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来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米里雅茨河畔停车场,萨拉热窝对于中国的50后来说,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70年代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上映,立刻引起极大轰动,风靡一时,瓦尔特勇敢和坚毅的形象家喻户晓,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中国观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记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萨拉热窝是否一切都依旧如故?瓦尔特可能已经变老,不知道还是那样高大魁武,不屈不挠,充满聪明和智慧吗?带着种种困惑,我们从米里雅茨河畔停车场出发,走上米里雅茨河边街道,看到河岸对面有一座雄伟壮观,带多个绿色圆形穹顶大殿和灰白色宣礼塔的国王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波黑国家图书馆前身是萨拉热窝市政厅,市政厅建于1896年,曾经是奥匈帝国时期市内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一楼正门和二楼走廊以马蹄形拱门相连,精致的拱形窗户和锯齿形屋顶,巧妙将新古典主义与摩尔建筑风格融合一体。黄<span style="font-size:18px;">色和红色的外墙条纹,把</span>精湛的美术工艺与几何元素图案体现得美轮美奂,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美丽建筑地标。</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市政厅在1949年后改成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在1992年波黑战争中,被大火烧毁,2013年重新进行修复,目前主要用于举办博物会和音乐会。这是挂在国家图书馆门口的墙壁上,一块白色大理石的石碑,碑文如下:1992年8月25日至26日,塞族罪犯在这里纵火,国家和大学图书馆200万册图书,资料等化为灰烬,不要忘记这一罪行,保持警醒。</p> <p class="ql-block">沿着米里雅茨河边道路继续向前行走,终于看到萨拉热窝最著名的拉丁桥。拉丁桥长大约38.7米,宽大约8.5米,建于1798年至1799年,横跨在米里雅茨河上,是一座拥有二个桥眼,三个桥墩和四个桥拱奥斯曼建筑风格的步行石拱桥。拉丁桥在长度和跨度都只是一座小桥,桥面到河面距离不是很高,桥下米里雅茨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河道不是很宽敞,浅浅的河床清澈见底,使得拉丁桥根本没有高大雄伟,气吞山河的气势,显得是如此的平常和普通。</p> <p class="ql-block">貌不惊人的拉丁桥在1914年6月28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当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因不满奥匈帝国的统治,在拉丁桥北端桥头转弯处,向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夫人索菲亚王妃开枪,使得夫妻二人当场毙命,结果,引起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籍籍无名的拉丁桥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改变了世界地域格局和世界历史进程。现在,拉丁桥北端桥头一侧建有一座纪录当年事件发生的钢化玻璃纪念牌,上面绘有奥匈帝国皇储夫妻图像和有关文字注释。另一侧建有一座仿照当时斐迪南夫妻乘坐敞篷汽车坐椅的石坐椅,石坐椅两端的把手分别各有一个大嘴蛇头,这个蛇头寓意深刻,令人深思。另外,石坐椅正面方向正好对着当时刺杀的枪击点,形成一个立体的刺杀现场,由此看来还有谁胆敢坐在这张石椅上呢?</p> <p class="ql-block">沿着河边街道来到拉丁桥的桥头十字路口,左边是拐进拉丁桥,右边则拐弯进入两栋楼房之间的马路,右侧马路的拐角就是当年塞尔维亚青年开枪的地点。如今右拐角大楼已经改成了“萨拉热窝1914”博物馆,里面展示着当年刺杀的有关文字和影像资料,还原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全过程。博物馆外面的墙壁上贴有当时枪击的一些照片,在博物馆正门的左边墙角处,地面上有一块灰黑色水泥板,上面印着一双普林西普脚印的印模,脚印上方的墙壁有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分别刻有塞尔维亚语和英语两种文字的碑文,内容写道: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p> <p class="ql-block">站在拉丁桥上,可以看到米里雅茨河上下两边的河面上,还建造有其他一些小桥,因为米里雅茨河的原因,这些桥梁都是小巧玲珑,没有什么明显特色,与拉丁桥一样都是普通而又平常的小桥。</p> <p class="ql-block">除波黑国家图书馆和拉丁桥正在诉说战争的历史故事外,萨拉热窝一些老式建筑的墙壁上仍然可以看到过去战争所留下来的枪弹孔,地面上还有炮弹爆炸后留下的“血色玫瑰”。人们都说巴尔干国家是“欧洲的火药桶”,那么萨拉热窝就是发生爆炸最为激烈的城市,一半城池,一半墓地成为城市最永远的伤痛,最凄凉的景象。因为萨拉热窝在近代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战争,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和发生地,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纳粹必争之地,第三次是波黑战争爆发地和主要战场,惨烈围城战打了足足有43个月。萨拉热窝市区人口只有40万人,弹丸之地不知道有多少青年男女被迫卷入战争的旋涡里,无辜丧失生命,留下了数不清的仇恨和悲欢离合故事,战争的阴霾随着时间的流失,可能会慢慢散去,可是战争的伤害却永远成为萨拉热窝历史记忆中难以抹去的悲痛。</p> <p class="ql-block">走入萨拉热窝巴西查尔西亚老城,老城始建于1462年,街道狭小,仍然保留着许多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建筑和设施,完全是一座穆斯林的城市街区,街道两边有许多商店,餐厅和咖啡店等,抬头仰望天空不时还可以看到不远处有清真寺的宣礼塔,说明建造有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最引人入胜是老城铜匠街,最能够体现出奥斯曼帝国文化风格和文明遗迹,街道两旁都是一家又一家相互连接的铜器皿商店,商店门口外面和商店里面挂满,或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铜器皿,有灯具,餐具,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品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穆斯林手工制铜工艺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并且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另外,漫步在铜匠街里,耳朵不时还听到铜匠敲打制作铜器皿时发出的阵阵声音,这就是铜匠们的劳动之歌,也成为吸引所有游客注意和好奇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家铜器皿商店更是别出心裁,在商店门口外面贴有三张中文告示,自称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当年铜匠店的拍摄地,子承父业,现在老板就是当年老板的儿子,欢迎中国朋友到来,并且希望大家帮忙购买他家的产品,从而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前来打卡,商店老板已经学会了许多简单的中国普通话用语,可以无障碍与中国游客进行交流,成为了老城众多铜器皿商店里面,为数不多专门服务中国游客的专业户。另外,他还为中国游客提供了一项特殊服务,不厌其烦地为游客购买的铜制品刻上名字和购买日期等,以示留念。</p> <p class="ql-block">老城街道两旁还有许多餐厅和咖啡店,里面坐满了很多客人,在这里波黑当地人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来打发悠闲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是在前面左边一家号称是总统餐厅里面,享用了一道总统套餐,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这家餐厅用餐,品尝了餐厅里面四道食品,后来被大家称为总统套餐,分别有芝士浓鸡汤,酥皮烤面包,牛肉馅小饺子,波斯尼亚辣椒炖牛肉。茶余饭后,我不禁感叹原来总统套餐不过如此,根本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美味佳肴,实在是太接地气。</p> <p class="ql-block">往前行走终于来到了萨拉热窝巴斯卡广场,又称为:鸽子广场,广场中央耸立有一座绿色圆顶,褐色木质八角造形的塞比利喷泉。喷泉建于1753年,喷泉基座上装有两个水龙头,供大家使用,目的是为伊斯兰教信徒礼拜前净身服务,同时也可以解决游人口干,口渴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巴斯卡广场地面上到处停满了各种各样的和平鸽,因为有商贩专门出售喂养鸽子的饲料,所以,广场成为了当地儿童的乐园,不少儿童正在与和平鸽嬉戏打闹,相互追逐,好一派萨拉热窝祥和的景象,成为和平与繁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巴斯卡广场旁边有一条大马路,地面上铺有电车轨道,不时都有电车经过,看来这条马路可能是萨拉热窝有轨电车主要干线之一。萨拉热窝有轨电车在1885年正式投入运行,是欧洲首个拥有全日制有轨电车服务的城市,并且还是欧洲第一条有轨电车,比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更早建成。最初只是马匹牵引的畜力轨道车,1895年后升级为电力驱动,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车。现在有轨电车依旧是萨拉热窝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穿行于城市各个街头,总轨道长度超过20公里。今天看到街道上的电车涂有不同颜色,有蓝色,紫色和黄色等,可能代表着不同线路。然而萨拉热窝有轨电车悠久独特的历史,超长的轨道里程数已经成为萨拉热窝的一张名片,更是一道城市里面流动的亮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前面就是萨拉热窝老城最著名的贝格清真寺,清真寺始建于1530年,由当时奥斯曼帝国驻波斯尼亚总督贝格主持兴建,所以,称为贝格清真寺。远远望去绿色穹顶的大殿,旁边伴随着一座插入云霄,高大壮观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贝格清真寺大门口前面有一个由围墙分隔而成的庭院,院子里面除种植有一些树木外,左手边有一间伊斯兰教信徒净身室,最主要是庭院中央有一座八角造形的石质喷泉。清真寺正面是几个拱形连接的门廊,门廊里面有大小不同进入寺内的门口,今天所有门口都没有打开,可能清真寺正好处于关门休息状态。而在左边一个小门的门廊前面,有一些伊斯兰教信徒正在祷告,我们发现他们采用的祷告姿势明显有不同,有一些人是面向门口默默站立,还有一些正在跪拜,也有人采取坐位等,我猜想可能与祷告的不同过程有关。</p> <p class="ql-block">贝格清真寺门口左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宣礼塔,高度达47米,站在宣礼塔底下感觉十分高大挺拔,令人惊讶!清真寺左边还有一个小门,小门里面还有一座红砖钟楼。这座钟楼建于1667年,是继贝格清真寺以后再建造的部分,钟楼高30米,楼身裸露着一块块红砖,有三道明显的白色环线,楼顶部四周各有一个黑底时钟,据说是欧洲唯一使用阿拉伯时间运行的公共时钟,钟楼塔顶有三个象征着伊斯兰教圣地的金属圆球,说明钟楼也是一座神圣的宣礼塔。这座钟楼就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瓦尔特占领钟楼后,在钟楼顶层窗口用机枪向德军射击的地方,如今钟楼完好无损,己经没有了瓦尔特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贝格清真寺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要拍摄地,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地下游击队员钟表匠,为了保护瓦尔特,独自前往贝格清真寺与假联络员接头,结果被埋伏在钟楼上面的德军枪杀,英勇牺牲在贝格清真寺的庭院内。瓦尔特闻信赶来,同仇敌忾,愤起反击,在清真寺的寺顶,在钟楼的楼顶与德军进行激烈地枪击,并且最终逃出生天。如今贝格清真寺的宣礼塔和钟楼相得益彰,经历这么多的战争洗礼依然保存完好,并且还那样巍峨挺立,不仅是萨拉热窝老城核心部分,更是老城精彩的历史地标和灵魂,成为许多人愐怀二战英烈的重要基地,在影迷心里瓦尔特矫健灵活持枪射击的身影,已经成为贝格清真寺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是贝格清真寺对门的贝格伊斯兰教学校,成立于1537年,曾经是波黑第一所官方教育机构,主要是为了培养波斯尼亚文化知识人才,2013年改成贝格博物馆。博物馆屋顶的烟囱涂有白色和红色条纹,《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游击队员苏里就是从学校屋顶一跃而下,与德军搏杀后,顺利突出重围,扬长而去。</p> <p class="ql-block">老城里面还有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公共浴室,至今仍然在使用。带有屋顶的大巴扎,市场门口外面挤满了前来购物的人流,市场里面也是人声鼎沸,让我们这些游客望而却步。</p> <p class="ql-block">这条马路是萨拉热窝费尔哈迪亚步行街,贯穿着萨拉热窝老城区和中心城区,是这两个城区的主要道路,费尔哈迪亚步行街在老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汇处,在地面上有明显的界线划分,由一条黑白油漆线分隔成两边,这条黑白油漆线叫做“萨拉热窝东西文化相遇线〞,同时地上有箭头一端指向东,一端指向西,结果把萨拉热窝城市分成二大部分,东侧是萨拉热窝老城,为穆斯林建筑街区。西侧是萨拉热窝中心城区,为奥匈帝国时代的欧式建筑街区。这条分界线就是萨拉热窝城市建筑风格的分水岭,泾渭分明,无疑成为了萨拉热窝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从1461年开始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修建了清真寺,大巴扎和公共浴场等设施,建成了萨拉热窝老城区。为了长期统治还在市民中推行穆斯林文化,用减税,封官许愿引诱,来推广伊斯兰教,使得许多当地人改为崇拜伊斯兰教。1878年后奥匈帝国赶走了土耳其人,带来了欧式建筑和工业技术,没有对老城区进行推倒重建,而是直接在费尔哈迪亚步行街的西端进行开伐建设,把西端建成了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中心城区,结果使得同是一条街道,东西两边的楼房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又大力推广天主教,培养了一大批天主教信徒,使得萨拉热窝各民族分区而立,各自为政,也为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现在萨拉热窝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文化共存的城市,有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犹太教等,因此,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p> <p class="ql-block">跨过费尔哈迪亚步行街的东西方文化相遇线,就是进入了萨拉热窝中心城区的费尔哈迪亚步行街,道路两边都是欧式建筑风格的楼房,楼房窗口花饰采用花边,门楣等,而且各楼层都不相同,墙壁上有许多欧洲的人物雕塑。一些大厦门口有罗马柱,门口上方还有三角形门楣。有些楼房的支撑柱子为人物雕像,或者是屋顶上面站立有欧洲服饰的人物雕像,以及是铜质样的尖塔等,完全都是典型欧式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中心城区有许多政府的部门,比如国家博物馆,国家剧院等。另外还有许多国际品牌的商品店,以及高级酒店和餐厅等。</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圣心大教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1884年至1889年,采用新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三尖塔楼教堂,正面两边有两座高43.2米的铜质尖塔样钟楼,中间则是一座三角形的石块尖塔。教堂供奉耶稣圣心,是天主教在萨拉热窝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代表着萨拉热窝城市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和天主教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圣心大教堂门口的上方,玫瑰花窗前面树立有一尊耶稣石雕像。大门口前面左边䇄立有已故天主教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铝合金雕像,雕像高3米,为纪念教皇在波黑战争中,多次呼吁结束战争,和平共处所作出的贡献。战后教皇在1997年访问了萨拉热窝,给刚刚才从战火中走出的波黑人民带来希望和鼓励,所以,被波黑人民永远的铭记!</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费尔哈迪亚步行街前进,来到步行街西端尽头,在一栋黄色楼房的小拱门前,地下有一个绿色的石圆盆,盆中央正在燃烧着一团熊熊烈火,圆盆脚底标注有“永恒之火”。这是在1946年4月6日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德国纳粹,解放萨拉热窝胜利一周年,同时为愐怀在战斗中牺牲的前南斯拉夫各族战士而点燃的永不熄灭火熖。在拱门里面的墙壁上采用蓝,白,红三色,既前南斯拉夫国旗的配色撰写了碑文,悼念在抗击德国纳粹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对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深深地怀念,以及永远铭记!因此,永恒之火其实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国献身无名烈士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是波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周群山环抱,景色宜人。漫步在萨拉热窝街头,我们看到波黑国家图书馆,老城区和中心城区崭新的面貌,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有明显的分界线,很容易发生碰撞产生火花,然而贝格清真寺和圣心大教堂宁静安祥,都处于和谐共存的状态。鸽子广场详和景象,欧洲第一条有轨电车准时抵达,这一切都是萨拉热窝生机勃勃,和平共荣的美好场景。拉丁桥和永恒之火把我们带到战争岁月,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愤怒的两枪声响,使得奥匈帝国土崩瓦解,迎来欧洲一系列民族国家的诞生。无独有偶,瓦尔特冒着枪林弹雨保卫萨拉热窝,最终也取得胜利。从普林西普到瓦尔特都是波黑民族杰出代表,拉丁桥与贝格清真寺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其中拉丁桥引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场空前的军事冲突,更是重塑世界格局的历史转折点,彻底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则,确实是匪夷所思,永载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