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葡城记(6)马拉加

老城

<p class="ql-block">离开塞维利亚,接下来的英属直布罗陀和摩洛哥丹吉尔两城,先跳过,6月1日中午从丹吉尔返回西班牙,下午到达马拉加,继续西葡城记。</p><p class="ql-block">如果每座城市,都有一个形象的关键词,那么最合适马拉加的应该是毕加索。马拉加位于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地中海太阳海岸,毕加索的出生地,是许多欧洲人度假的首选。</p><p class="ql-block">其实马拉加吸引游客的,还有美丽的海滨风景,充满活力的市场以及众多历史遗迹。由于我们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毕加索,所以对这座城市,少了更多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马拉加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这里分散着的名胜古迹,有公元1-3世纪的古罗马圆型剧场,6世纪的穆斯林城堡,以及8世纪由清真寺改建起来的教堂等,不胜枚数。</p> <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绝佳,距离安达卢西亚的名城,如格拉纳达,塞维利亚等,都比较近。即使我们从西班牙南端的拉利内亚德孔塞普西翁小镇来此,也不过130多公里,不到两小时车程。</p> <p class="ql-block">欧洲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场景:找一间路边小店,点一杯饮料,聊聊天,晒晒太阳,或者什么都不想,呆坐着,让时光从身边一点点流过,该是何等的惬意!可惜跟团打卡的我们,哪里可以如此闲适!</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家连锁店,品牌“花奶牛”,主打时尚小百货,销售礼品、小电子产品、文具、玩具、服饰配饰等,据说以有趣、原创且价格亲民而著称,在西班牙乃至欧洲多地都有门店。“花奶牛”是品牌标志,常置于店门口,以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1528年的马拉加大教堂,是一座在原清真寺基础上改造的建筑,因仅完成了北侧塔楼,被称为“独臂大教堂”。教堂融合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多种风格,是马拉加的重要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马拉加大教堂,也被称为“马拉加圣母主教座堂”。由于建设过程漫长,风格呈现出多元性,单侧钟楼,尤具辨识度。教堂内藏有诸多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扎巴城堡下的胡安·特姆博里·阿尔瓦雷斯塑像。AI翻译碑文为:胡安·特姆博里·阿尔瓦雷斯,用他的生命献给这座阿尔卡扎巴 1889——1948。底部文字为阿德里安·比苏恩的雕塑家。</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扎巴城堡,已经屹立了几百年。但山坡下的古剧场,却在沧桑岁月中渐渐被黄土掩埋。直到1951年,因一次偶然的施工,古剧场才被清理出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罗马剧场,位于城堡入口处。如今被铁栏杆围着,与市场隔开。舞台区只剩地基,坑坑洼洼。城堡与剧场,形成了马拉加独特的历史叠合景观。</p> <p class="ql-block">明确记载建于公元1世纪奥古斯都大帝时代的马拉加剧场,观众席呈半圆形,依山而建,虽建于古罗马时期,却承袭了古希腊剧场凭借山势而修建观众席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剧场外的山丘上,就是始建于公元8世纪摩尔人的阿尔卡扎巴城堡,垂直的墙垣与山体,与剧场几乎融为一体,墙上隐约可见射击孔,显示它的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沿着古剧场旁的山坡,便可登上城堡。下城堡有一座水渠花园,典型的摩尔式园林,内有流水潺潺,还有阿拉伯灌溉渠道与蓄水池,种植着橘子树三角梅等植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阿尔卡扎巴城堡内的纳塞瑞斯宫,位于下城堡,保留了部分11世纪的宫殿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拱门采用马蹄形与蜂窝状浮雕装饰。城堡内设有考古博物馆,展出9-15世纪阿拉伯陶器、钱币等文物,重点展示了纳斯尔王朝时期的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城堡的瞭望塔位于上城堡,保留了14世纪弩炮发射台,通过城墙射击孔,可监测山下港口的动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致敬塔,是上城堡的重要防御设施,也是观赏周边景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观景平台位于花园南侧,可眺望马拉加港与地中海的日落景观,欣赏到城市与大海交融的美景。步力所限,我只爬了一半,没有到达城堡最高处。 </p> <p class="ql-block">如若站在高处,可见几公里外的地中海海岸。据载,阿尔卡扎巴城堡曾在1458年被西班牙天主教徒攻陷,几乎是摩尔人在西班牙最后一个王朝——纳斯里德王朝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马拉加是天才艺术大师毕加索的故乡,所以参观博物馆是重头戏。毕加索的全名特别长: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狄·拉·圣地西玛·特里尼达·路易斯·毕加索!天啊,谁能记住!</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虽是西班牙人,但长居法国。他是画家、雕塑家、陶艺家,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一生创作颇丰!源于毕加索本人曾在1953年与马拉加省美术代表讨论过在家乡建立博物馆的愿望,直到2003年10月27日,博物馆终于落成。虽然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筑,门很小,庭院面积也不大,但展区紧凑,拥有以毕加索早期作品为主的珍贵馆藏。</p> <p class="ql-block">据说世界上现有四座毕加索博物馆,分别位于法国巴黎、昂蒂布,西班牙巴塞罗那和马拉加。不远万里来到毕加索的故乡,不就是想好好看看馆内那些难得一见的藏品吗?此刻寸时寸金!</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年表。现代派著名画家,我看到作品最多的,应该就是毕加索。除了在世界许多城市不同的美术馆多次看过真迹外,还参观过在国内举办的毕加索画展。</p> <p class="ql-block">图为毕加索的绘画本。2014年4月,我曾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过毕加索-沃拉尔系列版画展,欣赏到毕加索创作于1930年9月至1936年6月的97幅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被众多历史学家视为20世纪版画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外行看热闹,也不是我有多喜欢毕加索,而是他跨越多个流派的画风,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还有蜕变时期和田园时期等不同阶段,艺术风格实在丰富多彩。图为《三美神》,新古典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文字:巴勃罗·毕加索,发明的结构,作品的统一性,一生工作的统一性。1907年,毕加索与乔治·布拉克共同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打破传统的透视法则,通过几何形状的分解和重组,在同一画面中表现物体的多个面。</p> <p class="ql-block">1907年完成的《亚威农少女》,成为创造立体派风格的里程碑。这幅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名作,我至今没见过真迹。193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出售埃德加·德加一幅画所获18000美元,加上合作方公司捐赠,共筹24000美元购得此画。那时候名画的价格,还算比较靠谱。</p> <p class="ql-block">风格写实而富有童趣的《骑驴的保罗》,创作于1923年,描绘身着白色服饰,头戴白色帽子的保罗·毕加索,骑在一头黑灰色毛驴的背上。画面色彩柔和,细节刻画细腻,表现出毕加索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满满温情。</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早期受学院派教育的影响,绘画技巧娴熟。这幅写实风格的儿童肖像,神态天真质朴,色彩淡雅,体现了毕加索对传统人物画技的掌握,与他后期的立体主义等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是他艺术生涯中风格探索的早期见证。</p> <p class="ql-block">题材贴近生活,作品题材多样性,源于毕加索的生活经历和周围环境。这是他为第一任妻子奥尔加·科克洛娃创作的肖像作品,画面线条细腻,色调柔美,展现了奥尔加的面部特征与神态,是毕加索艺术生涯中人物肖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早期作品《胡子男士肖像》,画面以深沉的色调和写实的笔触,刻画了一位留着浓密胡须的男士形象。体现了毕加索早年在肖像画领域的技法锤炼,是他从学院派风格向个人艺术语言探索过渡的见证,属于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中展现艺术家早年创作轨迹的重要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看得出这是什么?三角形、圆形、弧形、矩形等,通过黑、绿、蓝、棕、米黄等色块的拼接与重组,打破传统透视,呈现出立体主义特有的“多视角融合”视觉效果。这就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流派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初识毕加索,真不知所云。后来悟出,欣赏立体主义风格的静物作品,需要记住几个术语:解构,重组,就是把要描绘的对象,拆解为抽象的元素,再进行“物象重构”!通过多视角的视觉组合,打破传统透视规则。不知道说明白没有,简单说,就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创作,是对绘画形式的实验与探索。</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毕加索在风格上进行过多种尝试,创作于粉红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围着披肩的费尔南德》,以木板为载体,运用暖色调,兼具写实与抒情,这一阶段毕加索的作品,体现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早期关怀。</p> <p class="ql-block">创作于1932年的《午睡》,描绘了一位女性躺卧休憩的姿态。高度简化的几何造型,将人体形态提炼为富有韵律的曲线与块面,加以蓝天绿地为背景,色彩对比强烈。这是毕加索新古典主义风格与立体主义手法融合的典型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讲解和美术书刊对立体主义的诠释,因比较专业,不大好懂。但作品看多了,就好像茅塞顿开!所谓立体,就是将传统造型彻底打破,拆解成几何元素,再从多个视角重新排列组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觉形态,理解到这个层面,再看那些以前感觉乱糟糟的块面和线条,似乎就有序多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这幅立体主义风格的人物作品,以几何解构的手法,将人物形态分解为紫、绿、红等色块与线条的组合,这技法够大胆,太有张力了!毕加索可能是想通过对传统造型透视角度的异化,表达他对人体结构和空间表现的独特探索,以实现在艺术上的持续创新!</p> <p class="ql-block">油画《坐在扶手椅上的女人》,创作于1946年。毕加索此类同名作品,似有多幅,比较知名的一幅,现藏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我在马拉加看到的这幅,画中红色扶手椅元素很醒目,是一幅比较容易记住的名画。</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女人与猫》,也是多幅同名画作中的一幅,简洁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将女人与猫的形象,形成有趣的互动。看得出毕加索的这一时期,在艺术创作上比较自由和随性。</p> <p class="ql-block">立体主义风格的《静物:公鸡和刀》,创作于1947年。画面呈现的公鸡、刀具、桌子等元素,据说受到二战的影响。公鸡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勇气,刀具则隐喻暴力与和生存,体现了毕加索对战争与生命的深刻思考。画得太抽象了,看了好一会儿才辨出,桌上的那堆条条块块,原来是一只公鸡!</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得多看,才可以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立体主义,什么是物体形态和空间关系的突破性表达。这幅立体主义风格的静物作品,将水壶、瓶子等物体几何化,运用黑、白、黄、绿等颜色,构建出一种空间平衡,视觉感受非常新颖!</p> <p class="ql-block">几何图形看多了,换一种风格!这是毕加索的《母与子》系列作品之一,人物形象带有毕加索后期的风格特征——造型敦实、线条质朴,色彩明快且富有情感性。善于抽象创作的毕加索,其实也有兼具写实的风格,比如这幅亲子图。</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创作于艺术生涯后期的又一幅《母与子》系列作品,画作以粗犷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捕捉母子间的亲密瞬间。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的这幅《母与子》,是毕加索对亲情主题的持续探索,也是他艺术风格在晚年的一次生动呈现。</p> <p class="ql-block">继续看立体主义。由于没有完全按照参观路线行走,这篇记录也没啥规律,赶上哪幅是哪幅。这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的动物题材作品,几何化的条块和黑、白、绿、棕、蓝为主的色彩,抽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了动物的形象,不过我咋没看出来这是一只什么动物呢?</p> <p class="ql-block">女性题材,《张开双臂的女人》,创作于1936年,毕加索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依然是以立体主义的手法解构人物形象,色彩对比强烈,充满动感与张力,这是毕加索探索人物形态与情感表达的典型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女人花》,创作于1946年。一生喜欢异性,晚年还热衷于谈情说爱的老毕,怎么可能不长寿?这是毕加索为情人弗朗索瓦兹·吉洛所绘的肖像。将人物与植物元素融合,充满想象力,体现了艺术家对生命与自然的独特诠释。这是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收藏的毕加索晚年重要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斜倚的女人》,依旧是女性题材,创作于1960年。这是晚年毕加索探索人物表现形式的代表作之一,画面塑造出极具个性的斜倚女子形象,反映了毕加索对女性主题持续且富有创新性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油毡版画《戴草帽的杰奎琳》,创作于1962年。画面以鲜明的色彩和极具表现力的线条,描绘了毕加索第二任妻子杰奎琳·洛克的形象。不过,杰奎琳自己认得出这是她的肖像吗?</p> <p class="ql-block">油画《持剑的火枪手》,创作于1972年1月28日,毕加索以晚年标志性的夸张变形手法,塑造了火枪手的形象,这是他在艺术上“不断突破视觉边界”的收官式表达之一。</p> <p class="ql-block">雕塑作品《战士头像》,创作于1933年,材质为带绿锈的青铜。毕加索在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受超现实主义影响,发展出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他运用现成物、赋予废料尊严并改造日常物品,让作品中的形象呈现出不同寻常甚至令人惊讶的特质。《战士头像》中,眼睛以网球为原型,头部装饰着古希腊重装步兵风格的头盔,顶部还有冠状装饰。</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带双耳的人面瓶》,创作于他投身陶瓷艺术的时期。在陶瓷创作中,毕加索延续绘画风格的特点,将人面元素与陶瓷器型结合,以简洁的黑白色调、夸张的面部线条和独特的双耳设计,进行了大胆探索,这是毕加索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陶瓷作品《双面双耳瓶》,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毕加索在陶瓷艺术领域的独特探索,反映了他对传统陶艺形式的创新。欣赏这件作品,感觉这老头儿一定是一位“老顽童”,他的艺术生涯,对“童真”与“原始性”,始终保持着不懈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这幅陶瓷砖画,像不像一幅儿童画?看似简单,却有着深层次的视觉表达。创作于1969年3月15日。画面以陶土色为基底,通过黄色带绿纹的造型、深蓝色的圆形组合、黑白对比的符号化形象,构建出充满稚拙感与超现实意味的视觉效果,体现了毕加索“回归儿童般绘画直觉”的创作理念——官方解释得有点儿绕,一句话,充满童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融合了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与蒙德里安几何元素的当代艺术创作。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虽以展示毕加索真迹为核心,但也经常通过当代创作,拓展对毕加索艺术遗产的解读,展现立体主义在当代的延续、发展与变异。</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对立体主义艺术理解浅显,但对毕加索突破传统、不倦探索的精神,由衷敬佩并且惊叹!也为后世艺术家对前人的传承和发扬,颇感欣慰。这幅以高饱和度背景与明快的黄蓝绿撞色、并将静物花瓶、水果、书本平面化处理的作品,既向大师致敬,又加入了当代艺术元素,很有看点!</p> <p class="ql-block">一个毕加索,就把马拉加这座城市撑得满满当当。其实马拉加相当丰富多彩,作为西班牙五大都市圈之一,除了遗址与博物馆,还拥有马拉加大学,美丽的海滩,遍布伊斯兰文化的痕迹。所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莱桑德曾赞誉,马拉加是一座“天堂般的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