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风陵渡-黄河交通3

夏听雨荷

<p class="ql-block">  黄河边上常出门的人说,黄河历史上有四大古渡口(请看下图),蒲津渡上篇文章谈过了,今天就说风陵渡。</p> <p class="ql-block">  风陵渡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与陕西省潼关县交界处,因传说中女娲氏风后陵墓所在而得名,是黄河上著名的古渡口,素有“鸡鸣三省”之称。</p> <p class="ql-block">  风陵渡是连接晋、陕、豫三省的交通咽喉。战国时期属魏国,后成为秦晋争霸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唐代曾设风陵关,杜甫《潼关吏》中“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即暗指这一带险要。</p><p class="ql-block"> 这个渡口在宋代成为漕运节点,金元时期因军事地位凸显,设巡司戍守。</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商旅繁盛,这个渡口成为“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辅助通道,渡口舟楫往来,集镇兴旺,风陵渡的声望日益壮大。</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近现代,交通建设不断加快。1937年风陵渡铁路桥建成,首通火车,随后渡口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此阻击日军,成为保卫西北的关键防线。</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后,公路桥相继通车,传统渡口功能被现代交通取代。</p> <p class="ql-block">  风陵渡黄河大桥(公路桥)、运风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后,这里成为G30连霍高速与运宝高速交汇点。</p><p class="ql-block"> 蒙华铁路、同蒲铁路在此交会,区域性交通枢纽、物流中心的作用凸显。</p> <p class="ql-block">  后来,当地政府设立风陵渡经济开发区,聚焦现代农业、轻工业及旅游产业;同时依托黄河文化、女娲传说打造景区,如风陵渡古镇、黄河湿地公园,吸引游客体验古渡风情。</p><p class="ql-block"> 生态保护收到重视,古渡口周边黄河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维护生物多样性,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生态旅游中。</p> <p class="ql-block">  风陵渡的壮阔景色与历史底蕴曾引发文人慨叹,他们诗意大发,留下不朽作品。</p><p class="ql-block"> 元代赵子贞曾写《题风陵渡》:</p><p class="ql-block">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p><p class="ql-block"> 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p><p class="ql-block"> 落日黄尘起,晴沙白鸟眠。</p><p class="ql-block"> 挽输今正急,忙杀渡头船。</p><p class="ql-block"> 赵子贞是元代诗人,以创作《题风陵渡》闻名。他在诗中写道:“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描绘了风陵渡的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 ‌他不仅展现了其对黄河沿岸自然风貌的深刻观察,还通过“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等诗句,勾勒出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独特风貌。 ‌</p> <p class="ql-block">  明代顾炎武《风陵》诗如下:</p><p class="ql-block"> 黄河东出孟津门,直下中原绕甸浑。</p><p class="ql-block"> 万里风沙生足下,一天星斗挂胸襟。</p><p class="ql-block"> ——抒写黄河苍茫与历史胸襟。</p><p class="ql-block"> 注: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儒”,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闻名,倡导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是清代朴学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  武侠小说家金庸《神雕侠侣》借景抒情曰“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两句虽为小说台词,却让风陵渡成为爱情象征,广为传诵。</p><p class="ql-block">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写了《潼关》诗:</p><p class="ql-block">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p><p class="ql-block">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p><p class="ql-block"> 虽题潼关,亦涵盖风陵渡黄河奔放气势。(下下图唐人写过《潼关赋》)</p> <p class="ql-block">  风陵渡从烽烟古渡到现代枢纽,见证了中国交通史的变迁。其山河形胜与人文积淀,仍在诗词与百姓记忆中熠熠生辉,成为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