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共读43:《走出非洲》(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20251020~20251026)

花朵朵

更新中 本书简介 <p class="ql-block">《走出非洲》是凯伦・布里克森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回忆录,核心讲述她1914 年至1931年在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的生活。书中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她在非洲的真实轨迹:从初到非洲与丈夫共同打理农场,到独自面对农场经营的困境;从与当地卡伦金族土著建立起深厚联结,学习他们的文化与生存智慧,到与飞行员丹尼斯・芬奇・哈顿结下灵魂共鸣的友谊。她笔下的非洲不仅有壮阔的草原、变幻的光影与多样的生灵,更记录了她经历的失去——咖啡农场因天灾人祸破产、丈夫离去、丹尼斯因飞机失事丧生,最终她不得不告别这片土地。全书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以克制的文字传递对非洲深沉的眷恋,以及在离别与失去中对生命、自由与永恒的思考,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的敬畏。</p> 作家卡片 <p class="ql-block">凯伦・布里克森(1885—1962),丹麦女作家,以笔名伊萨克・迪内森闻名世界。她的人生与创作交织着贵族气质、殖民经历与文学传奇,被誉为 “丹麦的文学国宝”。出身丹麦贵族家庭,童年深受军官兼作家的父亲影响。1914年,与瑞典男爵布罗尔・冯・布里克森-芬内克结婚,远渡重洋前往英属肯尼亚经营咖啡农场,开启长达17年的非洲生涯,从殖民者到土地的歌者,成为她文学创作的灵魂。离开非洲后,以笔名投身写作,50岁才出版首部作品《七个哥特式故事》(1934 年),随后凭借《走出非洲》(1937 年)蜚声国际。这部自传体小说以细腻的观察与哲思,将非洲的壮丽风光、殖民地的复杂矛盾与个体命运融为一体,被杜鲁门・卡波特称为 “二十世纪最唯美的书”。布里克森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p> 共读感悟 SWQ <p class="ql-block">*《走出非洲》不仅是奥斯卡获奖影片的底色,更是凯伦·布里克森用二十年生命写就的生命赞歌。她将颠沛童年、失败婚姻、农场兴衰与非洲风光揉进松散却深情的文字,在她的笔下,草原如海浪起伏,空气似火焰流动,连土著男孩与羚羊都成了生命交织的注脚,让人身临其境又浮想联翩。比起电影的浪漫主线,原著里那些关于离别、热爱与文化碰撞的碎片,更让这片土地的壮阔与温度,在字里行间鲜活可触。它让我想到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因为真实地生活过,经历过,那些文字都仿佛有了不可替代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凯伦笔下的非洲农场故事,满是鲜活的温度与质感。恩贡山下的淡蓝天空、红如海洋的咖啡果、生机流转的香巴田,勾勒出无与伦比的自然之美;种咖啡的漫长等待、靠天吃饭的艰辛,藏着农场生活的实感。动人的是不同种族的和谐共处——索马里的法拉一家、灵巧的卡曼特、印度铁匠普兰,在殖民阴影下,人与土地、人与人的羁绊,让这片农场成了有呼吸的世界。</p><p class="ql-block">*这起意外的枪支走火事件,在作者的碎片化叙事里,让人有种深深的刺痛感。一声意外枪响,击碎了三个孩子的人生,而基阿马会议的处理,不问动机、不分天灾人祸,只重弥补损失,非洲土著这种“补偿替换”的灾祸观不由让人惊异。卡贝罗变马赛人、万扬格里毁容的命运,也让这种源于对自然敬畏的观念更加鲜活,小事间照见文化差异,也清晰地突显了肯尼亚社会的深层肌理。</p><p class="ql-block">*跟随凯伦的文字漫步非洲,恩贡山四方的景致迥异,极富异域风情。雨旱交替间大地焕发生机,长颈鹿似移动的花朵,象群缓赴远方之约。这片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人类在它面前,似乎所有的傲慢都会消解。人作为万物之灵,却并非万物主宰,充其量也只是踏访野生动物王国的访客。“露露”从农场到丛林的往返,藏着人与自然的温柔羁绊,呀,这片土地上的每寸风景,都可谓生命蓬勃的赞歌。</p><p class="ql-block">*非洲的辽阔无边能舒展一个人的心境,却难抵一个人的孤寂,凯伦的人际交往就成了这片土地上的温暖锚点。无论是渴望畅谈理想的古斯塔夫、带来飞行自由的丹尼斯,还是她用心观察的原住民,都让非洲风景有了鲜活的温度。基库尤人的质朴,马赛人的刚烈,不同灵魂在此碰撞,也让她的爱从风景深植于土地与人,即便终将离去,这份与人和土地的联结将永远存留她的心间。</p><p class="ql-block">*凯伦在非洲的故事,是热爱与遗憾的缠绕。她把心扎根在恩贡山下的草原,却抵不过天灾、市场与资金的磋磨,眼睁睁地看着农场成城市遗迹、亲友相继离去。但她最后的坚持动人——为土著棚户奔波寻地,让他们留住根与身份。当火车远去,恩贡山渐小,离别不是终点,这片土地的印记与她的温柔,早成了彼此生命里不灭的光。</p><p class="ql-block">*从凯伦《走出非洲》一书中,不难看出她对非洲生灵的平等观念,珍视与小羚羊露露的信任,体恤耕牛的辛劳,视猎犬为伙伴,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的敬畏。当然,也反映出她的时代局限,比如殖民者身份带来的不自觉的居高临下,不能看清非洲人民不止“以死反抗”的真正力量。她的热爱让人动容,她的局限映照出时代印记。</p> LX 下周阅读预告 <p class="ql-block">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河的第三条岸》以克制又充满隐喻的叙事,讲述了一位普通父亲的“逃离”故事。父亲某天突然决定打造一艘独木舟,此后便常年漂泊在自家门前的河流上,不再上岸,也极少与人交流。家人从最初的不解、愤怒,逐渐转为习惯,母亲和兄妹们按部就班生活,只有“我”会定期给父亲送去食物,维系着微弱的联系。父亲始终在河上漂流,既不靠近岸边的现实世界,也不驶向远方,仿佛在寻找一条不存在的“第三条岸”。最终,父亲在一个清晨悄然消失,只留下空舟。故事以“我”的视角,藏着对自由、孤独与亲情边界的隐喻,余味悠长。</p> 共读共勉共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从2018至202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不知不觉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已共读完第406本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几年来的相约与相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以不同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坚守着这块阅读的花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相信坚持阅读的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心中时常有温暖与光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