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你说的对,那立在村口的老槐树,早已不是一棵树。它们是会呼吸的碑,是站立着的历史,是看得见的乡愁。<br> 在许昌周边几百个村庄里行走,你总会与它们相遇。有的被岁月蛀空了心,只剩一圈倔强的树皮,撑着满头苍翠;有的主干已然腐朽,却从残躯里抽出新绿,像一位耗尽心血的老父,仍固执地护佑着脚下的土地。乡民们说起它们,语气里总带着一种无需言说的敬畏——“咱祖上,就是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br> 这树,学名叫国槐,乡亲们更爱叫它“家槐”。这名号里,是认祖归宗的亲切。它的花骨朵,晒干了是清火的槐米;它结的果,是能入药的槐豆。在过去漫长的时光里,它因枝叶间那股特殊的“邪”味,不招虫蚁,得以清净地生长,也因此在寻常草木中显得有些孤高,并不常见。它仿佛天生就是为了陪伴,为了见证,为了在漫长的迁徙与定居中,成为一个家族、一个村落沉默的坐标。<br> 而如今,时光流转,这幅描绘了数百年的画卷,正悄然展开新页。<br> 你会发现,国槐已不再是村庄的独有记忆。它走进了城市,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站立在繁华的街道两旁。它用浓密的树荫,为喧嚣的钢铁丛林投下清凉;它用素雅的花香,洗濯着往来车马扬起的尘埃。从前守护一方宗祠的“家槐”,如今成了装点千万人归家路途的“行道树”。<br> 这何尝不是一种文明的迁徙与扎根?<br> 我们的先民,从一棵槐树下出发,走向未知的原野,在异乡的土地上,种下新的槐树,也种下了对故土的念想,开启了生活的崭新篇章。而今,这象征着根源与坚韧的树木,又从田野走向城市,在更广阔的人间烟火里,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连接起两种文明:一边是安土重迁、慎终追远的农耕情怀,一边是开放流动、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br> 所以,当你下次在城市街头与一株国槐擦肩,不妨驻足片刻。你看到的,不只是一道绿色的风景。那每一片叶子上,或许都萦绕着六百年前的风声;那每一道皴裂的树皮里,可能都封存着一部家族的史诗。<br> 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抖落一身黄土,正安静地,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注入古老而常新的魂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