一位羞涩的故人,正与江面跳跃的波光遥遥打招呼,温柔又俏皮。 更添意趣的是,几座白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错落点缀在山间,马头墙的弧线优雅婉转,飞檐翘角的轮廓透着江南特有的雅致,粉墙映着绿树,黛瓦衬着蓝天,每一处细节都似从水墨画卷中走出,将徽州 “画里乡村” 的韵味诠释得淋漓尽致。此处没有城市的喧嚣嘈杂,唯有江水潺潺流淌的轻响,似大自然的低语;微风拂过枝叶,送来 “沙沙” 的低吟,连时光都似被这景致绊住了脚步,缓缓流淌,不愿离去。我闲立江畔,望着江水悠悠东去,水面泛起的粼粼波光似碎银闪烁,两岸的秀丽景致尽收眼底。在这国庆的美好时光里,于歙县新安江江畔,竟收获了一份难能可贵的惬意与安然,让心彻底沉在这片山水中,与自然相融。 晨风轻拂,卷起江面细碎的浪尖,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微光,似撒落的钻石,转瞬又坠入水中,漾开一圈圈细小的涟漪。步道另一侧,丛生的灌木丛缀满鹅黄色的花蕊,细碎的花朵挤挤挨挨,像无数小星星落在枝叶间,透着蓬勃的生机。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浅灰色防滑砖路面交织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随着微风轻轻晃动,似一群轻盈的精灵在跳一支温柔的舞,灵动又可爱。 国庆时节的歙县,比合肥暖和六七摄氏度。紫外线透过澄澈无云的天空倾洒在肩头,带着暖意的灼热感渐渐漫上来,让人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也更觉这秋日阳光的真切 —— 不似盛夏那般炽烈,也不似寒冬那般微弱,恰好是能让人感知到生命温度的暖意。 沿着江畔步道缓缓行走,约莫三公里的路程,目光始终追随着江面上的游船。看它们载着游客缓缓驶过,船桨划开江水,泛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又渐渐消散在水面,似将时光的痕迹轻轻抹去。直至日头渐高,才恋恋不舍地转身,踏上返回民宿的路,每一步都带着对这片山水的眷恋。 <p class="ql-block">归至民宿时,孙儿恰好揉着双眼醒来,长长的睫毛上还沾着未消散的睡意,眼神朦胧得像裹了层晨雾,模样格外惹人怜爱。此时已近正午,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他脸上,暖融融的,他便乖乖牵着母亲的手,往巷口的餐馆享用午餐。</p> 趁这间隙,我与妻赶忙整理行李 —— 将购置的黄山毛峰用软纸细细包裹,叶片上的茶香透过纸缝隐隐透出;笋干则装入密封袋,避免受潮;每一样土产都被妥善安置,似在呵护一份珍贵的念想。换下的衣物被叠得方方正正,塞进旅行箱的角落,连褶皱都细心抚平。每一件物品都安置得妥妥当当,宛如将歙县的每一份美好记忆,都小心翼翼地收纳进行囊,生怕遗漏半分。 待母子二人用餐归来,行李早已收拾停当,距离火车发车的时间也愈发临近。念及节假日高速公路易出现拥堵,我们早早在滴滴平台上预约了出租车,以保行程稳妥。与民宿老板娘道别时,她满脸笑意地握着我们的手,反复叮嘱 “常来歙县看看”,话语里满是真诚。我们笑着应下,顺便结清了房费,指尖递过的不仅是钱款,更是这段短暂住宿时光里,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温暖情谊。 踏上返程的火车,这趟六余小时的旅程,启程前我曾暗自担忧:孙子年仅七岁,心性尚幼,怕是难以忍受这般漫长行程的寂寥。毕竟孩童的注意力如春日柳絮,风一吹便四处飘散,难在一处久驻,漫长的车厢时光于他而言,或许是种煎熬。可未曾想,刚踏入车厢,列车尚未启动,他便主动转过身,睁着好奇的眼睛,与后座那位八九岁的男孩搭话。 孩童的世界本就不染尘埃,纯真得令人心暖 —— 一句 “你也喜欢看《奥特曼》吗?”,带着孩童特有的雀跃;再一句 “我昨天在歙县古城看到好大的灯笼,比我还高呢!”,语气里满是骄傲。寥寥数语便敲开了陌生的隔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友谊的大门,让两颗稚嫩的心迅速贴近。 两个孩子很快便熟络起来,时而头挨着头,凑在一处轻声絮语,分享着彼此的小秘密,嘴角还挂着甜甜的笑意;时而并肩围在平板电脑前,目不转睛地观赏动画片 —— 原来儿媳早有周全筹划,出发前便下载好了孙子最爱的影片,为旅途添了份贴心的慰藉。 窗外的景致似流动的画卷,缓缓向后铺展,远山从黛青渐变为浅灰,田野里的金黄与翠绿在视野中不断更迭,每一秒都是不同的风景;而车厢之内,孩子们的欢笑声像撒落的糖豆,清脆又甜蜜,将漫长归程的枯燥尽数消融,只剩满溢的温馨。我望着孙子眼中闪烁的明亮光彩,那是孩童独有的快乐光芒,忽然发觉,这趟歙县之行的收尾,竟比清晨歙县巷陌的阳光更显温暖柔和,悄然熨帖了离乡的怅惘。 火车缓缓启动,车轮与铁轨碰撞出 “哐当 —— 哐当 ——” 的节奏,不疾不徐(绿皮车特有的韵律),恰似一首随性哼唱的民谣,带着旅途特有的松弛感,让人紧绷的神经渐渐舒缓。我从背包里取出预先备好的牛皮纸包装袋,轻轻展开,花生米的馥郁醇香与火腿肠的咸鲜气息便一同漫溢开来 —— 这是旅途中最质朴的佐酒小食,却藏着最踏实的满足。又拿出一瓶二两装的小酒,指尖拧开瓶盖的刹那,清冽的酒香便在狭小的车厢空间里悄然弥散,勾着人的味蕾。浅抿一口,酒液顺着喉咙滑下,带着恰到好处的微醺暖意;再嚼上几颗花生米,脆爽的口感在齿间绽开,竟品出了几分归途中独有的闲适与惬意,旅途的疲惫也随之淡了几分。 列车继续向前行驶,载着满车厢的温情与回忆,渐渐远离歙县。可新安江的澄澈、徽州古城的韵味、山间民居的雅致,还有孙儿的笑声、老板娘的叮嘱,都已深深印在心底,成为这段旅程最珍贵的馈赠。 身旁,妻子与儿媳正忙着冲泡方便面。滚烫的热水注入纸桶的瞬间,浓郁的香气便袅袅升腾,白色的雾气裹挟着熟悉的烟火味,如轻柔的纱幔般漫开,悄悄驱散了车厢内的些许凉意。妻子率先将泡好的面端到我面前,瓷勺轻搭在桶沿,语气里带着嗔怪又藏不住的关切:“酒喝得差不多了,再吃些热食垫垫肚子,免得空着胃不舒服。” 说着,又转身将另一碗递到孙子手中,还特意俯下身,对着蒸腾的面汤轻轻吹了吹,眼尾的细纹里满是细致的疼爱,生怕滚烫的汤汁烫着孩子柔嫩的嘴唇。 孙子捧着温热的面碗,小脑袋微微低着,小口小口吸着面条,汤汁顺着嘴角沾了一圈,像只俏皮的花脸猫,他却毫不在意;即便吃着面,眼睛还不时偷偷瞥向身旁的平板电脑,屏幕里动画片的画面似有魔力,勾着他的注意力。那副心不在焉又格外认真的模样,引得车厢里的我们都忍俊不禁,笑声轻轻回荡在狭小的空间里,与泡面的香气交织在一起。窗外的风景依旧缓缓后移,远山如黛色的眉弯,静静卧在天际;田野铺着金黄的绸缎,随微风泛起细碎的涟漪。车厢内食物的香气与家人的欢声笑语相互缠绕,时光便在这般闲适恬淡的氛围中悄然流淌,全然不觉六小时旅途的漫长。 不知过了多久,车厢广播里传来清晰柔和的提示:“泾县站到了,请下车的旅客携带好随身物品,准备下车。” 后座男孩的母亲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肩,柔声提醒该下车了。男孩脸上的笑容瞬间淡了几分,方才还亮晶晶的眼眸里,很快笼上一层失落的薄雾 —— 他恰好要在此站与我们分别。“动画片还没看完呢……” 他低着头,小声嘀咕着,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目光却依旧紧紧锁在屏幕上未完结的画面,语气里满是不舍。 孙子见状,连忙放下手中的面碗,凑到座位边缘,举起肉乎乎的小手挥了挥,认真地说:“小哥哥再见,下次我们再一起看动画片呀!” 模样天真又可爱,话语里满是孩童的纯粹。男孩闻言,缓缓抬起头,用力点了点头,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家人向车门走去,小小的身影在涌动的人群中渐渐远去,直至消失在车门的缝隙里。车厢内仿佛骤然缺失了什么,原本热闹的气息淡了些,安静了片刻,只剩车轮与铁轨碰撞的 “哐当” 声,轻轻叩着人心,带着几分淡淡的怅然。 巧合的是,那男孩的身影刚消失在车门处,便有一位小女孩伴着母亲走来,轻轻落座于方才空下的座位。女孩约莫九岁,梳着利落的马尾辫,发梢随脚步轻轻晃动,像两只跳跃的小尾巴;脸颊泛着蜜桃般的淡淡红晕,坐下时指尖轻轻攥着衣角,指节微微泛白,似初春刚绽的花苞,透着几分怯生生的羞涩,模样格外惹人怜爱。 孙子本就不认生,见新伙伴入座,立刻仰着小脸,脆生生问道:“你也是要去合肥吗?我昨天在歙县古城看到好多鱼灯,比我还高呢!” 话语里满是分享的雀跃,还带着几分小骄傲。小姐姐闻言微微一怔,随即眉眼弯起,绽开一抹浅浅的笑,像春日里的暖阳拂过平静的湖面,漾开温柔的涟漪。她轻声回应着,声音细软如棉,带着江南女孩的温婉。不过三两句孩童间的闲谈,便如投入湖面的石子,轻易打破了陌生的隔阂,两颗小小的心很快便贴近了,似久别重逢的好友。 许是久坐车厢觉得烦闷,小姐姐主动牵起孙儿的小手,带他在过道上缓缓踱步。两人时而并肩倚在窗边,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树木,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莹润的光泽,似在与他们挥手道别;时而凑在一处低头私语,话语里满是学校里的趣事、各自喜爱的动画片角色,童声清脆婉转,恰似枝头新燕的欢唱,又似春日里的溪流潺潺。那鲜活的声音,将方才稍显沉寂的车厢氛围,再度搅得热闹鲜活起来,连空气里都似飘着甜甜的暖意,驱散了离别的怅然。 我趁这闲暇,缓缓打开手机相册。屏幕亮起的瞬间,歙县的点滴便鲜活地铺展在眼前:徽州古城的青石板路,缝隙里还藏着晨露的痕迹,似在诉说清晨的静谧;新安江畔十里画廊的粼粼波光,似将蓝天揉碎在了水面,泛着细碎的银辉;古城巷陌中,孙儿举着红灯笼奔跑的模样,笑脸比灯笼还要耀眼,汗水浸湿的额发贴在脸颊上;昌溪古镇的白墙黛瓦,在光影里透着厚重的文化韵味,马头墙的飞檐似要跃出画面。 每一幅画面都清晰如昨,仿若下一秒便能重回歙县的晨晖里,再闻一次巷口早餐铺飘来的炊烟香,再看一眼江畔那座爬满青苔的石拱桥,再摸一摸古城墙斑驳的砖石。指尖轻轻划过屏幕,我在心中暗自构思着游记的字句 —— 要将清晨民宿雕花窗棂下的静谧写进去,让木格间的牡丹纹样永远留在纸上;要把米粿里艾草与豆沙交织的香气揉进文字,让读者也能感知那份徽州的清甜;要让孙子在古城奔跑的清脆脚步声,永远留在记忆的书页里,成为最珍贵的注脚。趁此刻记忆尚清晰,定要将这些细碎的温暖,一一妥善留存,让这段歙县之旅,永远鲜活如初。 当车厢广播里传来 “距离合肥站还有一小时车程” 的清晰提示时,我再度从背包里取出一瓶二两装的小酒 —— 这是启程前特意备好的,两瓶小巧的酒身,似藏着旅途的两份闲趣。倾斜瓶口,琥珀色的酒液缓缓流入瓶盖,不多不少,恰好积起浅浅一层,在车厢暖黄的灯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像一小块凝固的蜜糖。再拈几颗花生米放入口中,脆爽的口感在齿间绽开,与清冽的酒香交织相融,细细品味,竟比启程时多了几分归家的迫切与期许。旅途的疲惫似被这酒香轻轻包裹,又悄悄消散在空气里,只余下满心的闲适。 不远处,孙子仍与小姐姐嬉笑玩闹。两人凑在平板电脑前,小脑袋紧紧挨着,时而为动画里的情节轻声争论,眉头微微蹙起,语气里满是孩童的认真;下一秒又相视一笑,瞬间和好如初,方才的争执似从未发生。他们的笑声像撒在车厢里的糖粒,清甜又鲜活,甜得人内心发软,连周遭的空气都变得温柔起来,缓缓流淌着细碎的美好。 不知不觉间,六个多小时的旅程,便在这般热闹与闲适交织的氛围中悄然画上了句号。火车缓缓驶入合肥站,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渐渐放缓,窗外的风景也悄然变换 —— 金黄的田野、黛色的远山渐渐被熟悉的高楼取代,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的影子,反射出耀眼的光。久违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带着烟火气的熟悉感,瞬间勾起心底踏实的归属感。 起初本打算搭乘地铁归家,可望着手中沉甸甸的行李 —— 装着黄山毛峰、笋干的土产袋,袋口隐约透出茶叶的清香;孙子爱不释手的小鱼灯,灯架上还沾着歙县古城的烟火气;还有一路积攒的牵挂与回忆,便临时改变主意,在手机上叫了一辆网约车。 车门开启的瞬间,孙子还在小声念叨着车厢里结识的小姐姐,语气里满是不舍,小脸上带着淡淡的怅然;而我望着身旁说说笑笑的家人,妻子正轻声叮嘱儿媳注意脚下,孙子则攥着鱼灯蹦蹦跳跳,手拎着满满当当的收获,心中装着歙县的万千回忆,只觉得这趟旅程的尾声,没有丝毫旅途的疲惫,唯有满溢的踏实与暖意,轻轻裹着心房,温柔又安稳。 三日歙县之行,似一场与历史、山水、温情的深度邂逅,每一步都踏在时光的褶皱里,每一眼都映着徽州的韵味。从首日踏入徽州古城的那一刻起,到第三日伴着晨光踏上归程,每一段步履都浸着歙县独有的风情,在心底沉淀成难以忘怀的记忆,也让我对 “旅行的意义” 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