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跨越——塞上行之四

江郎散人

<p class="ql-block">文/图/江郎散人</p><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我们开启了一场贯穿宁夏中部的“时空穿越”——从宁东盐池哈巴湖一路驰骋三百公里,直抵宁西中卫。这是一场地理的跨越,更是一段历史的漫游。</p><p class="ql-block"> 在哈巴湖营地酒店歇了一晚,清晨正准备告别胡杨林区,酒店的小郭经理听说了我们的路线,眼睛一亮,热络地凑过来:“你们可得去看看明长城!盐池这段保存得特别好,足足三十多公里,绝对值当!”说着就掏出手机翻照片,屏幕里的古长城蜿蜒壮观在旷野上,只一眼,我们便被那黄土巨龙的身姿勾走了魂。</p> <p class="ql-block"> 嘿,探古寻幽不正是自驾的浪漫吗?</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即改道,越野车一头扎进茫茫荒原——车轮碾过碎石的声响,倒像是在跟千年前的岁月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宁夏,自古便是中原与西域交锋的前线。秦汉以来,游牧民族的铁蹄屡屡南下,而长城,正是那道沉默的守护线。如今秦砖汉瓦多已湮灭,唯有五百多年的明长城,仍在风沙中挺着脊梁。</p> <p class="ql-block">  车过高沙窝,古道扬尘。左侧窗外,一列丈余高的黄土边墙绵延不绝——高的是烽火墩台,断的是藏兵城堡。我们踩着松软黄沙,攀上一处叫“英雄堡”的制高点。脚下沙粒中,或许还埋着戍卒遗落的箭镞;极目远眺,残垣如龙游向天际,恍见甲胄士兵在城头巡视。</p><p class="ql-block"> 千年一叹。多少无名男儿把血肉砌进这道墙,才换来中原炊烟袅袅、农耕文明薪火相传。如今战鼓已歇,风沙依旧,唯有长城静立如初,提醒着每个过客:岁月静好,是因有人曾将生命碾作尘泥,筑成屏障。</p> <p class="ql-block"> 午后一点多,我们在盐池县找了家百草滩羊肉馆吃饭,还闹了个小笑话。宁夏人实在太好客了!我们就点了四个菜,端上来全是大锅大盆,鱼肉堆得冒尖,看得我们眼睛都直了。最后一道猪肉炒香菇芹菜上桌时,我们早就撑得扶着肚子,实在不好意思驳了店家的好意,只能打包带走,连说:“太实在了,下次一定少点。”</p><p class="ql-block"> 吃饱喝足继续西行,从银青高速转进古青高速时,天飘起了小雨。两个小时后,细雨斜织中,青铜峡水利枢纽蓦然入眼。</p> <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在此写下治水传奇——自蒙恬屯田开渠,汉唐引黄灌溉,直到1958年,中国人咬紧牙关在苏联专家撤离的困境中自主建起这座闸墩式电站。十年奋战,终让“天下黄河富宁夏”从诗句变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  雨中乘快艇横渡黄河,浑黄的激流在坝前化作温柔平波,如被驯服的苍龙。跨过锈迹斑斑的青铜峡铁桥时,指尖触到的不仅是钢铁,更是一段自力更生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时,我们驶入中卫市区。这一天,车轮碾过三百里山河,目光穿越三百年时光——明长城是乱世守护的脊梁,青铜峡是盛世富民的臂膀。一古一今,皆是用坚韧写就的华夏诗行。</p><p class="ql-block"> 2025.10.18 于云端追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