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伶》:位卑未敢忘忧国

菀莹

<p class="ql-block">《赤伶》这首歌创作于2018年,起初它在小众之间流传,渐渐却揭开了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这首歌不仅承载着悲壮激昂的爱国情怀,更是一场关于身份的多重变奏——在粉墨登场的世界里,究竟何为真,何为假?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谁是旁观者,谁又是真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随着日军一声声枪响,整个国家被卷入了苦难的漩涡,山河蒙尘,哀鸣四起。</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尚且远离战火硝烟的江西安远县城,生活似乎依旧平静如常。日军官兵踏入戏院,军官要求为他们的士兵单独献上一场演出,指定裴晏之主演,若不从,就火烧整个县城,所有人都难逃一死。裴晏之没有拒绝,以笑回应,特意为他们选了曲目《桃花扇》。</p><p class="ql-block">裴晏之,是这戏院中赫赫有名的角儿。</p> <p class="ql-block">帷幕拉开,水袖轻扬。</p><p class="ql-block">裴晏之的身影出现在舞台上,每一个眼神都仿佛注入了李香君的万般风情,每一个身段都演绎着《桃花扇》的无限哀愁。台下掌声雷动,裴晏之将那个敢爱敢恨、不惜血染桃花的李香君演绎得真实生动。</p><p class="ql-block">觥筹交错间,刺刀在灯光下闪着寒光。台上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台下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p><p class="ql-block">这看似与外面世界格格不入的地方,谁又能想到,将成为最壮烈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b>“戏一折,水袖起落。扇开合,锣鼓响默。”</b></p><p class="ql-block">裴晏之的日常生活,就在这虚实之间来回穿梭。白天,他或许只是一个为生计奔波、为技艺苦恼的普通伶人;但一旦上台,涂抹油彩,穿上戏服,他不再是裴晏之,而是戏文中的忠臣良将。</p><p class="ql-block">这种身份的转换,本是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但在那个特殊的夜晚,它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意义。</p><p class="ql-block">当日本人占领县城,要求戏班演出以助兴时,裴晏之的应允引起了同行的不解,也遭到了乡邻的唾弃。在众人眼中,他选择了屈辱的生存,甘愿成为敌人的娱乐工具。这是第一重身份的错位——在爱国者眼中,他成了“叛徒”,而实际上,他正酝酿着最决绝的反抗。</p><p class="ql-block"><b>“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位卑未敢忘忧国。”</b>道破了裴晏之内心深处的挣扎。台上他是柔弱的李香君,台下他是卑微的戏子,在乱世中本应是随波逐流的浮萍。</p><p class="ql-block">然而,正是这种边缘的身份,让他看清了所谓“大人物”们的虚伪与懦弱。那些本该保家卫国的官员望风而逃,那些自诩高贵的绅士曲意逢迎。反倒是这个被轻视的“戏子”,怀揣着最炽热的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转折发生在戏楼起火的那一刻。<b>“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b>随着鼓声越来越急切,唱腔愈发悲愤,台下那些豺狼虎豹看得入迷,就在此刻,“李香君”大喝一声“点火”,烈焰瞬间吞噬戏楼,日军惊慌失措,想逃出去,发现门早已被堵得严严实实,原来,整座戏楼都在他们不知不觉间被泼洒了油。</p><p class="ql-block">裴晏之他们依然在唱,仿佛这一切不过是戏文中的又一幕。</p><p class="ql-block">“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p><p class="ql-block">楼塌了,戏未终。</p><p class="ql-block">所有戏子都谨记祖训:嗓一开,必唱完。</p><p class="ql-block">此时,看客与演员的关系彻底颠覆——那些以为自己在“看戏”的侵略者,实则已成为裴晏之导演的这出大戏中的角色,而且是即将走向毁灭的角色。</p><p class="ql-block">而裴晏之自己,则从被观看的“客体”,转变为掌控全局的“主体”。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最精彩的演出,用艺术的方式实现了最激烈的反抗。</p> <p class="ql-block"><b>“莫嘲风月戏,莫笑人荒唐。”</b>这是对世俗眼光最有力的回击。在那个崇尚“实干救国”的年代,戏曲常被视为无关紧要的“风月之事”,伶人也常被贬为“戏子无情”的荒唐之人。</p><p class="ql-block">然而,风月之中可见风骨,荒唐之下暗藏铮铮铁骨。当裴晏之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时,他不仅是在为国捐躯,更是在为千千万万被轻视的“戏子”正名。他用生命证明,爱国不分贵贱,气节无论出身。</p><p class="ql-block"><b>“也曾问青黄,也曾铿锵唱兴亡。”</b>裴晏之的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艺术熏陶与家国情怀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日复一日的戏曲排演中,他早已将那些忠义之士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格。</p><p class="ql-block">我们不禁要问:在那个夜晚,谁才是真正的“看客”?是那些坐在台下却不懂戏的日军军官,还是那些未能理解裴晏之初衷的乡邻?而谁又是真正的“演员”?是穿着戏服唱着亡国之音的李香君,还是以整个戏楼为舞台、以生命为代价演出一场壮烈悲剧的裴晏之?</p><p class="ql-block">帷幕落下,余音绕梁。</p><p class="ql-block">当戏楼的火光映红夜空,当最后一曲《桃花扇》在烈焰中戛然而止,裴晏之完成了从戏子到志士的身份蜕变,也用最极致的方式诠释了“台上有戏,台下更有戏”的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乱世中如浮萍的戏子,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懂得,终以血来和。在这出没有彩排的生命戏剧中,他既是演员,也是导演,更是这壮丽舞台上永不落幕的中国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i style="font-size:15px;">(视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