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第四期

🌻温迪👀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随便给 </b></p><p class="ql-block"><b> </b>中午吃加餐的时候,范嘉欣拿着一袋薯条。王清滢看见了走过来说:“可以给我一根吗?”范嘉欣看了看她说:“我不想。”王清滢说:“我早晨都给你分享我的爆米花了。”范嘉欣拿着自己的薯条翻过来又翻过去,说:“我现在不想打开。”王清滢很无奈地走了。这时可翌呈走过来说:“可以给我一根吗?”范嘉欣说:“我不想打开。”可翌呈笑了笑走了。 </p><p class="ql-block"> 等到焦家玉吃完加餐后,范嘉欣打开了薯片袋,给了焦家玉几根,然后自己开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王清滢又走过来说:“我用我一袋爆米花换你所有的薯条行吗?”范嘉欣边吃边说:“不行。”王清滢抓了一把爆米花放在范嘉欣的手里说:“你吃吧。”范嘉欣拿着一大把的爆米花说:“那我给你多少?”王清滢说:“随便。”范嘉欣给了3根并在她的手里摆了一个“大”字。王清滢高兴地说:“再给我摆一个‘小’字。”范嘉欣看到剩下的薯条说:“我剩下的已经不多了,而且你已经说随便给了呀,我就随便给了你3根,你就不能再要了。”王清滢皱着眉说:“我给你一大把,那你随便也要给我一小把呀。”这时焦家玉和董家羽也说:“随便给没有分多少的,她想给多少就给多少的。”王清滢看了看她们笑着说:“那好吧!”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王春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孩子的关系中,总会出现你的、我的……我如何保留我的,你如何保留你的…我如何在你的和我的之间选择……我如何听从我内在的声音而拒绝你,你如何面对被拒绝而尊重他人……我如何在交换中保持我内心的平衡,权衡我真正的需求……我如何面对你给我的压力,而不失去自已,你如何在被接纳或者被拒绝中,都感到愉悦而保持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是心理的界限,这个界限促成了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尊重意识,这是在幼儿园里和同伴自由交往中完成的,不是长大后再学的。脱离生活的“学”是无法真正获得的,无法与他人自由相处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活中的数学</b></p><p class="ql-block"> 今天范嘉欣带来了一本水晶饰品宣传册,上面有各式各样的饰品图案,包括项链、链坠、手镯、胸针、手袋、手表、手链、耳环、烛台、花瓶、戒指、相框等。</p><p class="ql-block"> 她兴趣盎然地拿给我看,我看着这些晶莹剔透又价格不菲的饰品图案说:“哇,好贵呀!”</p><p class="ql-block"> 她说:“丁老师,你看这个手机链,一条300元,一共有3条就是900元。”</p><p class="ql-block"> 我笑笑说:“你都能计算这么大的数字啦!”</p><p class="ql-block"> 她说:“我有1000块的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我说:“是吗?你好富有啊”</p><p class="ql-block"> 她又指着上面的一套水晶饰品说:“我最喜欢这几样,一共是440元。”</p><p class="ql-block"> 我说:“对,也很贵嘛,我也挺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她说:“就是交400元再加40元。一共有4个,1个多少钱?”</p><p class="ql-block"> 我回答说:“一共有4件,440除以4就是110元。交100元再交10元,就能买到1个对吗?”</p><p class="ql-block"> 她想了想说:“对。”</p><p class="ql-block"> 接着她一页一页往下翻,让我读名称和价格。她指着一件摆件(400元)和水晶饰品(440元)说:“我的压岁钱能买这两件呢!”</p><p class="ql-block"> 我说:“可以买到,而且还剩余160元呢”</p><p class="ql-block"> 她指着一件2050元的手袋说:“看,都有这么多钱呢”</p><p class="ql-block"> 我读着:“两千零伍拾元。你还得攒1000元的压岁钱才能买到。”</p><p class="ql-block"> 她说:“还要再加50元呢!”</p><p class="ql-block"> 我点头说是。</p><p class="ql-block"> 最后她叹息说:“可惜买不到,这些都在国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儿童到了学前班就出现了数学的敏感期,她们先通过教具的具体导入建立准确的数的概念,然后再通过生活中的数字来证实自己所掌握知识是否牢固,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丁红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本来孩子是在和老师谈论饰品,结果变成了真真实实的数学计算,这正是数学敏感期孩子的特征。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所学的知识,一定要被使用在生活中,这个实践的过程便是肉体化的过程。就像孩子得到一块手表,那一天,他大概几十次地告诉父母现在几点了,这样的过程就把时间、时钟……彻底内化并搞清楚了。这正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实际是一种生活,当“学”成为了生活,才叫乐趣,才叫学。如果所学的知识被头脑锁在一个和生活隔断的系统中,那真的就叫“学习”了,学习成为了痛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2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0岁~2岁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舌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走——从最初的要成人拉着手跳,到独立行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到要上下坡、爬楼梯,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空间——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模仿——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span></p> <p class="ql-block"><b>  视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小托蒂的悲剧</b></p><p class="ql-block"> 一个名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有一只十分奇怪的眼晴。说“十分奇怪”,是因为眼科大夫多次会诊得出的结论都相同:从生理上看,这是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但它却是失明的。一只完全正常的眼睛何以失明了呢? </p><p class="ql-block"> 原来,当小托蒂呱呱坠地时,这只眼晴因轻度感染被绷带缠了2个星期。正是这种对常人来说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治疗,对刚刚出生、大脑正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婴儿托蒂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于长时间无法通过这只眼睛接受任何外界信息,原先该为这只眼工作的大脑神经组织也随之衰退了。</p><p class="ql-block"> 小托蒂的遭遇并非偶然。后来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做了很多类似的试验,结果都一样——生命的器官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杨傲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小托蒂的悲剧在于错过了眼睛受光的敏感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经验证明,在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使用鼻子,鼻子就会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聪;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婴儿开始使用口和手时,成人的干涉就开始了。这种干涉刚开始还限于一些老人、低龄保姆和少数无知的父母,随着幼儿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成人的干涉就越来越多。当儿童开始使用他自己的意志和思维时,成人的于涉会更厉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试想儿童不能自己思想,不能使用自已的意志,那意味着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视觉的敏感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文·孙瑞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荷兰的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德佛里斯列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发现雌蝴蝶本能地把卵产在树枝和树干交接的地方,这个地方既安全又隐蔽,当幼虫出壳时,它对光线非常的敏感。光吸引了它,它朝着树梢最明亮的地方爬去,恰巧在那里有它赖以生存的食物:树梢的嫩叶。当他长大后,失去了对光的敏感,这种本能也就失灵了。植物学家把这称为:动物的敏感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是怎样感觉光的呢?在黑暗的隧道尽头,一个光点出现了。因为在黑暗中,这个光点显得格外奇妙、明亮和有意义。光点逐渐变大,但它依然在黑暗中,强烈的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使得这一点光充满了意义。直到光明完全吞噬黑暗,就好像一下子扑进光的怀抱中,光明包围了婴儿。婴儿扑到了光里,进入了另一个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刚出生的婴儿,会到处寻找淡淡的阴影和阴影的边界,随着时间的发展,婴儿很快就能寻找到生活中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一幅画、窗帘或者书柜里的书产生的那些明暗相交的地方,婴儿会高度投入地一直注视着那些地方,直到疲倦为止。这不同于人们想当然认为的彩球对婴儿更具有吸引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罗曼·罗兰在他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也有描述——从黑暗墙壁上高高的窗户射进来的光线,给婴儿带来了第一个惊喜和欢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哈佛大学的戴维·H休伯尔和托斯特·威塞尔对视觉的敏感期非常的感兴趣。他们发现了一个一只眼有先天性白内障的孩子,在做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后仍然不能复明,然后他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同时把一只新生的小猫和一只成年的猫眼皮缝上,实验的结果是这样:小猫眼皮的线拆除后,依然失明,这是因为小猫脑内负责处理那只眼睛的视觉信息的神经元不能和其他神经元建立联系,或者说负责处理失明的这只眼晴,视觉信息的神经元即使和其他神经元建立了联系,也只是帮助另一只眼晴传递视觉信息。而成年猫则不然,拆线后它的视力立刻恢复了正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一实验的结果表明人在早年的某个特定阶段,脑内的神经元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以便使其和其他的神经元发生联系。否则,大脑的发育会受到永久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婴儿视觉的敏感期是在出生时唤醒脑内神经元的工作,或者说,这是一种脑内完全的建构工作,所以这个时候,儿童的视觉从不会偏离在生活环境中的明暗相交的地方。这个过程结束后,视觉将在孩子头6年的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有的教育家甚至认为儿童对外在世界的认知靠的就是一只大眼晴,好像我们说的外星人一样,只有一只大大的眼晴。这样的说法实际就是为了强调视觉对儿童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实际上,对一个出生后头半年的新生儿来说,尽管他同时具备其他的感觉能力,如听觉、触觉、味觉,但是在头半年的发展中,视觉和味觉在他的发展中就像一首交响乐中的主旋律一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婴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也释放出了婴儿生命中的能量。这也是婴儿从出生到认识、了解自已和这个世界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迟到的口腔敏感期</b></p><p class="ql-block"> 2岁的淼淼近来出现了口腔敏感期。</p><p class="ql-block"> 午睡时,他先用一只手背不停地轻轻拍打自己的嘴唇,接着把大拇指塞在嘴里吸吮,几分钟后又把食指塞进嘴里吸吮,就这样一个指头一个指头轮流塞进嘴里,最后五个手指一同塞进去。整个过程他的表情很放松。</p><p class="ql-block"> 吃饭时他也用嘴玩勺子。先把勺子放在嘴里不停地咬,不停地往嘴里伸进拿出,伸进拿出;接着又咬勺柄的前端,也是不停地伸进拿出,伸进拿出;最后把整个勺柄往嘴里塞,可能想感觉勺柄的长度,有两次竟把刚吃下的饭呕了出来。整个过程他的表情仍然很放松。</p><p class="ql-block"> 同时,他还把教具中的珠子、生豆子放进嘴里不停地咬,同时用舌头控制着珠子,在嘴里不停地换位置。</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他竞然在衣帽间里咬一只鞋的后跟,当即被薛老师制止并拿走鞋后,他马上拿起另一只鞋接着咬,一副迫不及待的神情;最后老师把他抱离衣帽间时,他还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那只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吕景玲)</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儿童口腔的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婴儿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并独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显然,由于家里过度的保护,森森口腔的敏感期推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还观察到,部分2岁的孩子在咀嚼一些食物(如馒头、面包、硬一些的水果)时,口形和咀嚼的方式像老人,牙齿无力。显然,两岁以前他们吃的食物儿乎都是稀软的。在长牙的敏感期,应该给幼儿提供较硬的食物让他练习咀嚼,他们常常会嚼了吐,吐了又爵,但从不咽下,有时会被卡住,但幼儿会自我调整。华亭的幼儿苑里,一些孩子2岁多时这个敏感期仍未度过,他们最爱吃的水果是梨、萝卜(我们把萝卜当水果用),最爱吃又便宜又硬的饼干(大概是嫌高级饼干太酥了)。咀嚼时又专注又认真又满足。很多小床的边缘都被孩子们的牙齿啃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口腔敏感期过渡时间的长短跟所提供的满足条件有关。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抢别人的食物,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捡掉在地上的食物,注意力固定在食物上而无法学习。建议家长在发现孩子进入此敏感期或尚未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时,一定为孩子提供自由选择和享用食物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根据我们的观察,儿童敏感期被延误后,有的敏感期因为孩子年龄已大而不再出现,但有的敏感期却总要出现,如口腔敏感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爱咬人的玮玮</b></p><p class="ql-block"> 前一天中午刚吃完饭,2岁的小男孩玮玮就把明明的手咬了。明明大哭着,玮玮满脸歉意和恐惧,语无伦次地为自己辩解,说是为一个玩具吵了起来,然后就用牙齿咬了明明。</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有点奇怪。玮玮是一个很乖巧、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平时没发现他有侵犯性行为,为什么会咬小朋友呢?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后,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发现玮玮在用嘴巴啃桌子,很是“津津有味”。当时我还以为他是无聊,就提醒他去工作。现在想来,玮玮可能是在用舌头和牙齿感知物体,探素环境。</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刚吃完加餐,几个孩子爬栅栏玩,玮玮也在其中。老师在旁边看着他,以防再次出现意外。玮玮正和洋洋跳垫子,只见他突然抱住洋洋在洋洋脸上咬了一口,速度之快让老师猝不及防!</p><p class="ql-block"> 老师抱起洋洋,她的脸上有了一圈牙印,而玮玮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愣楞地看着洋洋,不知所措。下午玮玮的妈妈来接他时,老师跟她谈了这件事,妈妈很生气,说玮玮在家也咬爸爸的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发现一些2岁左右的孩子会出现用口腔即舌头、牙齿探索环境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应该在2岁以前完成。儿童出现这些现象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使儿童顺利补上口腔的敏感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玮玮是在用“咬人”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落下的口腔敏感期。我对他妈妈说:“这些天留意玮玮,给他提供可以咬、尝的东西,比如橡皮圈,各种软硬不同的食物,干净的、不同质地的物品等,以满足他的口腔的味觉和触觉。”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下,过了一段时间,再也没有发生玮玮咬别的小朋友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儿童无意中用口、用牙齿认识事物,和人有意使用牙齿攻击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长牙时要使用牙,舌头发育时要使用舌头,这是1岁左右孩子的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很多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咬”人。这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东西,如大象的鼻子等,但效果不是很好,有时孩子会明确告诉你,咬橡胶不好,咬皮肤的感觉才好。咬皮肤似乎能很快满足这一敏感期,并让孩子迅速度过这个时期。然后,儿童会出现高度的宁静和下一步的智能需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口的敏感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文·孙瑞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坐在火车上,我看到一个3个月左右的婴儿,躺在妈妈的怀里,正高度专注地将手往嘴里放。努力地试了好几次,他成功了,顺利地吮吸着他的手,发出很大的“吧唧吧唧”的声音。母亲低下头,满脸笑意地说:“不讲卫生,不讲卫生。”一边说着,一边将婴儿的手从他的嘴里拿出来,婴儿突然恼怒地哭了起来,母亲依然笑着说:“哦,宝贝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尿湿了吗?”我笑着对她说:“他正在工作,你打扰了他。”</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口不仅仅用来进食,在最早,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它用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b></p> 每周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