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阜阳市博物馆,始建于1958 年,是国内建馆较早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新馆位于阜阳城南新区双清湾,2022年开放,建筑面积3.9万m2,展厅1.14万m2,展出文物2000余件。</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共分三层,一楼是临时展厅,二楼是通史厅,三楼是专题展厅。有馆藏文物12.6万件, 含一级文物64件、二级296 件、三级2303件。有四大镇馆之宝:商代龙虎铜尊(全国独有)、战国楚“郢大府”铜量器、阜阳汉简、西汉天文仪器(领先世界1700 年)。 </p> <p class="ql-block">二楼通史厅,779件文物宛如散落的时光碎片,被精心串联成八个历史单元。从文明初萌的溯源起步,到明清风云的激荡落幕,每一步驻足,都仿佛踏在清晰可辨的时间脉络之上,让阜阳的过往在眼前缓缓展开。</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七千年前,阜阳地区就已经留下了人类活动踪迹。迄今阜阳境内已发现史前遗址40余处。除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临泉王新庄遗址外,其余均为典型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 </p> <p class="ql-block">临泉王新庄遗址的发现,揭开了阜阳文明的序幕。此处文化层厚度达两米多,出土的陶片、石器、骨器无声地讲述着七千年前的生活图景。这里曾有房屋、灶坑、墓葬,先民们在此耕作、制陶、繁衍。</p> <p class="ql-block">一组雕塑还原了远古生活场景:男子蹲坐在地,手中捏着陶坯,女子在一旁递送工具。他们的动作自然,神情专注,仿佛不是在“表演”历史,而是在真实地活着。</p> <p class="ql-block">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开始,居住在山东境内的大汶口族群开始向西大规模迁徒扩张,部分大汶口人在皖北、豫东等地聚居,与本地土著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其后文化发展生生不息,阜阳境内高度发达的龙山文化随之崛起。</p> <p class="ql-block">一排陶器静立展柜中,它们的轮廓虽不完美,却透着一种久远的温润。斑驳的釉色、细微的裂痕,都像是岁月写下的批注。</p> <p class="ql-block">两尊陶人端坐如宾,手中似捧礼器,神情肃穆。他们前方摆着杯碗,有些已裂,有些经修补,裂纹如蛛网,却未断裂其魂。</p> <p class="ql-block">这些陶俑,或立或跪,神情各异。有人嘴角微扬,似有话说;有人眉目低垂,似在沉思。</p> <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器静静立于展柜中,纹饰繁复,器形庄重。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不只是装饰,更是一种权力与信仰的象征,穿越千年,依旧震慑人心。</p> <p class="ql-block">台家寺遗址位于阜南县朱寨镇白庄自然村,流经该遗址的润河河道内曾出土两批商代青铜器,其中1957年出土的青铜龙虎尊(现藏国家博物馆)和兽面纹尊(现藏安徽博物院)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瑰宝和重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在展柜中列队而立,纹饰繁复,礼制如网,将人与器、权与序紧紧编织。鼎不止是炊具,更是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周王朝为获取长江流域的铜矿,开辟了贯穿江淮的南铜北运路线,将南方的资源输往北方,支撑起青铜时代的辉煌,阜阳是周代南铜北运的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p><p class="ql-block">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p><p class="ql-block">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p><p class="ql-block">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p><p class="ql-block">解析:商周是青铜时代,北方是政治中心,有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但铜矿资源缺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冶、瑞昌、铜陵等地铜矿资源丰富,加上地处长江沿岸,水陆交通便利,方便铜矿开采,南铜北运加强了南北联系。这是一道2022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正确答案选C。</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阜阳属楚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荆州市纪南镇的</span>纪南故城,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遗址,称“郢”。在郢定都411年后,公元前241年,迁都至陈。公元前253年,楚都自陈(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迁至钜阳,公元前241迁都寿春。在楚都钜阳12年间,皖北地区成为楚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位于太和县宫集镇的古城遗址可能为战国楚都钜阳(一说在阜阳北顺河古城一带)。遗址平面略呈正方形,面积约289 万平方米。现存宫殿遗址在钜阳村境内,高出地面约3米,东西长约500 米,南北宽约300米,俗称“殿顶子”。</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相互兼并,社会剧烈动荡,兵火频仍,矛盾与冲突激发了思想碰撞,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周游列国宣传自已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阜阳地区涌现出管子、老子和庄子多位先哲,其思想和智慧博大精深,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管仲,春秋时期阜阳颍上人。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辅佐齐桓公,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首位霸主. 后世尊称为“管子”。 </p> <p class="ql-block">鲍叔牙,阜阳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其知人善任,以推荐管仲相齐称霸诸侯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鲍叔牙与管仲早年结交,深知其贤。二人共同经商,鲍叔牙知其家贫,礼让分金,不以为贪。河南省西平县二郎乡分金庙村,村名源于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分金让金”典故,后人建庙立碑纪念二人诚信之谊,分金庙于1947年毁于战火,<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村东小桥等历史印记</span>。另外,在江苏省盱眙县管镇街西约50米处,建有管鲍分金亭。亭内设有管仲、鲍叔牙雕像及分金浮雕,展现当年分金场景。 </p> <p class="ql-block">管鲍祠原名管子祠,位于颍上县管仲公园内,是为纪念管仲与鲍叔牙的合祠。管鲍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明末毁于兵乱。经崇祯十二年(1639)、道光六年(1826)、民国二十二年(1933)等历次重修扩建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涡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后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学识渊博,著《道德经》五千言。《道德经》集道家哲学思想之大成,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蒙城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主张,继承发展了老子道家哲学思想。后人将老子和庄子并称“老庄”。</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约在春秋(前770一前476)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 </p> <p class="ql-block">战国编钟悬挂在木架上,大小有序,纹路细腻。它们曾奏响雅乐,也曾伴随祭祀与宴飨。如今静默无言,但只要轻轻一敲,那穿越千年的音色,仍能震动心弦。</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玻璃展柜前,总觉得时间在这些青铜器上凝固了。鼎身上的纹路像在低语,那些铭文刻下的不只是名字,更是一段被郑重托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馆内汉代藏品众多,既有纹饰精美的青铜礼器,也有造型古朴的陶俑群像,更不乏温润雅致的玉器与字迹清晰的简牍。这些文物生动勾勒出汉代阜阳地区的生活图景与文化风貌,见证着昔日的繁华与文明积淀。</p> <p class="ql-block">这对兽形底座青铜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兽首昂扬向上,蜷曲的躯体线条自然流畅,青铜表面的绿锈斑驳陆离。</span>为西汉鎏金铜座玉杯,该器物1975年出土于涡阳县石弓山嵇山崖墓,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一排陶狗,一排陶鸡,姿态各异,颜色朴素。它们不是礼器,也不是兵器,却是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或许在古人心里,重要的不只是生死的仪式,还有那些陪伴日常的生灵。一只狗,一只鸡,都是生活里不可割舍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吕蒙,汝南富陂(今阜南县)人,东汉末年孙吴名将。随孙策征战,以军功历任庐江太守、左护军、虎威将军、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吕蒙勇武有谋,见识精博,勤奋好学,为后世留下了“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典故。 </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创造出许多陶瓷新产品。隋代仍以青瓷为主,白瓷产量增加很快,后又在白瓷基础上烧制出高温釉上彩。到唐代,随着政治局势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制瓷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展厅左侧的陶器,右侧墙上的陶碗,排放有序。它们颜色不同,大小不一。</p> <p class="ql-block">那些带流口的壶与罐,造型朴拙却藏着巧思。流口或曲或直,衔接处浑然天成,盛水时不滴漏,倾倒时流畅自如。</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阜阳称颍州、顺昌。 颍州王明清家族,人才辈出,文史双辉,出现了王莘、王铚、王明清等一批文史大家,为颍州文化薪火相传作出独特贡献。</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颍州因欧阳修、苏轼知颍治颖而闻名天下。蔡齐、晏殊、吕公著、曾肇、苏颂等一批文人雅士宦游、寓居于此,提高了颍州的知名度。他们热爱颍州、题咏西湖,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颍州文风盛名天下, 后世誉称颍州为“欧苏旧治,淮泗名区”。</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的颍州,位于帝都东京(今河南开封)东南近郊,是东京通向东南沿海及江淮产粮区的交通要冲,也是仕宦商贾南北往来的通径要道。宋神宗早年封王于此。徽宗政和六年(1116),颍州升顺昌府。宋金战争期间,顺昌府(颍州)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p> <p class="ql-block">南宋绍兴十年(1140)五月初,东京副留守刘锜率宋军约三万人行至顺昌府,遇金兵南侵。 刘锜采取积极备战、以逸待劳、以攻代守、以击解围之策,凭据顺昌城与金兵十万主力决战,大败金兵,取得顺昌大捷,奠定了宋金隔淮对峙的政治局面。</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阜阳系皖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四方交通之枢纽、兵家必争之地。红巾军起义、闯王陷颍、捻军会盟等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均发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刘福通,颍州刘兴镇人,元末北方红巾军领袖。1351年四月,韩山童、刘福通等在界首聚会,决定起义。不料消息走漏,遭官军突袭围捕,韩山童被捕遇难,刘福通逃回颍州。五月,刘福通率起义军举起反元大旗,首义颍州,并相继攻克朱皋、罗山、上蔡、真阳(今正阳县)义军因头扎红巾,号称“红巾军”。</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五年(1355),刘福通迎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大宋,年号“龙凤”,自任平章、太保,掌握军政大权。</p> <p class="ql-block">明清瓷瓶形态各异,白瓷双耳瓶温润如玉,绿釉的裂纹像冰面初绽,红纹瓷瓶则热烈如酒。</p> <p class="ql-block">彩绘花瓶通体斑斓,龙凤缠绕,尽显康乾盛世景象。</p> <p class="ql-block">粉彩瓷器始于康熙时期,雍正、乾隆时达到很高的水平。粉彩是一种釉上彩,在工艺上引进了西洋工艺。由于它颜色柔和淡雅,画面有立体感,烧成温度更低,又称软彩,尤其花鸟虫蝶,形态逼真。乾隆以后粉彩仍然盛行。</p> <p class="ql-block">参观阜阳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馆内陈列的商周青铜器纹饰繁复,诉说着古颍州的文明曙光;汉代陶俑姿态生动,再现了先民的生活图景;唐宋瓷器釉色温润,流转着江南的灵秀气韵。一件件文物串联起阜阳从淮河古邑到现代都市的脉络,让我深深感受到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