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悼念阵亡将士所建的法源寺一一一一一一2025年金秋北京偷闲游十九

长安回首者

<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中午,前去探访位于北京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的法源寺。这座寺宙始建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亲统大军东征高丽,为了哀悼在这次征战中阵亡的将士,在幽州城(今北京)东南隅修建了这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山门是法源寺的正门,门前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子,威武庄严。山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法源寺”三个大字,字迹端庄俊秀,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左右两侧陈列着明代四大天王铜造像,天王殿的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天宫景象,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弥勒佛背后是明代铜铸护法神韦驮坐像,高约一米七。</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它们见证了寺庙的沧桑岁月,不时传出悠扬的钟声和鼓声。这是中国传统寺院的标准配置,成语晨钟暮鼓,还有“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说法都是源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的悯忠台是法源寺内现存最古的建筑,是法源寺文化的源头。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痛失将士十万而未果,退至幽州城,于出征誓师处建悯忠寺,以祭祀东征的十万忠魂,并亲自赐名“悯忠”。</p> <p class="ql-block">悯忠台前院有一件国宝级文物,清代石雕香炉。石雕香炉立于丁香林中,刀工细腻,浮雕精致,根据香炉两侧刻字,可知香炉为乾隆五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所以,法源寺原名叫“悯忠寺”,意为“哀悯忠魂”之意。时光流转,到了清朝时期,悯忠寺在雍正年间重修,并由雍正帝赐名“法源寺”, 意为“法海真源”,强调佛教教义。乾隆帝也曾来到法源寺,写下“法海真源”四个大字,至今依然高悬于法源寺正殿大雄宝殿之上。</p> <p class="ql-block">走过天王殿,看到的就是那座巍峨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法源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为庄重的建筑。宝殿内供奉着三尊高大的佛像,佛像前的香炉和供品摆放得整整齐齐,透出一股庄重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前矗立着明、清时期的6座石碑,其中刻于清雍正十二年的《法源寺碑》是寺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殿内存有唐、辽、金、清的碑刻,另有清代翁方纲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础,以及法源八咏、《心经》等碑刻镶嵌于外壁。唐武宗兴道灭佛,大毁寺庙,很少寺院能躲过浩劫的,但是唐武宗因为碍着太宗皇帝悯怀忠烈的初衷,幽燕八州寺庙中惟有悯忠寺得以独存。</p> <p class="ql-block">主殿毗卢殿是一座佛教文物的宫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是供奉唐朝玄奘法师头顶骨舍利的地方,</span>陈列着历代的佛像、石刻及佛教艺术珍品。毗卢殿内现供奉一尊明代铜制的毗卢佛巨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共分为三层,</span>下层为千朵莲瓣巨座,每一个莲瓣上都镂有一尊小佛像,因而被称为“千佛绕毗卢”;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最上层则为毗卢佛像,庄严肃穆,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及屋顶,</span>工艺精湛,为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前有一个巨大的石钵,双层石座,钵体周围雕刻着形似海浪的花纹以及山龙、海马、八宝等形象,技艺纯熟,极为精美。这是一块太湖石,它被誉为“镇国玉器之首”的“渎山大玉海”。相传“渎山大玉海”是作为酒器的作用,在元朝时期,大汗忽必烈曾命人制作出一件特大号的酒器,用来犒赏军队。玉海找不到了,但是它的底座在北京法源寺内找到了,现在成了法源寺的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建于清代的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一尊金碧辉煌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最具慈悲心的神祇,她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观音像前的香炉和供品络绎不绝,殿内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观音阁四周环绕着美丽的花园,景色宜人,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坐落在法源寺中轴线上,殿内供奉着毗卢遮那五方佛,造像为明代铜制,总高5.7米,像高4.6米。该造像也是当今汉传佛教中唯一一尊按方位供奉的铜造像。佛教造像分为三层:下层13层千叶莲瓣巨座,莲座的每一花瓣上均铸一小佛,共1024尊,代表十方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中层为面向东、南、西、北的四方佛;毗卢佛居最高层。“毗卢遮那”,即“遍一切处”,也就是他的光明普照到所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法源寺的后院,有一座藏经楼, 也称紫檀千佛殿,是法源寺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大殿,为上下两层。 </p> <p class="ql-block">这里收藏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佛像、壁画等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房山云居寺石经》,这部石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佛教石刻经典,被誉为“佛教文化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历经唐、辽、金、元、明、清多个朝代。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曾发生在这里。如安禄山和史思明曾在此建“无垢净光宝塔”,南宋末代皇帝被元军俘虏后被囚禁于此。宋遗臣谢枋得,曾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后被元军所俘,关押在法源寺,谢枋得宁死不降,最后绝食身亡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明末抗清英雄袁崇焕遭“反间计”被昏帝崇祯赐死后,佘家人冒死将他背到法源寺超度。革命志士谭嗣同曾与梁启超多次驻足法源寺,刑后遗体停放于此,经寺庙法师超度后送往老家安葬。明清时这里因紧挨着科举考场“贡院”,成为科举考生祈求功名的圣地。 </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作为古代名刹,文化底蕴深厚,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很多的重要时刻。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文化名人有龚自珍、谭嗣同、鲁迅、齐白石、赵朴初等,因此有“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是新中国第一所佛教高等学府——中国佛学院的所在地,赵朴初作为首任院长长期在此办公。</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尽管占地面积不大,却栽种了众多丁香品种,包括紫丁香、白丁香和南洋马鲁古丁香。每年四月初,这些花儿如期盛开,宛如一片片祥云,装点着寺庙的红墙青瓦,营造出一片美丽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法源寺更以花木幽胜著称,使不少名人流连觞咏。赫赫有名的纪晓岚、黄景仁、龚自珍,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曾在寺内留下足迹与诗篇,1914年著名的“百人丁香诗会”在寺内举行。</p> <p class="ql-block">1924年4月26日是法源寺值得记忆的一个日子,著名诗人徐志摩与林徽音、梁思成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到法源寺,参加北京佛化青年会为他举办的赏花会,几位重量级人物一同赏丁香瞻古刹,成为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同时,留下了这张中国近代文学史非常有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法源寺,这座蕴含半个中国历史的古寺,殿堂之间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的佛像、壁画和建筑都是艺术珍品,</span>人们在寺内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还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佛教艺术和古建筑风格。 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外,法源寺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文人墨客、学者名流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诗篇,为这座寺庙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