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 月 12 日中午,天气晴好阳光明媚,我怀着对历史与艺术的敬畏之情,踏上了前往麦积山石窟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初遇:天梯云栈间的佛国圣境</b></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脚步踏上麦积山脚下的青石阶时,这座被历史烟尘笼罩的佛教圣山,正以它独特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来访者。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中唯一以泥塑艺术著称的国宝,麦积山石窟如一颗镶嵌在秦岭西端的明珠,在陇东南的群山中闪耀着千年佛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抵达麦积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孤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宛如农家的麦垛,矗立在秦岭西端北侧的小陇山中,这座孤峰高达142米的崖壁上,密布着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这些数字背后,是跨越十六国后秦至明清1600余年的艺术积淀。</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西秦岭北支脉与渭河平原交汇处的地理奇观,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永恒见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溯源:从战火到重生的千年史诗</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一)地理坐标与历史脉络</i></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是渭河与嘉陵江的分水岭。这座形似麦垛的丹霞地貌孤峰,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便成为佛教圣地。历史上,这里曾是秦州(今天水)的军事要冲,也是连接长安与西域的交通咽喉。1947年,天水学者冯国瑞首次系统考察并著书立说,让这座隐没于战火中的艺术宝库重新进入世人视野。</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二)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奏</i></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50年代,麦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成立,标志着这座千年石窟进入科学保护阶段。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景区通过数字化保护、游客限流等措施,在保护与展示间寻找平衡,让更多人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份文化遗产的魅力。2011年1月,天水市麦积山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甘肃省第三家、天水市第一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攀登:凌空栈道上的时空穿越</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一)天梯云栈的惊险体验</i></p><p class="ql-block"> 景区为游客提供了两条单行线游览线路,可根据自己的体力二选一。考虑到自己体力尚可且没有恐高症,我选择了 1 号线路,这条线路比较陡峭,适合体力较好者。</p><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开始攀登麦积山的栈道。栈道凌空飞架在悬崖峭壁上,仿佛是连接人间与佛国的天梯。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当双手紧握铁索,脚踏仅容一人的木栈道时,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头顶是斑驳的崖壁,耳边是山风呼啸,仿佛穿越回古人开凿洞窟的时空。</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二)栈道上的艺术长廊</i></p><p class="ql-block"> 我首先来到了 3 窟,也就是千佛廊。这是一条水平的仿木结构的廊,廊后壁为石胎泥塑千佛上下两排,96 身,是明代重修的。廊下还有千佛四排,201 身,为北周原作。这些佛像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第78窟:作为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这里的"二佛并坐"造像展现了北魏早期的质朴风格,佛像面部圆润,衣纹流畅,与后期秀骨清像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第133窟:被誉为"万佛洞",窟内现存北魏至宋代造像221身,壁画1300余平方米。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壁的"佛传故事"壁画,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释迦牟尼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第74窟:唐代开凿的弥勒大佛,高15.7米,是麦积山最高的单体造像。佛像面容慈祥,衣饰华丽,展现了盛唐艺术的恢弘气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观览:泥塑艺术的生命律动 </b></p><p class="ql-block"> 在攀登过程中,我注意到洞窟的分布极具规律:早期洞窟多集中在西崖,以中小型窟为主;中晚期洞窟则逐渐向东崖延伸,出现了大型崖阁式洞窟。这种布局不仅考虑了地质稳定性,更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我还看到了许多精美的壁画和造像。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造像形态各异,有的慈祥庄严,有的活泼可爱,每一尊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北魏时期的那一尊“小沙弥”的一抹微笑依然温暖人心,仿佛在诉说着佛教"慈悲为怀"的永恒主题;北周时期的"东方微笑"——一尊高1.6米的菩萨造像,身着华丽服饰,头戴宝冠,面容恬静,嘴角上扬的弧度恰到好处。最令人惊叹的是造像表面的彩绘,虽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鲜艳的色彩,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感悟:文化遗产的当代启示</b></p><p class="ql-block"> 游览完麦积山石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麦积山石窟不仅是一座艺术的宝库,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我看到了古代工匠们的勤劳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如此伟大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同时,麦积山石窟也让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魅力。佛教倡导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这种思想在石窟的造像和壁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让我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心怀善良,关爱他人,用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去面对世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归途:山风中的永恒回响</b></p><p class="ql-block"> 当灿烂的阳光洒在麦积山的崖壁上,我站在山脚回望,那座孤峰在阳光照耀显得更加庄严。1600年的风雨,没有抹去这里的艺术光芒;1600年的变迁,反而让这份文化遗产更加珍贵。</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更是一部活的历史教科书。它告诉我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让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滋养心灵的永恒源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