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城之最”司马台

杨柳(上海)

<p class="ql-block"> 美篇号:3695753</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选择:“原始长城”司马台</b></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从北京宣武门出发,驱车北上120公里,经怀柔,过密云,至燕山脚下的古北口,来到司马台长城脚下。</p><p class="ql-block"> 为何舍近求远,不去雄伟的八达岭、秀丽的慕田峪和古朴的居庸关,而去偏僻的司马台?一是可以避开堵车和人流;二是司马台是唯一一段保持明代原貌的古长城;三是体验这段“长城之最”的“险峻”。</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一块巨大的石碑上用红字写着:<b>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b>这个著名的标志,由国家文物局长城专家罗哲文题写,精辟地概括了司马台长城在万里长城中的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在山脚下仰望眼前长城,它如巨龙背倚蓝天,在高低起伏的山脊中蜿蜒绵亘。哦,这和小时读过的课文《长城》中描述的一样: “<b>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b>”</p> <p class="ql-block"> 司马台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险峻的一段,全长5.4公里,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平均海拔352米,最高986米,设敌楼(烽火台)35座,间距平均仅140米,远短于明代规定的500米一座,足见其战略地位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景:险峻与雄奇并存</b></p><p class="ql-block"> 踏着曲折迂回、逐级升高的山阶前行。阳光照耀在燕山群峰之间,山路两旁树木葱茏,野花点缀,拂面的山风带着草木的清香。</p><p class="ql-block"> 攀登约1公里,到达第一座敌楼一一明代驻军、瞭望和防御的砖石结构建筑,四面开有瞭望孔,顶部已坍塌。深褐色的墙体,有的地方砖石缺损,地面砖石已磨得温润。</p> <p class="ql-block"> 向上攀登,满目沧桑的长城让人自豪和震撼。当年,一块块青砖、一根根条石,全靠骡驮人背,绳吊杠抬搬运上山,用糯米灰浆垒起坚固的长城。这凝聚了无数建造者的智慧,付出了无数血汗!</p> <p class="ql-block"> 驻足远眺,长城如一条巨龙腾跃于万仞峭壁之间,高耸的敌楼像沉默的巨人,在阳光下勾勒出苍劲的轮廓,仿佛是戍边将士的身影:他们身披铠甲,手执长戈,日夜守望在长城上,一旦发现敌情,便点燃狼烟,传递警讯。</p><p class="ql-block"> 我们轻抚冰冷的砖石,心中升腾起一股滚烫的敬意——长城不仅是屏障,更是古代将士对家国安全的执着守护和抵御外敌入侵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 经历六百年风雨洗礼,不少墙体开裂坍塌,但砖石上刻着“万历五年石塘路造”的铭文仍依稀可辨。据资料,明代“路”属于一级军事防御单位。指尖摸砖头上凸起的八个字,恍如感受到了历史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每跨一步都气喘吁吁,双腿酸胀,但愈向上攀登,视野便愈开阔,景色也愈壮丽。长城随山势不断拔高,沿途的敌楼形态各异,有的完整如初,有的仅存残垣。山风穿过城墙箭窗,呜呜地响,像是当年的号角回响。</p> <p class="ql-block"> 从缺角的箭窗往外望,无垠蓝天下,蟠伏于群山之上的长城泛着古铜色的光泽。它时而隐入云雾,时而跃出山脊,隆起时似虎啸原野,蹲伏时如潜龙在渊,气势磅礴。连绵的燕山层叠远伸。俯视山脚下的司马台水库,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为长城增添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险峻:司马台上的心跳 </b></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已到“天梯”一一这是司马台长城最险峻之处:刀锋般的山脊,一段百米高、85°坡度的石阶如伸向蓝天的梯子,一侧是低矮的垛口,另一侧是万丈悬崖,仅靠一根铁链作为扶手,行走犹如登天。</p> <p class="ql-block"> “天梯”前是耸立在峰巅的两座敌楼仙女楼和望京楼。两楼之间的山脊上还有一段40米长、一脚宽,两侧悬崖绝壁,几近垂直的“天桥”。</p><p class="ql-block"> 从“天梯”到仙女楼,从仙女楼过“天桥”再到望京楼,全程不足300米,海拔却从680米跃升至986米,是司马台长城最险峻的路段。</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天梯”前,呼呼的山风吹动衣襟,仙女楼和望京楼仿佛在召唤,又仿佛在警示:天险需以敬畏之心仰望,而非贸然攀登。</p> <p class="ql-block"> 这时,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一一有敬畏,有向往,也有几分退缩。50、60后的我们,最终决定在此止步。 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尊重。尊重自然天险,尊重生命安全与身体极限。大家欣然在长城上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砖石间的烽烟记忆</b></p><p class="ql-block"> 司马台长城拖着残缺的躯体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六百年风雨沧桑洗礼,凸现出历史文化厚重。</p><p class="ql-block"> 它始建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77年)。明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大将徐达主持重修。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从浙东调任蓟州总兵的戚继光与总督谭纶,督修加宽加高增厚墙体,设35座敌楼,使其成为拱卫京师的重要防御屏障。</p> <p class="ql-block"> 司马台长城地处京津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见证了蒙古铁骑的嘶鸣、满洲弯刀的寒光、李自成北上的火把、侵华日军的炮火。史载,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朵颜部犯边,戚继光率兵三千,击退蒙古铁骑。1933年,中国军队在此阻击侵华日军二个月,日军重炮的轰击,在长城上留下了断墙残垣和弹孔。</p> <p class="ql-block"> 民国兵燹、“文革“拆砖,长城伤痕累累。1985年,罗哲文疾呼“刀下留城”,制止了炸山采石,使司马台长城得以幸存。</p><p class="ql-block"> 此后,政府按“整旧如旧”原则,先后对60余处残墙敌楼定点维修保护,并制订保护法规,加强监测管理。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司马台为万里长城中唯一保持明代原貌的“原始长城”,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此,司马台长城实现了从古代“军事工事”到现代“文化符号”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 司马台长城之名有动人的传说。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大将司马化日驻守后川口,击退企图攻入北京的俺答汗部队。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戚继光因司马化战功卓著,建议用其姓氏命名长城,于是有了“司马台长城”之名。</p><p class="ql-block"> 又传当年修建长城时,因山势陡峭,许多马匹不慎掉落山谷,当地人称此地为“死马台”,后据谐音演变为“司马台”。</p> <p class="ql-block"> 记得读过一本书,说长城是“<b>石头写成的历史</b>”。这个比喻精妙地概括了长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历经沧桑以及由无数生命构筑的民族记忆。</p><p class="ql-block"> 是的,原汁原味的司马台长城,不仅是一道险峻之最的墙,而且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我们就是这本史书的阅读者。</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带着疲惫走下司马台长城时,中午的阳光把山脊上的长城照耀得更加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长城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民族精神的标志。回望那渐行渐远的长城,忽然感悟:游长城,不在于攀登其高度,观赏其风采,而在于在“原始”中读懂历史,领悟历史的厚重;在于在“险峻”中升华精神,珍惜和平与安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长城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背景音乐:黑鸭子合唱组《长城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