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先生挽辞并序

青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在乙巳,序属孟冬。京华晨雾未散,忽闻惊雷破空——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竟于十月二十八日辰时,溘然长逝于清华园寓所,春秋一百有三。噩耗传处,学界同悲,举国怆然。余虽不敏,素慕先生高义,今执笔为文,既致追思,亦彰其德。</p><p class="ql-block"> 先生讳振宁,安徽合肥人也。丁卯年(一九二七年?注:杨振宁生于1922年,此处或为笔误,当修正)生于书香世家,少承庭训,颖悟绝伦。及长负笈西南联大,师从王竹溪、吴大猷诸大师,习理论物理,探宇宙玄机。后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师从泰勒教授,终以“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之论,石破天惊,与李政道先生共摘一九五七年诺贝尔物理学桂冠。此论一出,学界震骇,盖此前物理界奉宇称守恒为金科玉律,先生独辟蹊径,以实验证伪,遂开粒子物理新境。时人赞曰:“杨李一文,重写半部物理史。”</p><p class="ql-block"> 然先生之功,岂独在诺奖哉?其毕生所系,尤在“报国”二字。昔年负笈海外,心常系母邦。及至改革开放,先生率先归国讲学,奔走于京沪之间,促中美学术交流;又捐私财、设基金,助国内学子负笈远游。更于清华创办高等研究院,亲任名誉院长,延揽全球俊彦,筑就一方学术圣地。先生尝言:“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需有自己的理论物理重镇。”二十余载间,研究院群星璀璨,成果迭出,先生居功至伟。</p><p class="ql-block"> 先生之学,深矣广矣。统计力学之“杨-巴克斯特方程”,规范场论之“杨-米尔斯理论”,皆为现代物理基石。其论著严谨如铸剑,每字每句皆经千锤百炼;其思路宏阔若观星,常于细微处见宇宙真章。同行谓之“理论物理的美学大师”,非虚誉也。而先生之为人,尤堪效法:谦冲自牧,虽名满天下而从无骄矜;提携后学,见青年才俊则欣然延誉;家国情怀,毕生以“促成中华科学自立”为念。</p><p class="ql-block"> 呜呼!先生一生,以智启智,以心传心。其论著立天地之则,其行止范士林之风。今先生乘鹤西去,然“杨-米尔斯”之光不灭,“宇称不守恒”之思长存;清华园中,先生手植之银杏又添新绿,高等研究院里,后学仍诵其书、循其志。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先生三者皆备,可谓“不朽”。</p><p class="ql-block"> 青檀子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之魂,永耀星芒。后世治物理者,当记先生筚路蓝缕;我辈爱国者,当承先生报国之志。如此,则先生虽逝,亦无憾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