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19年6月1日于如皋大儒家酒店,举办我89岁生日宴会和我的回忆录(从尧山到雉水)发布会。</p> <p>侄儿曹向东主持活动。</p> <p>女儿曹苏讲话。她说:母亲回忆录印刷成书,倾注了老人全部精力:经历了新归社会的母亲,虽然平凡而普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从这本浓缩了母亲一生经历的回忆录中,我们会真切感受到母亲这一辈人历经磨难曲折,却始终不渝的信念,百折不挠的追求和:默默无闻的奉献。诠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世界。1</p> <p>参加活动的家人合影。</p> <p>参加活动的嘉宾合影。</p> <p>我向与会来賓介绍回忆彔的㝍作过程。</p> <p>我的女儿女婿外孙向我敬酒表示祝贺。</p> <p>大家纷纷为这难忘的时刻拍照留念。</p> <p>考虑到战友们年老体弱,在南通也小聚一下送回忆录给大家。</p> <p>参加南通聚会的来宾合影。</p> <p>与亲朋合影。</p> <p>,</p> <p>封面上方是我的故乡尧山村的院落,我的衣袍之地。㓜时我曾在此生活过四、五年。下方是我楼房前的通扬运河。形象地展示了回忆录的标题。</p><p>封底又以高铁将两地相联。从尧山到雉水很远,从我心到故乡很近。是我外孙江江所题,它也是回忆录的精膸,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雉水是如皋别称)。</p> <p>扉页上21张照片从十四岁到八十九岁,经历了七十五个年头,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一生风风雨雨道路曲折,也曾悲观失望,也曾丧失信心,但仍坚持初衷,矢志不移,终于梦想成真。正如图中所说:</p><p>不要抱怨命运的不济,不要感叹世道的不公,只要初心不改、面向未来,生活就会充满欢乐和阳光。</p> <p>父亲名刘恕,生亍1906年农历2月28日,卒于1995年2月10日,享年90岁。由于兄弟姐妹七人生活困难,作为长子十六岁就到太原谋生,从学兵团、医学传习所学习,最后当了国民党35军上校军医处长。1949年在北京隨傅作义部队起义。。由于他当时没有向政府登记,丧失了分配工作的机会,也未享受到离休待遇,在内蒙邮电管理局医务所工作至退休。他一念之差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后半生,更严重的是使我们搰了一辈子的思想包袱。</p> <p>母亲是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一个。但她聪惠性格倔强。种田纺纱织布也是一把手。一辈子勤劳筒朴、精打细算。她常教育我们说:待人不能不风光,过日子不能不仔细。她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我们一生,从不浦张浪费,贪图享受。</p> <p>1944年与大生合影。</p> <p>苏苏出生时母亲不远千里,独自来如皋照顾我们母女。也是她唯一的一次南下。多年来思念外孙女心切。1965年托上海的妹妹带俩个孩子一起回内蒙。到京后妺妹去保定探丈夫,将俩个孩子交给火车乘务员捎回呼市。一路上她们悉心照料顺利到家。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有多好。这是他们与亲人合影。</p> <p>1971年暑期,离家十五年后带着三个女儿与新婚的大生夫妇一起回家探亲。</p> <p>1944年与大生弟合影</p> <p>1944年与大生弟合影。</p> <p>和大生弟合影于1947年。</p> <p>这是和大生弟合影于1947年。</p> <p>这是我和大生弟合影于1947年。</p> <p>1954年回内蒙探亲,途经北京去看在京上学的大生弟时合影。当返回送我到火车站时他哭了,说、在这儿也没个亲人。一个十岁的孩子孤身在外,也够难为他的。听我也落泪。不久父母就接他回内蒙了。主要是嫌他调皮想治治他。</p> <p>我们姐弟四人长期各奔东西聚少离多,经常是三缺一。但是大家感情很好,书信、电话不断。妹妹毕业于山西太原师范学院,一辈子教书育人。妹婿为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大生弟大学毕业后下放农村,工作后还考了研究生,专攻古文和毛主席诗词,任内蒙出版社审编。只有我和小弟因参军和文革停招,未能实现大学梦。我们共有十个孩子,三男七女。我和妹妹五个女儿一个博士、两名留美硕士,二个大学生。弟弟们的三个男生都大学毕业。十个孩子工作都不错,有教授,医学专家、工程师、企业管理者、老板等。不幸的是大生已于2003年英年早逝,令人唏嘘不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