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简史

荟萃阁

<p class="ql-block">日本三个幕府时代:</p> <p class="ql-block">镰仓幕府‌(1185-1333):首个武士政权,源赖朝创立,建立御家人制度并通过侍所、政所等机构掌控军事行政大权,天皇被彻底架空。‌‌</p><p class="ql-block">‌室町幕府‌(1336-1573):足利尊氏建立,因地方大名势力过强导致后期陷入战国乱世,1573年被织田信长灭亡。‌‌</p><p class="ql-block">‌江户幕府‌(1603-1867):德川家康确立参勤交代制和大名分封体系,通过锁国政策维持260余年稳定统治,直至明治维新大政奉还。‌‌</p> <p class="ql-block">德川幕府晚期的闭关锁国政策:</p> <p class="ql-block">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时期,天主教方济各来到了日本,从此开始了天主教在日本的传播,因为社会不稳定、基层民众的困苦艰难,天主教的传播非常迅速,西方来的天主教徒们一边传教、一边做贸易,慢慢地开始在日本收罗大量的财富包括大量的土地,给幕府带来了很多压力。</p><p class="ql-block">‍为此,幕府先后颁布了禁教令:</p><p class="ql-block">‍1612年‌:德川幕府颁布全国禁教令,禁止天主教传播。 ‌</p><p class="ql-block">‌1633年‌:发布锁国令,规定除特许船外禁止其他船只驶往外国,并驱赶外国传教士。 ‌<span style="font-size:18px;">捣毁天主教堂、强迫教民改变信仰。</span></p><p class="ql-block">‌1635年‌:再次颁布锁国令,强化对外贸易管控。 ‌拒绝与除荷兰中国朝鲜等以外的国家的贸易往来,而且仅仅开放长崎一个港口。</p> “享保改革”: <p class="ql-block">正德六年(1716年),江户幕府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继位开启“享保改革”。“享保改革”是江户幕府三大改革中最成功的,八代将军德川吉宗也因此被称为江户幕府的“中兴之主”。</p><p class="ql-block">德川吉宗在享保五年(1720年)正式颁布“洋书解禁令”。虽然“洋书解禁令”只是解禁了来自中国、朝鲜、荷兰的书籍并且以科技方面的书籍为主,但对国外(特别是欧洲)的封锁确实放宽了。德川吉宗甚至直接命令自己的幕臣学习荷兰语,出版了多部有关日荷翻译方面的著作。</p><p class="ql-block">随着德川吉宗颁布“洋书解禁令”和鼓励学习,来自荷兰以及中朝的欧洲书籍在日本广泛传播,日本“兰学”正式出现。许多西方的书籍被翻译到日本,善于学习的日本人,随着“兰学”书籍的传入,直接促进了日本的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日本国门被迫打开、半殖民统治时期:</p> <p class="ql-block">在神奈川县有一个纪念美国水师提督佩里(实际上是美国海军舰队将领马休.佩里)的公园“佩里公园”,每年有一个黑船祭的活动,数百年来民众自发纪念佩里给日本带来的影响。为什么?难道他对日本做出过什么了不起的贡献?事实上恰恰相反,佩里来日本是逼迫日本打开国门,佩里应该是一个武力胁迫的入侵者,但是日本民众认为,感谢佩里强迫德川幕府打开了国门,才有了后面日本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多次到日本要求通商,都被拒绝。</p><p class="ql-block">1853年7月8日,美国黑海舰队佩里将军带领4艘军舰和300多名士兵来到日本递交国书,日本被迫接受了国书,约定来年春天再商谈细节,实际上是缓兵之计。日本内部有两派意见,主张开放交流和主张不能让他国指手画脚,各不相让,破天慌把问题递交天皇咨询意见,打破了天皇不理政事的幕府惯例,被架空好几百年的天皇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眼中。</p><p class="ql-block">‍来年春天佩里将军带着600多人的军队再次光临日本海港,武力威胁逼迫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p> <p class="ql-block">1854年3月31日,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p> <p class="ql-block">条约内容:</p><p class="ql-block">1、美国船只需要的物资补给(付款购买)是在开港后的下田、函馆二地(通商口岸的设定)。</p><p class="ql-block">2、漂流民的救助、引渡。</p><p class="ql-block">3、美国人的居留地设定在下田。</p><p class="ql-block">4、片面的最惠国待遇。</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下田条约也定立了如下的细则条款:美国人活动的可能范围是以下田为中心7里内、及与以函馆为中心5里内之范围为限,禁止进入武家町家之范围;对于美国人暂时的休息所设置在仙寺玉泉寺,美国人的坟墓设置在玉泉寺内;美国人禁止从事猎取鸟兽等狩猎活动。</p> 美日签订协议后不久,英、俄、荷等列强就像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援例而至,纷纷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自此日本维持200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正式结束,同时幕府统治也开始瓦解。 <p class="ql-block">幕府时代的终结(1867年)</p> <p class="ql-block">1863.5,尊王攘夷派驱逐了幕府官员、炮轰了外国船只,这一举动引发了幕府和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美英法荷兰四国不仅要求日本赔偿战争损失,而且向幕府施压,要求严惩尊王攘夷派。</p><p class="ql-block">‍尊王攘夷派向孝明天皇求助,希望他能亲征外夷,并且镇压反对者,但是天皇倾向于与幕府合作,终于于日本江户时代文久三年8月18日(1863年9月30日),幕府势力操纵公武合体派在京都发动政变,赶走三条实美等“倒幕七卿”,迫害尊王攘夷派,史称“八月十八日政变”,并最终导致以长州藩为主的尊王攘夷派势力被驱逐出京都,随后虽然各地的尊王攘夷派纷纷起义,但是都被镇压了下去。</p><p class="ql-block">‍尊王攘夷派发现,他们一直依赖的天皇是靠不住的,幕府的阻扰才是攘夷的真正阻力,所以尊王攘夷派迅速转变为倒幕派。</p><p class="ql-block">‍1867.1,主张公武合体的孝明天皇去世,16岁的穆仁太子继位,倒幕派抓住这个机会向新天皇进言,新天皇颁布法令取消了幕府的权利,建立了新政权。</p><p class="ql-block">‍实力依然很强的幕府军队向京都靠近,却被倒幕派打得大败,并且乘胜追击相继攻下大阪和江户,幕府只得投降,德川幕府260多年的统治终于画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明治维新(1868年)</p> <p class="ql-block">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p><p class="ql-block">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p><p class="ql-block">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p><p class="ql-block">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p><p class="ql-block">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p><p class="ql-block">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同时日本还派出岩仓使团出访西方国家,考察西方先进的文化制度,但是这次出访的人员经过西方的洗礼,后来反而大多成为了日本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其中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木户孝允等人更是为日本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发展教育事业,1871年设立文部省,次年颁布《学制》,学习欧美,建立近代学校体制。</span></p><p class="ql-block">‍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p><p class="ql-block">‍1872年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规定四民平等,废除土地买卖禁令。</p><p class="ql-block">‍1873年7月实行地税改革。</p><p class="ql-block">‍同时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高价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政府在兴办官营企业的同时,资助和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将一些国营厂矿企业廉价转让给私人经营。</p><p class="ql-block">‍改革军队和警察制度;1873年1月推行国民义务兵役制,兴办军事工业,建立近代常备军;建立直辖内务省的国事警察制度;</p><p class="ql-block">‍1885年建立内阁制,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p> <p class="ql-block">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p> <p class="ql-block">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到了1914年,日本全国铁路总里程已经超过7000公里。</p> <p class="ql-block">日本在明治维新改革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外来经验,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军事方面都获益匪浅,在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过程中,日本逐渐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p> <p class="ql-block">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利用日趋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于1911年收回全部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全盘西化过程中日本的国策变化:</p> <p class="ql-block">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综合国力有了明显提升,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就派出了大型使节团前往西方国家,他们试图通过谈判的方式修改或者废除德川幕府时期所签下的不平等条约,虽然此次活动,并没有让日本如愿以偿,以大久保利通等人为首的日本使节团通过仔细考察,直接体验到了先进的西方文明的发展变化,使节团花费了22个月的时间寻找了英国、 美国法国等大国的国情与军事,同时还着重研究了比利时,普鲁士等小国维护自己利益的经验。</p><p class="ql-block">‍这一次考察日本一共寻访了12个西方国家,对于这些国家的治国理念和先进技术都有了详尽的认识与理解,到达德国时大久保利通等人特意拜访了德国宰相俾斯麦,他们对这位有着铁血宰相之称的德国人的政治手段十分推崇,大久保利通甚至说,要想重新经营国家,不能不像俾斯麦那样做。</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人痛定思痛,对自己的富强之路重新进行了定位,明治政府认为,仅仅依靠内政的改革来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西方国家那样向外寻求利益,才能使自己的实力更加强大。</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对外寻求利益,反映在日本的扩张国策上,就是学习西方列强的做法,不懈以武力威胁、不择手段强行侵占他国的各种资源和国土。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p> <p class="ql-block">日本吞并琉球(1875年)</p> <p class="ql-block">日本首先将目光转向了琉球,琉球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介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九洲岛之间,早在明朝时,就与中国建立了朝贡关系,是中国明朝的一个属国,历任琉球国的国王都必须得到明王朝的册封任命后才名正言顺的有权行使统治权。</p><p class="ql-block">‍日本对琉球早有觊觎之心,在德川幕府建立初期,德川家康变下令侵占琉球,由于琉球在隶属于明朝的百年间一片和平景象,对于幕府军的突然进攻疏于防范,最终被日本所控制,琉球国王被迫承诺,每年向日本进贡8000担粮食,日本则向琉球派驻了官吏,长期监督琉球的内政。尽管如此此时两国的地位依旧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明朝灭亡之后,琉球向新建立的的大清王朝请求册封,在清王朝的干预下,日本的势力退出了琉球国。</p><p class="ql-block">‍又经过了两个世纪的岁月更迭,日本开始一个崭新的国家形象行走在世界舞台之上,1868年,明治政府单方面将琉球国置于日本鹿儿岛县的管辖之下,此后不久又将其划为政府的直辖地。</p><p class="ql-block">‍就在日本想方设法试图彻底控制琉球国时,一张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日本,它不仅满足日本吞下琉球的胃口,还为日本染指台湾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p><p class="ql-block">牡丹社事件:</p><p class="ql-block">‍这一张馅饼就是牡丹社事件,1871年11月27日,一艘载有66名琉球商人的船只,在结束了与中国的贸易之后,返回琉球,然而不幸遭遇了台风,船只随波逐流飘到了台湾,这些琉球商人被台湾当地人误认为是敌人,结果大部分被杀,其余人则在清政府的护送下回到了琉球。</p><p class="ql-block">‍这次琉球商人被误杀的事件就是牡丹社事件,看得出牡丹社事件和日本全无关系,但此时的日本侵占琉球和台湾的野心已起,虽然和他毫无瓜葛,却在一旁虎视眈眈。</p><p class="ql-block">两年之后,1873年11月,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以“中国派遣特命全权大臣”的身份出使中国,针对宫古岛人遇害事件试探清廷的态度。随员柳原前光到清政府总理衙门询问琉球漂流民被杀事宜。柳原前光提出:“贵国台湾之地……贵国所施治者仅及该岛之半,其东部土番之地,贵国全未行使政权,番人仍保持独立状态。……遭其掠杀,故我国政府将遣使问罪。”清廷总理衙门大臣吏部尚书毛昶熙及户部尚书董恂表示:“番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夫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在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过问?”柳原前光争辩说,琉球为日本的国土,清政府应惩罚杀害琉球人的番民。毛昶熙说:“杀人者皆生番,故且置化外。……皆不服王化。”柳原前光说:“生番害人,贵国舍而不治,我却将问罪岛人。”</p><p class="ql-block">清廷官方表示遇害之宫古岛人皆已接受中国之抚恤及遣返处理,此事件与日本无关。副岛种臣则大争琉球为其属地,又陈述小田县民遇害的详情,并且问为何清朝不惩办台番,毛、董则以“生番”(不顺服清廷的台湾少数民族)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又说:“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这正中副岛种臣之下怀,“化外之民”的说法成为日本出兵台湾的借口和依据,是次出兵是为“牡丹社事件”。</p> <p class="ql-block">两位中国大臣的话,虽然不严谨的也属实情,没想到日本使臣立即抓住了这句话中的漏洞,表示,既然这些人属清廷的化外之民,那么台湾也是中国的化外之域,朝廷既不追究,那就由日本政府为死去的琉球商人讨回公道。</p><p class="ql-block">日本使臣的这番言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理解,都是在强词夺理。日本使臣将这番话的内容报告给明治政府后,日本人立即部署行动,派遣海军将领到台湾考察,在获取了台湾海岸线及地形的相关资料后,又派遣西乡重蹈和大圩中信率兵攻打台湾。</p><p class="ql-block">1874年5月,3000名日本侵略军乘着向美国租借的纽约号游船向台湾进发,并于廊桥登陆。1874年6月,清朝政府任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兵进驻台湾抵抗日军的侵略,沈葆桢不辱使命,固守城池,使日军无法攻占台湾的核心市镇。</p><p class="ql-block">在两军对峙过程中,日军有近三分之一的士兵因传染病死亡,日军不得不退兵。</p><p class="ql-block">此次的中日两军交战,日本没有占到便宜,还损兵折将,这对于动了贼心的日本人来说,弄丢了到嘴边的肥肉是怎么都不会开心的。</p><p class="ql-block">于是同年九月,日本大久保利通来到了中国,厚颜无耻的要求清廷赔偿日本此次出兵的损失,此时的日本之所以提出如此无礼要求,正源自清政府的一贯的腐败无能,早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客观上,正是这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助长了日本明治政府的贪心和欲望。</p><p class="ql-block">果然,在英美等国假意调停实则联合威压之下,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协议,即中日北京专约简称专约。</p> <p class="ql-block">中日北京专约:</p><p class="ql-block">兹以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国本意为该番是问,遂遣兵往彼,向该生番等诘责。今与清国议明退兵并善后办法,开列三条于后:</p><p class="ql-block">(一) 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中国不指以为不是。</p><p class="ql-block">(二) 前次所有遇害难民之家,清国定给抚恤银两。日本所有在该处修道建房等件,先行筹补银两,另有议办之据。</p><p class="ql-block">(三) 所有此事,两国一切来往公文,彼此撤回注销,永作罢论。</p><p class="ql-block">至于该处生蕃,清国自宜设法,妥为约束,以期永保航客,不能再受凶害。</p><p class="ql-block">互换凭单:</p><p class="ql-block">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中国先准给抚恤银十万两。又日本退兵,在台地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中国愿留自用,准给银四十万两,亦经议定。准于日本国明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日本国全行退兵、中国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全数付给,均不得愆期。日本国兵未经全数退尽之时,中国银两亦不全数付给,立此为据。彼此各执一纸存照。</p> <p class="ql-block">一年之后,日军终于成功侵占琉球,并于三年之后的1878年4月,日本单方面将琉球改为冲绳县,并将琉球国王软禁在东京。从此后便开始了对琉球的殖民统治。</p><p class="ql-block">在英美两国的偏袒下,日本人不仅用中国的白银充实了军费,还使得霸占琉球的心愿变成了现实。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日本人的野心更加膨胀了起来,毕竟日本的邻国不止琉球。</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1875年,日本强行侵占琉球后,以武力威胁要求琉球王立即停止向中国朝贡,并且改用日本的年号,琉球国王向清政府求援,但是此时的清朝政府正在大力平定新疆的阿古柏之乱分身乏术,这才使得日军在毫无阻碍的情况下押走了琉球王。等到日本霸占琉球已成定局之后,清朝政府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p><p class="ql-block">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企图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1879年3月,美国前总统格兰特来到中国,李鸿章将希望寄托在这位美国人身上,希望他从中调解,但是当格兰特替清政府出面时,日本人拿出了中日北京专约其中第一条,中国不指以为不是,格兰特哑口无言,虽然并不确定这是不是日美两国在演双簧,但清政府在白纸黑字面前也只能忍气吞声默认既成事实了。</p> <p class="ql-block">日本觊觎朝鲜</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期的中国,在西方列强和日本的眼中就像是这样一头颤巍巍的大象,虽然外表仍然巨大,但实际上已经到了脆弱不堪的境地。</p><p class="ql-block">‍日本在侵占琉球之后并没有见好就收,反而在更大的利益面前变得更加贪婪。日本要将它的另一个邻国朝鲜定为新的侵略目标,日本对朝鲜垂涎已久,在向琉球和台湾下手的同时,就已经在为彻底侵占朝鲜做准备了。</p><p class="ql-block">‍1875年,日本“云扬号”等三艘军舰先后驶入朝鲜江华湾,停泊在月尾岛附近,肆意挑衅掠夺以后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1876年,日本借着云扬号事件(也称江华岛事件),逼迫朝鲜签下了“江华条约”这一行不平等条约,使日本成功地打开了朝鲜的国门,取得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一系列特权,日本利用这些特权,不仅不断地向朝鲜倾销商品,以此获得巨大利益,而且为逐步渗透朝鲜的政局找到了借口。</p><p class="ql-block">‍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这是一场有驻守在京城的朝鲜士兵,因为长期领不到粮饷而引发的暴乱,不仅杀死了朝鲜当朝的众多权贵占领的京畿军营,还处死了日籍军事教官,其他的使馆人员仓惶乘小船出逃。被壬午兵变推翻的朝鲜集团不甘心大权旁落,请求其宗主国清朝出兵,在清朝的帮助下,参加兵变的士兵被逮捕,动乱局势得到了控制,而清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也更加稳固。</p><p class="ql-block">‍这一场属于朝鲜内乱的兵变,令日本大为震惊,主张即可出兵朝鲜。明治政府派出了1500名士兵开赴朝鲜兴师问罪,逼迫朝鲜让步,日本获得了在朝鲜的派兵权和驻军权,再次得到好处的日本认为,想要进一步占领朝鲜,就必须先将中国在朝鲜的势力驱逐出去。</p><p class="ql-block">‍1884年12月,朝鲜亲日组织在日本的鼓励下以打倒清国为口号发动“甲申政变”,清朝政府派兵平定了此次政变。日本人转而和西方势力相勾结向清政府施压,1885年3月在西方势力干预下中日双方签署“中日天津条约”。</p><p class="ql-block">‍中日天津条约规定:</p><p class="ql-block">‍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如以后两国需出兵朝鲜,需互相通知。这一规定,让日本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共同行动的权利,在清政府的干预下,日本侵占朝鲜的目的始终无法达成。而这期间的清朝经过了数十年的洋务运动,成效已经出现,不仅拥有了近代化的军事工业,还在1888年建立了军事实力排在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让人深深感到惋惜的是清朝这支强大的舰队在建成之后,就再也没有添置过新的舰船,多年之后,不仅舰龄老化严重就连枪炮弹药都不再购买了,中国的发展情况一直被日本所关注,为了赶超中国,自1890年起,日本每年都会拨出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明治天皇还主动从自身的宫廷经费和官员的薪金中,抽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补充日本的造船费用。到1894年日本海军已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体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日本与中国抗衡,进而侵占朝鲜就只差一个适当的时机了。</p> <p class="ql-block">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p> <p class="ql-block">1894年这个机会终于出现了,这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再次向清朝求援,清朝派出一支军队很快平定了局面,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将出兵事宜通知了日本。</p><p class="ql-block">‍虽然此时的朝鲜已经不需要日本帮助,但是日本还是不断地向朝鲜派遣军队并且拒绝撤离,提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遭到了中国的拒绝之后,日本以撤兵问题向清政府两次发出绝交书,断然推翻朝鲜当朝政府扶持亲日政权,授意委托日军驱逐清军。</p><p class="ql-block">‍1894年7月25日受委托的日军不宣而战,向驻守在朝鲜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一面在海面袭击清朝的“济远”“广乙”号军舰,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引爆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p><p class="ql-block">‍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p><p class="ql-block">‍8月下旬,清军已经在平壤城内城、中城和外城及北城建好堡垒27处,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9月15日战争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由于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并临阵脱逃,清军6天狂奔溃败到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则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清军的失败,影响了整个战局。</p><p class="ql-block">黄海海战:</p><p class="ql-block">‍9月17日,平壤陷落后第三天,运兵返回的北洋水师遭遇日军拦截,战争打响。</p><p class="ql-block">‍定远号主炮炮塔起火,信旗被毁,丁汝昌烧伤仍然继续督战;</p><p class="ql-block">‍超勇、扬威被击中被迫退出战斗,大多数官兵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日舰吉野被击中起火,火势很快被扑灭;日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袭击;</p><p class="ql-block">‍“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日舰“比睿”“赤城”“西京丸”,赤城号舰长阵亡;</p><p class="ql-block">‍“致远”遭重创开始倾斜,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致远被鱼雷击中引发爆炸,全舰官兵除7人获救外,全部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经远”以一敌四,终被击沉没,全舰官兵200余人,除16人被救,其余全部阵亡;</p><p class="ql-block">‍“靖远”“来远”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至大鹿岛抢修;</p><p class="ql-block">‍“定远”“镇远”浴血奋战,中弹受伤;</p><p class="ql-block">‍“镇远”击中“松岛”发生了大爆炸;</p><p class="ql-block">‍“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下午日舰收队撤出战场,北洋舰队也收队返回旅顺,历时5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p><p class="ql-block">‍海战结果:</p><p class="ql-block">‍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p><p class="ql-block">‍日本5艘军舰被重创,死伤600余人;</p><p class="ql-block">‍北洋水师损失大但是并没有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鸭绿江江防之战、金旅之战</p><p class="ql-block">‍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日军强占虎山;其他清军闻风丧胆不战而退,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清军驻守3万的防线全线崩溃。日军占领九连城、安东县、大东沟、凤凰城、宽甸、岫岩等地。</p><p class="ql-block">‍金旅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到11月22日旅顺陷落。日军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12天,清军都坐视不问,6日,日军进占金州、22日攻占旅顺。</p><p class="ql-block">‍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2万多人。</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p><p class="ql-block">‍日军于1895年1月20日集结大量兵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2月3日占领威海卫城,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丁汝昌等将领拒不投降集体自杀,投降派伪托丁汝昌名义派管带送投降书到日本旗舰,刘公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p><p class="ql-block">‍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马关条约(1895年)</p> <p class="ql-block">条约内容《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p><p class="ql-block">条约的主要内容为:</p><p class="ql-block">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p><p class="ql-block">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p><p class="ql-block">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p><p class="ql-block">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p><p class="ql-block">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p><p class="ql-block">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 日本不撤退占领军;</p><p class="ql-block">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p> 条约危害<div>《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签订《马关条约》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div><div><br></div><div>首先是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div><div>其次是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div><div>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div><div>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div><div>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iv><div>《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div> <p class="ql-block">日俄旅顺大连战争(1904年)</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纷纷靠着坚船利炮极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毫无例外的都加入到疯狂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争斗中,他们无视被侵略国家的权益,不仅大肆强抢掠夺,还对已经瓜分完的世界进行重新分割。</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沙皇俄国的领土面积已经在长期的扩张战争中增加到了22,80万平方公里,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7%都归俄罗斯所有。</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在收获诸多利益之后,再次在野心的驱使下,将注意力转移到此时正在被各国列强紧盯着的中国身上。中国丰富的资源让沙皇俄国眼红,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俄国本土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我的终年不冻港,因此,俄国立即开始筹备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阴谋。</p> <p class="ql-block">半路杀出来的日本打翻了俄国的如意算盘,因为中日甲午战争而签订的马关条约,让日本成为中国辽东半岛的实际控制者,这无疑是在俄罗斯的远东扩张计划面前摆放了一个大石头,而此时的俄国想要侵占中国东北,就必须想方设法搬开日本这块绊脚石。</p><p class="ql-block">‍为了遏制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势力,俄国伙同德国法国两国对日本发出了归还辽东以中国的通告,并明确表示,若日本无法给出满意答复,三国不排除军事干涉的可能。</p><p class="ql-block">‍虽然日本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赢得胜利,但是北洋水师也让日本海军损失不少,巨大的战争消耗让日本无力与三国对抗,日本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日本所谓的归还,实际上是清朝政府亿3千万两白银的赎金赎回。</p><p class="ql-block">‍调动三国干涉还辽后,俄国以还辽有功者自居,对清政府进行敲诈勒索:</p><p class="ql-block">‍1896年,俄国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中国密约,从中获得了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的特权;</p><p class="ql-block">‍1898年3月,俄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从而霸占了整个辽东半岛,得到了他朝思暮想的不冻港;</p><p class="ql-block">‍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出兵帮助清庭镇压暴乱, 俄国趁机调集13.5万 兵力, 以保护侨民不受骚扰为名,向中国东北地区进军,其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的目的昭然若揭;</p><p class="ql-block">‍1903年8月,俄国在东北地区成立了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将东北当作了自己的领土。</p> <p class="ql-block">‍俄国远东扩张计划的一步步实现,成为日本大陆政策中吞并朝鲜吞并中国计划的障碍。日本统治阶级内部一致认为,必须尽快发动侵占朝鲜与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而此时的日本利用从甲午战争中攫取的巨额赔款,已初步完成了扩军计划,军事实力的增强让日本信心大增,一场以争夺中国东北地区控制权为目的的战争已成箭在弦上之势。</p> <p class="ql-block">日本一方面在国内通过加强各种税收来更大程度的扩充军费,还不断地向国民宣传对俄战争的必要性,要求国民节衣缩食改每日三餐为两餐,用实际行动支持政府作战,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成功地拉拢英美为自己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p><p class="ql-block">‍俄国一直密切关注日本的各种动向,派人前往日本去考察,虽然双方谈到中国东北问题时态度强硬,但是实力强大的俄国人依然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扔掉顶帽子就能把它压垮。</p><p class="ql-block">‍在国际方面,法国和德国为了自身利益考虑,也站到了俄国这一边,这让俄国的气焰更加嚣张。</p><p class="ql-block">‍1904年2月5日,日本正式与俄国断交。8日,日军在旅顺口夜袭俄国舰队,日俄在中国领土的战争拉开序幕。</p> <p class="ql-block">腐败的清政府无力解决问题,面对日俄双方强大的军事力量,采取了中立态度,放纵日俄两国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p> <p class="ql-block">从1904年2月9日起,日本不断地向停留在旅顺口的俄国军舰进行炮击,试图在此地围歼俄罗斯舰队,但是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3月上旬,俄国委派马卡洛夫任太平洋分舰队司令,以制约日军在旅顺口的实力,马卡洛夫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紧急措施,不仅加强了俄国舰队的反击行动,同时遏制住了日本舰队的海上活动,大约一个月后,马卡洛夫所乘坐的巡航舰在返回途中不慎触雷身亡。俄军继任司令维克特夫改变策略转为以防御为主。</p><p class="ql-block">‍海战讨不到便宜的日军开始在陆地上寻找机会,4月中旬日本第一军抵达鸭绿江左岸,并陆续占领了九连城凤凰城等地区,准备向辽阳方向挺进。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在辽东半岛东南的皮子窝登陆,第二军以绝对的兵力优势迫使俄军放弃了大连向旅顺撤退。</p> <p class="ql-block">日本占领金洲大连后,日本第三军与第四军也同时向旅顺进发,6月20日军成立了满洲军总司令部以协调第四军在旅顺的战役。大山岩担任总司令,确定第三军为进攻主力,旅顺争夺战即将展开,能否成功夺取旅顺,对日俄两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俄国而言,掌握旅顺,不仅可以成功牵制日本海军活动,更重要的是,旅顺是俄军在远东的军事基地,而日本方面如果不占领旅顺,日军在东北地区的陆地战就无法有效展开,其海上补给线也会被切断,于是就出现了俄方死守日军强攻的局面。</p><p class="ql-block">‍为了找到战争的突破口,大山岩改派炮兵专家为第三军指挥官,双方激战一天后,俄军防守最为严密的203高地被成功攻克,紧接着,日军在203高地用大口径榴弹炮袭击俄军舰队,俄军舰队损失惨重。被俄国人称为旅顺防御灵魂的将军也在战争中毙命。俄军无法再组织有效的攻击,失败已成定局。</p><p class="ql-block">‍1905年1月1日,俄军正式签署了投降书,近半年的旅顺争夺战,双方死亡人数相当,俄军4.4万人,日军伤亡约在6万左右。</p><p class="ql-block">‍旅顺战役结束后,日军直逼奉天,准备再次迎击俄军的东北主力,最终俄军主力虽然逃出了日本包围,但是损失惨重,伤亡人数约12万。</p><p class="ql-block">‍之后,双方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的海上较量,俄军从欧洲海域抽出了太平洋第二舰队支援东北战场,共有战舰38艘,辅助舰20艘。日军得到消息,在俄国舰队可能出现的海域广布鱼雷,只等俄国军舰钻入圈套,5月27日,太平洋第二舰队进入对马海峡后,守候多时的日军发起突袭,俄军和军舰除3艘顺利逃出外,其余几乎全军覆没。俄军阵亡4830人,被俘5917人,而日军只损失了3艘鱼雷艇,伤亡约700人。</p><p class="ql-block">‍太平洋第二舰队惨败之后,俄国无力再继续与日本对抗,而日本已经消耗了过多的人力物力,想早日结束战争,在美国调停下,双方于1905年9月5日在美国的朴次茅斯签订了和约:</p><p class="ql-block">‍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各项特权,俄国则将向清政府租借的旅顺大连及其附近海域的相关特权移交给日本政府,俄国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属的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p><p class="ql-block">‍历时19个月的日俄战争,最终以俄国惨败告终,日本也成为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战胜欧洲国家的亚洲国家。日本的强国地位,从此被确立。</p> <p class="ql-block">‍这场战争使无辜的中国人民惨遭荼毒。</p> <p class="ql-block">战争带来的民众困苦和尖锐矛盾</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起侵略战争,虽然各国的统治阶级大发横财,但是给贫困的百姓却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俄战争后,各国人民都渐渐举起了反抗战争反抗压迫的旗帜,俄国爆发了1905年革命;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接连不断地开展起来,在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而在德法等国工人运动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p><p class="ql-block">‍早在日俄战争尚未结束时,日本的社会局势就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动,由于扩展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不断加大对军事的投资,飞涨的物价,高额的税负,亲人间的生离死别,一切都让日本国民的反抗情绪愈加激增,但是随着日俄战争中捷报频传,民众的情绪也稍有缓和,人人都希望战争胜利后,日本能够像在甲午战争中一样,获取赔偿金。</p><p class="ql-block">‍1905年9月5日,当朴次茅斯和约的内容传到日本时,日本民众十分不满,认为日本所得仅仅是战略利益,而并没有真金白银的赔偿,于是人们聚集在东京的日比谷公园公开反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朴次茅斯和约,</span>引发起骚乱,并迅速从东京波及到日本国内大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民众所需要的,是富裕的生活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必需品,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但还是不能解决民众的生存问题。</p> <p class="ql-block">1906年2月24日,日本平民党和社会党宣布合并为日本社会党,社会党在成功组织了反对东京电车费涨价运动之后,知名度大大提高,党员人数也急剧增加。日本的工人运动愈演愈烈,于明治维新后形成的日本工人阶级本来就是资本家剥削压榨的对象,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们的工资比以前更低了,工作时间比以前更长,在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各地的工人运动接连不断,游行罢工暴动频繁。1907年工人运动达到最高潮。</p><p class="ql-block">‍日本政府将大部分资金都用于扩大军事工厂,因此日本经济实力反而比不上发动战争前的水平。为了筹措经费,日本政府向英美借债,到1913年年末, 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 为 7.2亿日元,外债高达 20.7亿 日元。</p><p class="ql-block">‍在政治方面,频繁战争 之后, 日本军部的政治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军部与政府的矛盾加剧。</p><p class="ql-block">‍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日本明治时代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扩张</p> <p class="ql-block">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爆发前,日本国内的局势极为紧张,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已经呈现出难以调和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日本内阁找到了解决国内矛盾的最佳办法。</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日本内阁认为,日本可以通过参加一次世界大战来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也可以间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p><p class="ql-block">‍刚看到欧美列强全都摩拳擦掌的忙活起来,这个骨子里带着暴力野心的尚武民族,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贪婪之心,想要趁机大捞一票。日本一直把侵占中国作为其战略目标,日本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这块肥肉落到别人的嘴里。</p><p class="ql-block">‍8月,日本向德国宣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员,日本之所以选择加入以英法俄为主要成员的协约国这边,主要是因为英俄联盟和英日联盟关系中,英国势力对他的制约,虽然日本无时无刻不惦记着俄国在中国的利益,但是碍于英日俄三国之间俩俩结盟的关系,他不敢得罪俄国,只能在别的国家做文章,而恰巧此时的德国正在忙于欧洲大战,日本便趁火打劫抢占了德国在中国的利益,接管了德国在山东济南胶州湾一带的所有权益,日本又诱使袁世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21条,其想要殖民中国的野心已经十分明显了。</p><p class="ql-block">‍1918年8月,日本又趁着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的机会,向西伯利亚进军,不久后干预俄国革命的英美法等国家都陆续撤出了其在俄国境内的军队,唯独日本不肯撤兵,直到1922年日军才在俄国反日情绪高涨和英美两国的压力下撤军。</p> <p class="ql-block">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事变</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事变</p> <p class="ql-block">日本侵华战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