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首次展示了革命烈士吴石等人在台湾为我党秘密传递军事情报而壮烈牺牲的事件,剧中吴石将军、陈宝仓将军和蒋介石、陈诚、周至柔等都毕业于保定军校,故此保定军校成为热搜,下面随我一起走进保定军校,揭开它神秘的面纱。</p> <p class="ql-block">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办于191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停办于1923年,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现在的保定市莲池区东风东路),原来的校园占地很大,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 “陆军军官学校 ”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军校原来各种军训场地遗址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存的军校前后院</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来军校门前南边的一对石狮</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军校门前立的石碑和纪念馆展牌</p> <p class="ql-block">军校中院建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书:“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 (现存的楹联内容已改)。</p><p class="ql-block">堂前有长廊直达校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尚武堂,正对门口是军校校训和校址微缩沙盘</p> <p class="ql-block">沙盘是军校原有建筑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展厅简介</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成立前的历史简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创办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保定军校前身)</p> <p class="ql-block">1912年,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将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改名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第一所正规军事学府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该校1917年前主要学生来源为各地陆军中学和陆军军官预备学校的毕业生。1918年后多从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收。</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主要任务是训练初级军官,学期两年。军校中学生大约1300多人,共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5科。步兵科7连,每连约120人;骑兵科2连,每连约100人;炮兵科2连,每连约60多人;工兵科1连,约60多人;辎重兵科1连,约100人。每科设科长1人,直接管理本科学生教育事务。学生按120人左右编成连,每连3排,每排3班。充当连长的,多系晚清时期的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每科设有教官,担任战术、筑城、兵器、交通4大教程的教育学科。学科还有军制学、各兵科的典范令、各种外国语文等。术科则分操场、野外、劈刺、体操等。还有测量地形学习和实施等。</p> <p class="ql-block">其教学方式多采用日本和德国的方式方法。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还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典范令小册子是教练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以充实学生的军事知识,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p><p class="ql-block">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打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在大院进行。器械操在校后门外的器械操场进行。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野外生活。(图为日本的教材,当时军校的典令多以日本教材做样本)</p> <p class="ql-block">学生在军校的两年中,一年半的时间在校学习,另半年时间分别在长辛店和唐湖镇(北京和保定之间)两地举行野营,实施实弹射击和测量实习。实习完毕后,返校举行毕业仪式。毕业后,分发各省陆军部队见习半年。见习期满,就分配到各部队中充当干部,由最低的少尉做起。由陆军小学而中学再到保定军校,每个学生需要经过7年多的学习时间,所以当时毕业分发到全国各地陆军军队中,一般是受到欢迎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学员训练场景</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从1912年创办到1923年结束,共办了九期,培养了1万多名军事人才。被称为"将军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在黄埔军校教官中的保定军校生</p> <p class="ql-block">吴石(1894年9月14日-1950年6月10日),原名萃文,字虞薰、湛然,福建省闽侯县螺洲乡人,先后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炮兵科、日本东京炮兵专科学校、日本陆军大学。任中国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吴石之所以能让高级将领心服口服地称他学长,除了保定军校的辈分外,他本人的才华也是重要因素。 吴石被称为“十二能人”: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p> <p class="ql-block">1916年,吴石以第一名成绩从保定军校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毕业成绩再次名列榜首。人送外号"吴状元"。 他编写的《日本作战之判断》准确预测了日军在淞沪会战的兵力部署和攻击方向,当时被誉为“洛阳纸贵”的军事著作。</p> <p class="ql-block">历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第二任校长蒋方震字百里。是钱学森的岳父。中华民国著名的军事教育家。1901年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日本陆军学校步科十三期毕业班毕业,获得学科第一名。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1912年蒋百里担任保定军校第二任校长,他提出改革军校的建议被当局否定,于是在全校学生大会上拔枪向自己左胸开枪自杀谢罪。由于抢救及时,保住性命。由此可见其英雄血性。</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共培养出了1800名将军。既包括国民党的蒋介石、陈诚、顾祝同、傅作义、张治中等高级将领,也包括叶挺、赵博生、董振堂等红色将领。在台湾就义的革命烈士吴石将军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炮兵科。陈宝仓烈士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工兵科。</p> <p class="ql-block">叶挺将军,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生。与顾祝同、上官云相、余汉谋同期。</p> <p class="ql-block">这是部分学员论著</p> <p class="ql-block">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院内有两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这里被视为全校之中枢。(现仅存讲武堂一排平房)</p> <p class="ql-block">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开月形门,每院住约一连学生,俗称一连道子。</p> <p class="ql-block">院子两侧原来的学生宿舍只剩二排四套房。(现作为展厅)</p> <p class="ql-block">前院两侧廂房为军校史料展室</p> <p class="ql-block">大门东侧为叶挺将军纪念展厅</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存的校本部东侧围墙,已改建为"将军墙</p> <p class="ql-block">该校毕业的部分将军铜像</p> <p class="ql-block">现存军校后院总览</p> <p class="ql-block">校本部的东侧原来是分校,占地九十二亩。靶场在分校之北,占地三百三十余亩。大操场成 “匚”形,由北、西、南三面拱卫校本部,占地八百八十余亩,以西面之面积最大。</p> <p class="ql-block">在军校广场西北侧仅存的检阅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于1923年8月停办,停办后直隶军阀曹锟将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到此处。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 民国廿六年及1937 年“七·七”事变后,这里成为了日本侵略军在保定的重要基地。 民国三十四年及1945 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先后改建为农场,又改为畜牧场。现在保定军校周边的训练场改造成了军校广场公园和便民市场,供市民休闲健身购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结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从它培养的一万多名优秀学生中就涌现了十位顶级名将。可以说它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从叶挺的南昌起义、到董振堂、张克仪异帜;从革命烈士吴石的“双面间谍”到陈宝仓的大义凛然英勇赴死,英雄们左手持刀枪,右手捧理想,在历史漩涡中留下了辉煌与遗憾。这里既是军事人才的金矿,也是权力斗争的起点,暗藏着众多无名英雄的眼泪。一堵墙上众将领走出了半部近代史,光辉背后尽是现实的耳光。</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尽管保定军校已成为历史的遗迹 , 但是它的影响力和历史作用将永垂青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