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 (The Walters Art Museum)

八千里路云和月

<p class="ql-block">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Baltimore)的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虽然规模并不是特别大,却以精致而丰富的收藏著称,是巴尔的摩巿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是由巴尔的摩著名收藏家威廉·T·沃尔特斯(William Thompson Walters)与其子亨利·沃尔特斯(Henry Walters)两代人共同奠定的。威廉在美国内战时期开始大量收藏欧洲与亚洲艺术品,而亨利则在父亲去世后进一步扩充收藏,购入大量古代文物、中世纪艺术品、文艺复兴绘画以及亚洲珍宝,形成了一个跨越数千年、多种文明的私人收藏体系。1931 年,亨利·沃尔特斯去世,依照他的遗愿将全部藏品与博物馆建筑无偿捐赠给巴尔的摩市,并对公众永久开放。由此,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从私人收藏转变为公共博物馆,成为当时美国最早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大型艺术机构之一。</p> <p class="ql-block">  如今,博物馆的管理性质为公共机构与非营利基金会共同运作。其建筑和藏品属于巴尔的摩市所有,但运营管理由独立的博物馆董事会与基金会负责,资金来源包括市政拨款、私人捐赠、基金会资助及会员支持。博物馆至今仍坚持免费入场的传统,致力于公共教育与艺术普及,是美国少数几家拥有世界级收藏、又长期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目前由五栋建筑组成,以及其他作为办公室使用的历史建筑。主馆这座大楼建于1909年,设计灵感来源于意大利热那亚(Genoa)17世纪宫殿,外观呈“Palazzo” (宫殿)风格,内部装饰模仿热那亚耶稣会学院(Jesuit)。</p> <p class="ql-block">  其镇馆珍品涵盖多个文明与艺术时期:古埃及时期保存完好的木乃伊与棺椁,展现千年前的葬礼仪式;中世纪拜占庭圣像、象牙浮雕与金银镶宝器物,工艺华丽,是宗教艺术的瑰宝;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圣母像色彩明丽,具有重要艺术史价值;此外,馆藏的彩绘手抄本与珍本书装饰奢华,保存完好,是欧洲中世纪书籍艺术的代表;亚洲艺术部分则以中国唐宋佛像、元青花瓷和伊斯兰金属器见长,体现跨文明的艺术交流。整体而言,这座博物馆以小而精、跨文明的高品质收藏闻名,是深入了解世界艺术史不可错过的宝库。</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已成为享誉国际的文化机构,是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呈现公元前三千年至二十世纪初艺术史的博物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入口中央与主廊雕塑(Grand Hall Central Axis)。进入大门后,主廊中央陈列两尊白色大理石雕像, 19 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雕刻作品,题材包括:古希腊罗马人物(如女神维纳斯、英雄赫拉克勒斯);寓言人物与神话场景,造型优雅,衣褶和身体刻画细腻;雕像多放置在圆形或方形底座上,形成参观动线的视觉中心。</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层入口大厅(Main Entrance Hall)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典雅庄重,这个空间原本是亨利·沃尔特斯私人收藏馆的接待区,如今成为参观路线的起点。进门后,你会看到一个高挑、光线柔和的 长廊式大厅(Grand Hall),沿廊陈列着多尊 19 世纪欧洲雕塑和古典风格的艺术品,形成一种介于私人宅邸与博物馆之间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博物馆共有 4 层建筑空间,其中有约7个主要展馆。展览布局从古代文明、亚洲艺术,到中世纪、文艺复兴与珍本手稿,形成一条跨越数千年的艺术时间轴,非常适合系统地浏览世界艺术史。藏品超过 36,000 件,涵盖从古埃及、希腊、罗马文物.到欧洲大师画作(如米勒、莫奈、马奈),亚洲艺术、武器盔甲、装饰艺术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入口廊厅的雕塑以 19 世纪欧洲新古典主义与古罗马题材 为主,突出收藏家的审美品味与当时艺术潮流。其布局与欧洲宫殿、私人陈列室相似,强调对称、庄重与艺术的“迎宾”作用。这些雕塑虽不是全馆最贵重的藏品,却是最能代表博物馆历史与性格的开篇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一层共有 三个主要常设展厅和 一个入口雕塑廊(Sculpture Court)。从入口进入,首先看到的是高挑明亮的雕塑廊,陈列着欧洲古典与近代雕塑。随后展线依次通向三个主题展厅:古代世界展厅(Ancient World Gallery)、亚洲艺术展厅(Arts of Asia Gallery)、以及伊斯兰艺术展厅(Arts of the Islamic World Gallery)。这些展厅的内容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与罗马文明,一直延伸到中国、日本、印度及伊斯兰地区的艺术品,构成一条跨越时空与文明的参观主线,展示了人类艺术在不同文化中的连续与交融。</p> <p class="ql-block">  一,古代文明展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span>埃及门(Egyptian-style doorway)进入。</p><p class="ql-block"> 这个展区依时间与文化区域大致分布为三个区域: 1.古埃及(Ancient Egypt);2.古希腊与伊特鲁里亚(Greece & Etruria); 3.古罗马(Ancient Rome)。</p> <p class="ql-block">  入口“埃及门”不仅是装饰,其实是一个 真正的古埃及门框(拖勒密时代/Ptolemaic period),由博物馆收藏后嵌入墙体,起到展区的象征性“入口”作用,非常有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中央是一座《坐在椅子上的女人奈赫》,古埃及及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50~1200) 石灰岩雕塑。</p> <p class="ql-block">  奈赫出身贵族,是埃及高等阶层的家庭女主人,同时也是哈托尔女神祭拜仪式的神庙歌手(chantress)。古埃及的"chantress" 意为吟诵女祭司、仪式歌女或神庙歌女,指的是一种在古埃及宗教仪式中担任神圣音乐表演的女性神职人员。</p><p class="ql-block"> 女祭司通常侍奉特定的神祇,最常见的是哈托尔女神(Hathor),哈托尔是集音乐、舞蹈、爱与喜悦之一身的女神。在阿蒙神和穆特女神等神庙中也经常会看到她的形象。奈赫左手持的是叉铃,在祭祀活动诵经或演唱中使用的一种古埃及乐器。这尊塑像是在埃及北部一个叫 Saqqara 的小村庄考古时发现的,1924年,亨利•沃特斯购得该塑像,根据该购入时的注脚说明,当时应该还有一尊相同的石雕,但目前下落不明,有可能仍在埃及。</p> <p class="ql-block"> 诸神携礼 (花岗闪长岩)</p><p class="ql-block"> 埃及(萨曼努德),第三王朝,国王内克塔内布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360-343年。这幅浮雕曾装饰于一座神庙内墙的下半部分,描绘了诸神端着供奉托盘,托盘上托着刻有国王内克塔内布二世名字的漩涡装饰,以及液体和火祭。诸神带着他们所代表的诺姆(或地区)的农业财富,列队游行。象形文字赞美了国王和战神奥努里斯-舒。与外墙的凹陷浮雕不同,内墙采用凸起浮雕装饰。(亨利·沃尔特斯于1909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  普萨美提克二世国王的狮身人面像</p><p class="ql-block"> 埃及(卢克索),晚期,公元前595-589年,为普萨美提克二世重新铭刻。狮身人面像作为神庙守护神像。狮身人面像融合了卧狮的强健身躯和皇家人头,是古埃及神圣王权理念的有力象征。虽然如今已无头,但这尊狮身人面像仍保留着部分条纹头巾,这种头巾只有埃及君主才会佩戴,象征着带头的眼镜蛇,这是皇家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狮身人面像最初是为另一位国王雕刻的,其最初的铭文后来被普萨美提克二世国王的铭文所取代。杂砂岩 ,由亨利·沃尔特斯于1909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  荷鲁斯隼像(Falcon Representing Horus)埃及,晚期王朝(约公元前664–332年)花岗岩。 这尊雄伟的隼形雕像代表着古埃及的天空与权之神——荷鲁斯(Horus)。荷鲁斯常以隼的形象出现,被视为法老的保护者与神圣权力的象征。雕像立于矩形基座上,形态庄严挺拔,胸部隆起、双眼锐利,传达出神灵的威严与守护之力。此类雕像通常被安置在神庙或陵墓入口处,用以守护神圣空间,驱逐邪恶。它们在古埃及宗教与王权仪式中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带铭文的众神游行的一部分,埃及(可能来自盖贝莱因,第一中间期晚期,统一前,约公元前2040年)。这幅残片曾是描绘众神游行场景的一部分,描绘了豺头神韦普瓦韦特和地神盖布手持权杖和安卡(生命符)。每位神祇都以其身影旁的象形文字为识别,并均佩戴长假发、宽领和褶裥短裙(shendyit)。人物四肢圆润,肌肉发达,大眼睛的线条勾勒出耳朵的轮廓,眉毛几乎平坦,这些都是统一前风格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这些保存完好的彩绘浮雕原本描绘的是一场神祇队列献祭的场面。诸神为了奥西里斯(Osiris)神的祭典,以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的名义献上贡品。产地:埃及 阿拜多斯(Abydos),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一世时期,约公元前1290–1279年(约公元前13世纪)。</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面部遵循拉美西斯二世的肖像风格,椭圆形的眼睛代表着埃及的42个名字或地区。他们曾经装饰着下方略微凹陷的眼睑、小嘴和突出的喙状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披着兽皮的祭司,埃及,晚期,第二十六王朝,阿普里斯统治时期,公元前580-570年。这尊雕像描绘的是一位身披豹皮或猎豹皮斗篷的祭司。这种服饰通常与执行寺庙仪式的高级祭司有关。花岗闪长岩, 亨利·沃尔特斯于1925年购得</p><p class="ql-block"> 另一边是手持叉腕的女祭司壁画,埃及(代尔麦地那),新王国时期,第十九至二十王朝,约公元前1290-1070年。这幅出自墓室墙壁的残画中,女子戴着一顶长长的浓密假发,假发由一条带花的头带固定,顶部放着一个药膏锥(一种涂抹在假发上的芳香物质,融化后会散发出芬芳的香气)。头饰前部饰有一朵莲花。她手持一种名为叉铃的拨浪鼓,女性常在寺庙仪式中演奏。残存的铭文表明她可能曾执掌过神明阿蒙的神杖。泥砖上绘有石膏,亨利·沃尔特斯于1909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  塔韦雷特:埃及,晚期-托勒密时期,第二十六王朝 - 托勒密时期,公元前664-30年)。古埃及人相信女神塔韦雷特(Taweret),其名字意为“伟大的神”,为怀孕和分娩的妇女提供保护。她的形象是一头河马,腹部隆起,乳房下垂,四肢像狮子,背部和尾巴像鳄鱼。塔韦雷特是一位仁慈的神祇,常被刻在护身符上。为了强调她作为保护者的职能,她双手各持一个象形文字“sa”(保护),她肩膀上的饰带是后来添加的。尽管对她的崇拜日益重要,但她却没有自己的神庙。(红色花岗岩)</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展厅以“梅里”女祭司木乃伊为核心,呈现了一场生动而完整的古埃及墓葬文化场景。走过象征性的埃及石门,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完好的木乃伊与彩绘棺板,色彩鲜艳的神祇图像与象形文字诉说着三千年前的信仰与仪式。展柜中陈列着精致的随葬小雕像、护身符与金饰,展示当时人们对来世的重视与灵魂保护的信念。墙面的图文与扫描影像更进一步揭示了木乃伊制作的工艺与宗教意义,使这个展厅不仅是一处文物陈列空间,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尼罗河文明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沃尔特斯夫妇与马里兰大学医学院诊断放射学系合作,开始解开这具木乃伊的谜团。棺材和木乃伊的棺材都无法确定死者的年龄、性别或姓名。研究人员对木乃伊进行了CT扫描,并与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牙科学院以及国家牙科博物馆的专家讨论了扫描结果。结果显示,这具木乃伊为一名女性,去世时约60岁——在当时(公元前9-8世纪)已属高龄。她身高145.7厘米(4英尺9.75英寸),即使以古埃及的标准来看也相当矮小。她的遗体基本完好,但患有骨关节炎、老年性体弱,以及至少16处牙脓肿。她很可能死于脓肿引起的败血症。由于她的名字已失传,项目组给她取名为“梅里”(Mery),在当时的埃及语中意为“挚爱者”。</p> <p class="ql-block">  木乃伊前面的珠网裹尸布,用于包裹木乃伊,从肩膀到脚踝,从第二十五王朝一直流行到罗马时期(约公元前712-30年)。护身符通常被嵌入裹尸布中,例如一只带翅膀的圣甲虫和荷鲁斯的四个儿子。许多用亚麻布条包裹木乃伊的陪葬护身符,例如《亡灵书》。 护身符是可以合并在木乃伊, 这些护身符已被刺穿边缘周围的小孔圣甲虫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恢复神代表。</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条项链由16个模具制作的彩陶护身符组成。它们被重新串起来,以接近法尤姆一具木乃伊身上发现的护身符项链的顺序。这串项链上有8根杰德柱(象征奥西里斯)、托特、4个荷鲁斯雕像、一卷莎草权杖(象征复活的纸莎草权杖)、奈芙蒂斯和克努等,</p> <p class="ql-block">  绘有丧葬场景的木乃伊棺(埃及,第三中间期,齐斯特王朝,公元前1070-945年)</p><p class="ql-block"> 这块面板来自一套人形棺材,通常用于齐斯特王朝统治底比斯的阿蒙祭司。这些木制棺材通常由两个嵌套的带盖棺材和一块雕刻成死者形象的木乃伊板组成,木乃伊板直接放在木乃伊上方(如右侧棺材盒所示)。这块面板取自内胆右侧的外部。在齐斯特王朝时期,棺材的内外都装饰有护身符、简短的文字以及覆盖棺材表面每一寸的小型彩色场景。棺材的主人(面板上没有名字)在一幅绘画场景中被描绘成一位女性。到了齐斯特王朝,装饰华丽的教堂和陵墓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墓葬被安葬在没有标记的岩石墓室中,可能是为了震慑盗墓者。曾经出现在墓室墙壁上的宗教场景,如今被绘制在棺材和莎草纸上。</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描绘了奥西里斯和太阳神拉的神话元素。奥西里斯和太阳神拉神话的结合意义重大,因为这两套信仰都与复活和重生有关,并被认为有助于死者在冥界之旅中受益。</p> <p class="ql-block">  棺材盒套装,埃及(代尔巴哈里),第三中间期,齐斯特王朝,大祭司统治时期,约公元前1045-969年。这套棺材属于一位名叫内西特-伊塞特的上层中产阶级女性。她被埋葬在一个墓穴中,墓穴中还包含另外八套完整的棺材,内含阿蒙大祭司家族成员以及底比斯其他贵族的木乃伊。</p><p class="ql-block"> 棺材盒通常由五部分组成:外盒及盖子、内盒及盖子,以及放置在木乃伊上方的木乃伊板。这套棺材盒没有外盖。这套棺材盒的预期主人是一位名叫安克-埃斯-穆特的女性,她是一位阿蒙神的吟游诗人(歌手),其名字刻在外盒上。然而,棺材中的木乃伊被包裹在一块写有内西特-伊塞特名字的床单中。齐斯特王朝时期,盗墓活动猖獗。嵌套棺材组充当了替代墓穴的角色。原本覆盖墓壁的陪葬画被转移到棺材上。每个棺材组中都包含多幅画作,旨在确保一旦棺材组遭到破坏,死者的名字至少能保留在一幅画作上。</p><p class="ql-block"> 外棺内部(最左侧)描绘了哈索尔,她头戴头饰,表明了她作为“西方女神”的角色,守护着墓地(西方被认为是死者的领地)。上方飞翔着一只守护神人头的巴鸟(象征灵魂)。内棺盖上描绘了死者身着木乃伊服装,双手立体雕刻。</p><p class="ql-block"> 内棺内部再次描绘了西方女神,上方有一只巴鸟。内侧则绘有守护神祇,包括身着人形的蛇和豺。在木乃伊板(最右侧)上,死者身着木乃伊式服装,领口硕大的花形衣领延伸至腰部。立体手掌的指尖经过刻意切割,未超出板边。该装置的其他装饰则巧妙地融合了宗教和丧葬图案,融合了冥界之神奥西里斯和太阳神拉的神话。</p><p class="ql-block"> (彩绘木,清漆。借自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951 年)</p> <p class="ql-block">  下面橱窗右下角,<span style="font-size:18px;">亚麻布包裹的猫木乃伊,</span>埃及,晚期或托勒密时期,公元前712-30年。这具猫木乃伊被精心包裹在亚麻布条中。木乃伊的X光片显示其颈部完好无损,前腿紧贴身体,后腿蜷缩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这个展柜中,上面是一块夫妻浮雕,埃及,菲拉特中期,第七至第五王朝,公元前2200-2000年。雕塑家门图-乌瑟和他的右侧象形文字是妻子赫普坐在面前,请求生者诵读一张堆满各种供品的桌子。供品文字要求人们献上家禽和原木,包括一块牛臀肉、一千块面包和一串葡萄。头像旁边的铭文门图-乌瑟。男人的红色肤色和女人的黄色肤色可以识别他们。请注意,女祭司面朝同一方向是为了区分性别。与人物一样。两根柱子雄王(Hung When)制作</p><p class="ql-block"> 中间是带盖盒埃及,中王国时期,拉特王朝,约公元前1900-1750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容器,呈微型神龛或神龛状的石棺,是为一位重要官员——财务主管兼管家内特里西(Neterisy)和他的妻子努布-埃姆-塞西(Nub-em-seshy)制作的。由于盖子上刻有祭祀文字,而内特里西(Neter-isy)被称为“正义者”,意为已故(在盒子的右侧),因此这个容器很可能是这对夫妇墓葬中的随葬品。(公元995年。</p><p class="ql-block"> 雕像,埃及(艾斯尤特),中王国时期,第二王朝,约公元前1991-1900年。墓葬有时包含不止</p><p class="ql-block">死者的内脏,也许还有一尊雕像代表墓主。神灵也被认为雕像通常刻有东西南北方向,以及墓主的姓名和头衔,它们雕像可能被放置作为丧葬仪式的焦点。墓葬按照这些方向,这些例子属于一个男人,不同的面部名为伊特夫-伊布,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些雕像代表墓主,同时也由不止一个墓主制作。带有提及佩努斯瓦德荷鲁斯之子…</p> <p class="ql-block">  埃及木乃伊与陪葬品(约公元前300年)
是此馆内最受欢迎的古代展品之一,配合完整的葬礼艺术品,展现古埃及对“来世”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佩戴皇家头饰的女王,埃及,晚期,哥特王朝,约公元前380-343年, <span style="font-size:18px;">杂砂岩。</span></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曾是一座雕像的一部分,描绘的是一位端坐的女王,头戴秃鹫头饰,这种头饰与女王以及伊西斯和哈索尔等女神的头饰息息相关。哥特王朝时期,中王国时期的纹饰复兴,例如大卷发假发和大耳朵。晚期细节包括丰满的面容、淡淡的微笑以及修长的眼眉线条。</p><p class="ql-block"> 国王,埃及,中王国时期,第十二王朝,约公元前1850年;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250年。这尊半身肖像最初为中王国时期的一位统治者雕刻,后为新王国时期的一位君主重新雕刻,其风格既延续又有所变化。十二王朝晚期和十九王朝中期国王的形象刻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十二王朝的法老希望展现一种饱经风霜、饱经风霜的表情,这通过厚重的眼睑、皱纹和紧闭的嘴唇传达出来。然而,十九王朝的法老则希望他们的雕像展现青春、活力和自信。为了将中王国时期的皇家形象转化为新王国时期的皇家形象,雕塑家们重新雕刻了雕像的面部。雕像的眼睛、鼻子和额头都留下了重新雕琢的痕迹,以消除岁月的痕迹;嘴角则被深深地打孔,使脸颊显得更圆润,嘴唇也更接近十九王朝皇家雕塑中典型的微笑。片麻岩 。</p><p class="ql-block"> 古埃及展品包括:木乃伊、石棺、人像雕刻.墓葬用品、护身符、书写板等。陈列风格比较传统,但藏品质量很高(部分来自埃及发掘)。</p> <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苏美尔人、美索不达米亚与古希腊像三颗相互呼应的星。约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的南方建立了最早的城市国家,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修筑金字形神塔,用泥土与信仰奠定了人类社会的雏形。此后,美索不达米亚成为文明的摇篮,巴比伦与亚述相继崛起,法典、天文与数学在这里萌芽,城市与王权的观念由此传播。到了地中海的彼岸,古希腊人继承了东方文明的遗产,又以理性与思辨之光照亮了西方世界,他们在帕特农的石柱下思索人性,在哲学与民主的辩论中奠定了后世文化的根基。从苏美尔的神塔到希腊的神庙,人类的信仰、智慧与创造在时光中一脉相承,延伸出文明的最初形态与思想的永恒火种。</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文明中,印章(seal)是一种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器物。它最早出现在苏美尔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后来在埃及、波斯、印度乃至希腊世界都延续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两河流域,印章多为圆筒形印章(cylinder seal),由石料雕刻,上面刻有神话场景、动物或文字。使用时,将圆筒在湿泥上滚动,便能留下连续的图像,用于封口、签署契约或证明物主身份。每一枚印章都是个人的标志,就像今日的签名或身份印鉴。印章的图案常表现人与神的关系——神祇赐福、国王受命、祭祀或狩猎场面——既是艺术作品,也是一种社会象征。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制度传播到古埃及的圣甲虫印、波斯的宝石印、以及希腊罗马的宝石戒面(intaglio)。因此,一枚小小的印章,不只是实用的封泥工具,更是古代人身份、信仰与权力的象征,它把人类最早的文字、艺术与制度凝缩在掌心大小的石面上,成为文明起源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带翼天才浮雕(APKALLU)新亚述(伊拉克),亚述纳西尔拔二世统治时期,公元前883-859年。</p><p class="ql-block"> 这位拥有强大翅膀的男子是一位阿帕卡鲁(apkallu,意为仁慈的精灵或天才)。他的雕像被安放在尼姆鲁德(古伊拉克卡尔胡)新亚述国王亚述纳西尔拔二世西北宫殿接待厅的门口。这位阿帕卡鲁使用一个松果形状的物体,为所有进入大厅的人施放净化和保护的魔法。他头戴神祇般的角冠,身着与同时代廷臣相似的优雅珠宝和流苏斗篷。</p><p class="ql-block"> 浮雕的细节最初被绘制得色彩鲜艳,在石膏石上显得格外耀眼,石膏石刚切割时呈灰色。浮雕上的楔形文字铭文被称为亚述纳西尔拔标准铭文。</p><p class="ql-block"> 这段铭文在整个宫殿中重复出现数百次。它称亚述纳西拔为“宇宙之王”,并列举了他众多的军事胜利。在铭文的结尾,亚述纳西拔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将卡尔胡古城复兴为宫殿,以及他如何用昂贵的木材、石材和金属制品装饰宫殿内部,营造出“华丽的风格”。带有油漆痕迹的石膏雪花石膏,亨利·沃尔特斯于1923年购得。</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浮雕原始面貌的复原。曾经覆盖在浮雕上的油漆颗粒残留在这幅浮雕和其他浮雕上,成为色彩复原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苏塞勒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span>罗马(法国维埃纳),公元一至二世纪。苏塞勒斯是一位与冥界相关的高卢重要神祇,其特征包括身着狮皮外衣、手中的木槌(现已缺失)以及一个被称为“奥拉”(olla)的小罐。这尊小雕像是已知最早、最精美的苏塞勒斯雕像。令人联想起古典希腊风格,其形象与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颇为相似。在他身后,如同崇拜的象征,一根巨大的木槌周围环绕着五根较小的木槌。这尊小雕像出土于法国一座罗马住宅的神龛(lararium)。</p> <p class="ql-block">  身着托加袍的天才<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镶嵌银),</span>罗马,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公元一世纪。这尊小雕像象征着一位重要官员的天才或精神。在这一时期,这类神祇在家庭崇拜中受到尊崇。雕像身着一件拉起的托加袍,遮盖头部,如同祭司参加宗教祭祀时所穿的一样。外衣边缘的条纹(曾镶嵌)和鞋子的类型表明,此人属于元老院成员。其面部特征与尼禄皇帝(公元54-68年在位)的肖像相似。眼部残留着银镶嵌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罗马拉拉里神龛(Lararium)中的小雕像(青铜),罗马(博斯科雷阿莱),公元一世纪,拉拉里神龛,又称家庭神龛,是罗马家庭宗教生活的显著特征。它呈壁龛或小型神庙的形式,供奉着守护房屋的神像。家长(一家之主)每天都会到神龛供奉祭品,并在重要场合进行更为隆重的祭祀。</p><p class="ql-block"> 这七尊小雕像是在庞贝附近一座罗马别墅遗址博斯科雷阿莱的一座讲台上发现的,它们很可能是家庭神龛的一部分。家长的守护神站在青铜神像前(从左到右):伊西斯-福尔图娜(一大一小)、赫利俄斯、坐姿朱庇特、站姿朱庇特和墨丘利。这家人一定特别将他们的幸福和好运归功于这些神灵。亨利·沃尔特斯于 1906 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  赫拉克勒斯,罗马(凯撒利亚或卡帕多西亚),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青铜镀金,由亨利·沃特斯收藏。</p><p class="ql-block"> 赫拉克勒斯,这两尊大型雕像,一尊为青铜,一尊为大理石,均复制了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原作。体态魁伟的赫拉克勒斯(希腊人称之为赫拉克勒斯)裹着狮皮,这是他完成第一项伟业——猎杀尼米亚雄狮时获得的。</p><p class="ql-block"> 赫拉克勒斯,罗马,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大理石,由亨利·沃尔特斯收藏。</p> <p class="ql-block">  厄洛斯,罗马(西顿?),约公元20-60年</p><p class="ql-block">人物胖乎乎的、孩子般的身躯以及头发的排列方式表明,其主人公是一位没有翅膀的厄洛斯(爱神)。其姿势表明,他最初骑着一头俯冲的海豚,这是公元1世纪人们喜爱的题材。此物可能是灯饰或桌子的装饰品。青铜,镀银,售价4724美元,由亨利·沃尔特斯购得</p><p class="ql-block"> 年轻萨提尔头像,罗马(米兰?),公元1世纪后期。萨提尔额头长着两只小角,耳朵像山羊一样尖,蓬乱的短发上戴着花环。这尊头像曾是更大作品的一部分,或许是赫尔墨斯雕像(一种安装在方柱上的半身像)。萨提尔的雕像和赫尔墨斯像常被用作罗马别墅花园的装饰品。其眼睛和嘴唇最初是镶嵌的。青铜,亨利·韦特斯购于1929年</p><p class="ql-block"> 赫尔玛佛洛狄忒,罗马,公元1世纪。赫尔玛佛洛狄忒是一位半男半女的神祇,是信使之神赫尔墨斯和爱神阿佛洛狄忒所生。作为希腊化和罗马艺术家最喜爱的题材,他被描绘成拥有乳房、男性生殖器和丰满身材的形象。赫尔玛佛洛狄忒的雕像被放置在体育馆、浴室、剧院和家中。此件雕像尺寸较小,表明它最初是作为装饰品或家庭神龛而制作的。大理石,2容器中带有红色痕迹,亨利·沃尔特斯购于1928年。</p> <p class="ql-block">  古代伊朗,自史前时期起,伊朗西部各民族就与美索不达米亚谷地的各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与高地和山区部落保持着联系。古伊朗人的陶瓷和金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展现了他们游牧和畜牧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古文明展厅有不少古希腊与伊特鲁里亚(Greece & Etruria)的展品:精美的陶罐、黑绘/红绘花瓶i青铜与大理石雕像,许多展品说明了神话与日常生活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还有古罗马(Ancient Rome)雕像与浮雕、马赛克、玻璃器皿、珠宝饰品等,展示罗马帝国时期艺术与工艺的精湛水平。</p> <p class="ql-block">  亚洲与伊斯兰艺术展厅一伊斯兰世界、波斯、中东地区的艺术遗产:装饰性金属器、书法、纺织、陶瓷、建筑残片等,它位于古代展厅之后,形成连续参观路线。展厅展出了超过600件跨越5000年历史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亚洲大陆多元的文化、宗教和身份认同。其中大部分来自沃尔特斯收藏的东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伊斯兰世界的杰出藏品。这三个区域构成了展览的不同部分。这些藏品的主题既具有特定的文化特征,又常常关注人类普遍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沃尔特斯收藏中兼具宗教和世俗艺术的代表性作品——在亚洲一些最著名的窑炉中烧制的陶瓷、色彩缤纷的珐琅和纺织品、镀金漆器、镶嵌和镶嵌宝石的金属制品、精湛的宗教雕塑和建筑,以及精美的插图和手抄本。</p><p class="ql-block"> 无论您是从东亚还是伊斯兰世界进入展厅,您都会看到亚洲艺术和文化长期以来交织在一起。主题和展品将展现亚洲大陆乃至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地不同文化之间思想、主题和艺术传统的关键联系。</p> <p class="ql-block"> 泰勒哈拉夫浮雕</p><p class="ql-block"> 这四件浮雕是在叙利亚北部泰勒哈拉夫遗址出土的。泰勒哈拉夫曾是亚述人称为古扎纳的独立小城邦的首都,亚述人在公元前五世纪末征服了该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五世纪,一位名叫卡帕拉的当地统治者建造了一座寺庙宫殿,其正面装饰着两百多件类似的石雕。他重新利用了一座或多座现有建筑的石块,并在每块石块上刻上楔形文字,铭文为“哈迪亚努之子卡帕拉宫殿”。</p><p class="ql-block"> 石块的摆放方式是,红色的石灰岩石块与黑色玄武岩石块交替排列。虽然人物形象的刻画风格较为平淡,体现了当地特色,但许多动物浮雕,例如山羊,可能以遗址中发现的从叙利亚北部和腓尼基进口的精雕细刻的象牙为原型。</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00年以后的埃及艺术</p><p class="ql-block">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069-公元前747年)和晚期(公元前747-公元前332年)的埃及艺术重申了埃及的艺术传统。雕塑家们以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的人物形象为原型,尤其借鉴了中王国时期“老一辈统治者”的面孔和新王国时期的发型。</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000年以后,埃及先后被非埃及人统治,首先是定居在埃及北部的利比亚家族,随后是来自苏丹的库施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尽管受到外来统治,埃及文化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库施人、波斯人、托勒密王朝和罗马统治者都出资建造了供奉埃及诸神的神庙,并将自己描绘成崇拜法老的形象。埃及祭司建造了这些神庙,并维护了古老的宗教。这种合作使得这种文化得以延续,直到基督教将其终结。</p> <p class="ql-block">  母牛哺乳小牛,叙利亚-巴勒斯坦(尼姆鲁德,萨尔玛那塞尔堡),公元前8世纪。这幅广为流传的雕像的象征意义可能与埃及女神哈索尔有关,她经常化身为母牛,哺育皇室婴儿。其比例和紧凑的构图是叙利亚北部象牙雕刻流派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尼姆鲁德象牙饰。圣经中对所罗门王象牙宝座的记载,展现了古代象牙雕刻工匠的高超技艺。黎凡特被征服城市的居民将象牙镶嵌的家具作为战利品或贡品献给亚述人。这两块家具饰板是从亚述首都的大型仓库中出土的。</p><p class="ql-block"> 圣树旁的狮鹫,叙利亚-巴勒斯坦(尼姆鲁德城萨尔玛那塞尔要塞),公元前8世纪,这块腓尼基风格的匾额描绘了一只狮鹫正在啃食圣树的场景。狮鹫一只前爪搭在一朵纸莎草花上,另一只前爪搭在树枝上。圣树可能与农业丰饶和营养有关。象牙,1983年从伊拉克英国考古学院以交换方式购得。</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列王纪》,作者:菲尔多西(波斯人,卒于1025年)阿富汗(赫拉特),1618/19年纸本水墨、颜料和金箔。《列王纪》是中世纪波斯文学中最重要且经久不衰的代表作之一,由菲尔多西创作于约977年至1010年间。它至今仍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史诗之一。书中英勇的战士、命运多舛的恋人以及神话中的野兽的故事,通过押韵的对句巧妙地排列成四栏,为奇幻的叙事插图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此副本包含83幅色彩鲜艳的金箔画,描绘了各种场景,从婚礼、屠龙到登基统治的国王。</p><p class="ql-block"> 此藏品于1931年之前由亨利·沃尔特斯购得。</p> <p class="ql-block">  在奥斯曼帝国皇室的收藏兴趣中,中国制造的青花瓷因其优良的品质和精湛的工艺,以及作为从遥远的中国进口的珍品而备受推崇。这件瓷壶(水罐)制作于中国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很可能产自景德镇。景德镇以其瓷窑而闻名,其产品在东亚艺术展厅中展出。出口到波斯或奥斯曼市场的瓷器被运往亚洲各地,而这件瓷器最终被收藏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手中,皇家工匠在那里为其镶嵌了宝石。</p> <p class="ql-block">  壶,16世纪中国瓷器,17世纪奥斯曼装饰。蓝色釉下彩瓷器,镀金,镀银,树脂,绿松石,红宝石(或尖晶石),石榴石,祖母绿(或绿柱石)。</p> <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的陶瓷制作</p><p class="ql-block"> 在奥斯曼帝国,有两个城镇以盛产陶瓷而闻名。地图上显示的是茨尼克和库塔比亚。奥斯曼帝国的陶瓷受到中国青花瓷的东方启发,因其坚硬洁白的釉面以及精致的底纹装饰(通常是花卉或书法图案)而备受推崇。在库塔希亚城下,亚美尼亚基督教社区不仅生产精美多彩的陶瓷,而且也是重要的贸易参与者,并通过强大的网络将奥斯曼帝国的各个地区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饮食,这里展示的各种餐具和饮具不仅反映了陶瓷艺术,也反映了奥斯曼宫廷丰富的烹饪文化。伊斯坦布尔托皮亚皮宫(奥斯曼帝国苏丹数百年来的行宫)的厨房不仅供应日常餐食,还在特殊场合准备丰盛的宴席,例如接待外国大使以及与王子割礼相关的成年礼。然而,苏丹本人却只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精美瓷器。除了宫殿之外,统治者吉尔还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公共厨房,作为慈善事业。餐桌底座为有需要的人提供餐食,尽管那里使用的餐具可能未经装饰。</p> <p class="ql-block">  酒杯,土耳其(伊兹尼克),16世纪晚期,透明釉下彩绘熔块陶器,</p><p class="ql-block"> 水壶,托尔基夫(伊兹尼克),16世纪中期透明釉下彩绘熔块陶器。</p><p class="ql-block"> 带盖碗,土耳其(屈塔希亚),18世纪下半叶透明釉下彩绘熔块陶器,在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上,花卉因其自然之美和感官体验而备受推崇。郁金香是奥斯曼帝国统治地区特有的花卉之一,在奥斯曼艺术的各种媒介中都有出现。这件盘子上绘有花瓣细长的深色郁金香。塔楼的香气与其视觉之美一样令人崇敬,更甚者。</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玫瑰水烧瓶,</span>玫瑰水是一种由玫瑰生物制成的浓缩液体,用途广泛,通常盛放在烧瓶中,例如这只在库塔尼亚(Kutahya)制作的小烧瓶,用来盛放玫瑰,象征着好客。土耳其(库塔希亚),18世纪初。</p><p class="ql-block"> 透明釉彩瓷器,“金角”图案盘,土耳其,1520-1535,这件作品为透明釉彩瓷器,蓝底红釉。</p><p class="ql-block"> 郁金香图案盘,土耳其(Znik),18世纪中叶</p><p class="ql-block">火炬陶瓷,透明釉彩瓷器。</p> <p class="ql-block">  光与照明,悬挂着的灯和陶瓷灯罩(16世纪晚期),最初悬挂在清真寺或其他建筑的天花板上这些灯罩下方有一个陶瓷灯罩,可以供下方行走的人参观。上面有装饰着真主、穆罕默德…四位领袖的名字,通常被称为Nod oas。这些灯象征着神圣……矿石装饰,土耳其(ani),16世纪初透明釉下带毛坯的Fitesse……</p><p class="ql-block"> 用玻璃、珐琅、镀金、铜制成的带有宗教内部景观的盘子和一个烛台…</p> <p class="ql-block"> 马哈茂德一世珠宝枪组</p><p class="ql-block"> 马哈茂德一世(1730-1754年在位)是一位身有残疾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拥有国家最高权力),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赞助人。他委托制作了这把珠宝枪,作为皇室权杖中一件令人瞩目的珍宝。精美的装饰和数量惊人的宝石(仅枪上就镶嵌了1317颗钻石、1112颗祖母绿和1036颗红宝石)隐藏着秘密隔间,用于存放一把装饰华丽的匕首、一套书写工具(左下)以及使用枪支所需的工具(右下),要取出这些物品,需要打开带有马哈茂德一世钻石镶嵌徽章(图格拉)和日期(公元1732/33年)的铰链门……</p> <p class="ql-block">  马哈茂德这套枪组的设计、制造和装饰过程中,许多工匠都参与其中。枪匠伊斯玛仪(Isma'il)在枪管上刻下了自己的印记。枪管顶部还刻有日期和阿拉伯语“ma sha'a Allah”(真主的旨意)。这些珠宝可追溯至亚美尼亚基督徒霍夫汉内斯·阿迦·杜齐安(Hovhannes Agha Duzian,卒于1744年)的作品。他曾是马哈茂德前任艾哈迈德三世(Ahmed III,1703-1730年在位)的首席金匠,并继续在马哈茂德一世的领导下担任这一重要职位。</p> <p class="ql-block">  织物艺术,纺织品和地毯约占沃尔特斯博物馆所有伊斯兰艺术藏品的25%。鉴于织物艺术在伊斯兰世界的文化重要性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这一比例不难理解。纺织品是许多穆斯林占多数的文化中的主要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全球乃至整个时代人类体验的一部分。我们每天都与纺织品打交道,但在婚礼和葬礼等特殊场合,它们也承载着深刻而个人的意义。织物艺术涵盖了丰富的材质、技艺、形式和功能,能够美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  象头神,印度(比哈尔邦),11世纪上半叶石料(白云母黑云母片岩)。象头神象头神最为人熟知的是他掌管新的开始和消除障碍的神祇。他的雕像常出现在印度教寺庙的入口处。这尊雕像被安放在砖砌寺庙的壁龛中。信徒们在活动开始时都会向象头神致敬,吟诵赞词,并供奉鲜花、钱币或他最爱的甜点。这尊八臂象头神像正随着坐在他脚边的乐师的旋律翩翩起舞。</p> <p class="ql-block">  在四楼重新布局的亚洲和伊斯兰艺术常设展<span style="font-size:18px;">(Across Asia: The John and Berthe Ford Gallery),</span>展出约 500–550 件作品,其中涵盖大量中国艺术品,布局通过地缘文化逻辑呈现东西方互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出</span>南亚、东亚与喜马拉雅地区(印度、尼泊尔、西藏、中国等)的宗教与世俗艺术。展品包括:佛像、唐卡、雕刻、漆器、绘画等。</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中国艺术藏品覆盖近五千年,从晚新石器时代(如玉琮、玉璧)一路延伸至清朝末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丰富跨时代收藏,</span>藏品类型包括瓷器、青铜器、雕塑、书画、玉器和佛教造像。</p> <p class="ql-block">  菩萨立像,中国(山西),隋代(581-618)石英砂岩。彩绘痕迹,虽然识别符号已佚,但这尊菩萨很可能是观世音菩萨。菩萨是正在成佛之路上,但发誓要先解脱宇宙间一切众生的痛苦,然后才能证得自身证悟的佛法。观世音菩萨长期以来一直是亚洲人崇拜的焦点,她回应着身处险境的众生的呼唤。这尊菩萨的衣着和装饰与印度皇室相似,但其身躯呈直立的柱状,这在当时的中国人物画中很常见。这尊雕塑融合了多种艺术传统,象征着佛教长达数个世纪的传播历程:公元一世纪从印度传入,翻越喜马拉雅山,于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亨利·沃尔特斯于 1931 年之前购得。</p> <p class="ql-block">  盖碗,中国,19世纪,瓷器,釉上彩,镀金(lai nam thong),这件精美的瓷盖碗体现了中国与东南亚悠久的陶瓷贸易往来。它产于中国,供奉暹罗(今泰王国)。碗的装饰风格为“lai nam thong”,其显著特征是大量使用镀金。碗上饰有传统的暹罗风格图案,半身天神呈“敬神”姿态,两侧各有一只神话中的混合生物,上半身人形,下半身马形。</p><p class="ql-block"> 水烟袋,中国和土耳其,约1720年(器皿); 19世纪中期,镀金银、铜合金、釉下青花瓷、珐琅、红宝石(或尖晶石)、祖母绿(绿柱石)、珐琅、镀金。</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青花瓷在伊斯兰宫廷中尤为珍贵。这些物品不仅被穆斯林统治者收藏,还会被重新改装或改造以用于新的用途。下面这件水烟袋(nargile)包含一个18世纪的中国青花瓷器皿,后来在19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的艺术家为其添加了各种配件,包括镀金银、铜合金、红宝石和祖母绿。经过这种改装,这件中国陶瓷器皿可能是为了盛水以供吸烟,很可能忽略了它作为花瓶或类似物品的原始功能。亨利·沃尔特斯于1903年。</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几件珍品。龙,中国,4-5世纪(六朝)陶器,彩绘。这尊彩绘龙像很可能来自一座墓葬,表明龙在4世纪丧葬信仰中的重要性,即龙能够穿梭于不同世界,将灵魂送入辉煌的来世。龙还能进行多种形态的变形。用于纪念死亡的仪式和器具反映了中国在死亡、灵魂和来世之间不断变化的信仰。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墓葬的设计和陈设体现了人们对来世的信仰,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一种信仰认为死者的灵魂会升入天堂,而另一种则认为灵魂会留在坟墓中。第三种信仰认为,人有两个灵魂,死后会分开:一个前往天堂,另一个留在坟墓中。为了应对所有这些可能性,坟墓被装饰和布置成理想化的日常生活和奇幻天堂场景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四季花卉纹瓶,1736-约1760年(清朝 1644-1911))釉上彩瓷器,此为粉彩瓷器典范。铭文乾隆皇帝年款</p> <p class="ql-block">  吹笛图,任伯年(1840-1896),水墨设色纸本,裱于布面。一位孤独的男子坐在盘根错节的树根上吹笛。与第一印象相反,这并非一个不宜居的地方,而是一个隐居之所;画面右上方有一堵墙和一道高高的篱笆。男子身后,悬崖峭壁主要由纸张的白色勾勒出来。</p> <p class="ql-block"> 酒壶(清代,约1750-1800年)造型精美的瓷器,饰以优雅的镀金元素…</p> <p class="ql-block">  礼乐与和谐—音乐能带来社会和谐吗?中国的统治阶级相信这一点。玉磬和铜钟是中国宫廷乐器组合的一部分;它们在重要的国家仪式上演奏,例如皇帝登基、生日、婚礼和新年庆典。宫廷礼乐也与统治紧密相连。人们相信,演奏得当的宫廷音乐能够体现社会和谐。一套玉磬和铜钟,就像这里展出的一样,搭配在一起,就能在宫廷中奏出如此和谐的音乐。钟,中国,约1105年。</p> <p class="ql-block">  唐代陶瓷(618-907),唐朝时期的中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其特点是强盛的仁政、成功的外交关系、蓬勃发展的国际化风格,以及通过与亚洲大陆的贸易实现的经济扩张。唐代为中国精英阶层建造的陵墓,装饰着马和骆驼等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代表着日常生活,也反映了帝国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这些唐代(618-907)制作的彩色陶瓷器,表面覆盖着一种被称为“三彩”的釉料,这种釉料的特点是将蓝、绿、琥珀和黄四种鲜艳的色彩随意地涂抹在乳白色的底色上。三彩瓷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用于日常用品、外销器皿以及墓葬陈设,例如马和骆驼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烧瓶,亚洲与地中海地区的文化艺术交流已延续数千年。因此,一些器形——例如烧瓶,在地中海地区(尤其是埃及)已使用数千年——得以广泛传播,并在其原始功能过时后依然流行。烧瓶是一种圆形瓶,瓶壁略平,瓶颈较粗,最初用于盛水。 意大利金属烧瓶(左图)实用且用于盛水。然而,伊朗和中国的陶瓷烧瓶则与盛水功能相去甚远,其创作初衷是为了欣赏艺术品。左图,水瓶,意大利,公元前7世纪,铜合金,树脂,1902年,亨利·沃尔特斯收藏于马萨伦蒂收藏馆,</p><p class="ql-block"> 右下,扁壶,伊朗,17世纪陶器,透明釉下彩绘,银,软木,亨利·韦特斯于1931年之前购得,</p><p class="ql-block"> 右上,龙纹扁壶,中国(景德镇),乾隆年间(1736-1795)瓷器,釉下青花,釉下铁红</p><p class="ql-block">威廉·T·沃特斯或亨利·沃特斯于1899年之前购得。</p> <p class="ql-block">  明代陶瓷 (1368-1644),荷塘鲤鱼纹盖罐 (中国)嘉靖年间 (1522-1566)瓷器,釉下青花,釉上彩(五彩)。此盖罐以金鲤游于荷塘的图案为特色,显得格外生动。鱼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图案之一,因其寓意吉祥。“鱼”在汉语中与“丰饶”谐音。鲤鱼本身传统上象征着蜕变、超越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传说中,鲤鱼可以化龙为龙,象征着“跃鲤”。“跃鲤”图案成为文人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政治职位的隐喻——科举考试是明朝(1368-1644)各阶层受过教育的男性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这件用于盛放酒食的带盖罐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吉祥符号和寓意,很可能曾被放置在精英家庭的接见厅或书房中。这件杰作是全球博物馆藏品中仅有的九件此类罐之一,而在这少数几件中,这件罐是保存最为完好、绘工最为精美的藏品之一。</p><p class="ql-block">此藏品由亨利·韦特斯(1894-1508)</p> <p class="ql-block">  清代金工,朝代(1644-1911)。金工传统在清代依然盛行,此处展出的两种金工技艺包括景泰蓝和画珐琅。景泰蓝技艺是将珐琅(彩色玻璃浆)置于金属丝制成的容器中,并在容器上进行图案创作,金属丝已塑成所需的图案。画珐琅是一种将珐琅直接涂在铜表面上的技艺。画珐琅主要产于北京的宫廷作坊,外销器则产于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油壶配烛台和镊子剪,中国,雍正年间(1722-1735),铜,珐琅,镀金:由威廉·T·沃尔特斯或亨利·沃尔特斯于1931年之前购得。</p><p class="ql-block">右下角,欧洲人物纹杯碟,中国,乾隆年间(1736-1795)铜、珐琅、镀金:威廉·T·或亨利·沃尔特斯于1931年前购得。</p><p class="ql-block">右上角,八吉祥纹香炉,中国,18世纪 铜、珐琅、镀金。</p><p class="ql-block">佛教八吉祥(八吉祥)——法轮、海螺、胜利幢、宝伞、莲花、宝瓶、双鱼座和无尽结——被认为能带来平安与祝福。威廉·T·或亨利·沃尔特斯于1931年前购得。</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出东南亚艺术中的三宝,佛教徒将释迦牟尼佛、佛法(佛陀的教诲)和僧伽(僧尼组成的团体)称为三宝。本展厅展出了一座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一些传达其教诲的手抄本,以及一些与僧尼生活相关的物品。</p><p class="ql-block"> 在家佛教徒会以供养僧伽的方式供养僧伽,这些供养包括僧尼的食物和日常用品,以及供奉手抄本、佛像和寺庙的陈设。作为这些供养的回报,佛教徒会获得功德,希望这些功德能够改善他们或他们所爱之人的业力(来世的转世命运,由个人行为决定)。展出的作品体现了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泰国和缅甸佛教寺庙中的一些图像和其他物品,至今仍可在国内外的寺庙中看到。</p> <p class="ql-block">  坐佛,缅甸,18-19世纪,木雕、干漆、镀金、镜面玻璃,这尊释迦牟尼佛像的摆放位置,使其呈现出寺庙环境中的景象。器皿盛放着信徒供奉的食物和其他供品。</p> <p class="ql-block">  立佛,泰国,19世纪,铜合金,漆器,镀金,镜面玻璃。这尊佛像的多层宝冠、珠光宝气的服饰以及垂下的喇叭状饰带,令人联想到泰国皇室服饰。与平台上的大型坐佛​​一样,这尊立佛的宝冠可能暗示着傲慢的阎浮提国王的故事。然而,并非所有佩戴宝冠的佛像都与这一叙事直接相关;在某些情况下,身着皇家服饰的佛像是为了纪念已故的皇室成员。</p> <p class="ql-block">  佛像,中国,约590年/木、漆、彩绘。这尊佛像是现存已知最古老的大型漆木佛像。它描绘的可能是阿弥陀佛(“无量光佛”),他主宰着西方极乐世界,也被称为净土,许多佛教徒都渴望在此重生。佛像背面有一个镂空的凹槽,用于供奉纺织品、宝石或佛经等供品,作为开光仪式的一部分;这些供品现已遗失。亨利·沃尔特斯于1920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  佛像,中国,约590年,木、漆、彩绘。这尊佛像是现存已知最古老的大型漆木佛像。它描绘的可能是阿弥陀佛(“无量光佛”),他主宰着西方极乐世界,也被称为净土,许多佛教徒都渴望在此重生。</p><p class="ql-block"> 佛像背面有一个镂空的凹槽,用于供奉纺织品、宝石或佛经等供品,作为开光仪式的一部分;这些供品现已遗失。亨利·沃尔特斯于1920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  这五块石板上雕刻的场景,讲述了一个道教与佛教交织的故事:一位苦行僧进山独处冥想,他全神贯注地冥想,忽略了一只给他水果吃的猴子,并让一只麻雀在他头上筑巢最初,这些石板是一组更大的石板的一部分,用于装饰佛塔等佛教建筑。这些雕刻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还提供了佛教教义的视觉教诲,并在这件作品中颂扬了戒律和坚贞的美德。</p><p class="ql-block"> 天尊石板、<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奉猴子石板</span>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神像、</span>冥想男子像和树像,中国,11世纪,带颜料的赤陶。</p> <p class="ql-block">金刚乘(密宗)或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佛教于公元7世纪从印度和中国传入西藏。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金刚乘(密宗)传统成为西藏佛教的主导文化形式,对社会各方面,包括艺术,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金刚乘佛教强调通过身心修炼以及师徒传承的仪式来获得证悟。藏传佛教最终传入中国,元朝</p> <p class="ql-block">  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二楼汇集了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的名家油画,是整座博物馆最具艺术氛围的楼层。</p> <p class="ql-block">  二楼的参观路线通常从西翼(意大利厅)进入,向东依次经过荷兰/佛兰德斯厅 → 法国厅 → 西班牙厅 → 英国厅。</p> <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与教育环境的差异,对艺术品.尤其是西方油画,自身缺乏系统的鉴赏能力。面对那些名作,感到一种隔膜,明知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与情感,却难以用自己的经验去体会。但正是这种陌生,也更加意识到艺术交流的意义,它让人有机会跨越时间与文化,去理解另一种美的世界 ……</p> <p class="ql-block">  每个展厅之间通过走廊相连,油画陈列密集、照明柔和,非常适合慢慢欣赏 。</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宽阔的展厅里,满墙的世界名画让人几乎屏息。艺术并不只是被“懂得”,它更是一种震撼心灵的存在。尽管对油画的鉴赏力有限,但面对那些跨越几个世纪的光与影,仍感到一种纯粹的感动,仿佛人与艺术之间,本就不需要翻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拉斐尔学派柔和明净的《圣母与圣婴》(又名 烛台圣婴)散发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理性与温情…{约1513年)。拉斐尔·桑西奥及其意大利工作室(翁布里亚、佛罗伦萨和罗马)1483-1520年。 这幅绘于罗马的圣母子圆形画采用了一种罕见的侧烛台图案,该图案源自古罗马皇帝的图像。拉斐尔通过这种对古代统治者的借鉴,暗示了基督和圣母玛利亚作为天国之王和王后​​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以其优雅的风格而闻名,这种风格融合了对古典雕塑和自然的探究。明暗对比效果(光影造型)和柔和的色彩赋予人物柔和细腻的气质。这幅画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拉斐尔工作室的参与,两位天使无疑是由他的助手完成的。这是拉斐尔创作的第一幅进入北美收藏的圣母像。(油板画)</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摩西和他的埃塞俄比亚妻子》雅各布·乔登斯(佛兰德人,593-1678)比利时(安特卫普),17世纪40年代,布面油画。比利时安特卫普鲁本斯故居博物馆特别借展。</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犹太族长摩西的埃塞俄比亚妻子在《旧约圣经·民数记》第12章第1节中被提及。如今许多人并不知道她的存在,而佛兰德艺术家雅各布·乔登斯的这幅画作则为她提供了介绍。</p><p class="ql-block"> 根据《圣经》记载,带领以色列人摆脱埃及奴役的摩西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次婚姻记载在《出埃及记》中。简而言之,米甸人叶忒罗将他的女儿西坡拉嫁给了摩西,作为对他帮助的回报。没有迹象表明摩西主动寻求这桩婚事,他最终将西坡拉和他们的孩子送回了她父亲的身边雅各布·乔登斯的技巧在描绘这位女子及其引人注目的服饰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面容,如同她丈夫的面容一样,必然是基于对安特卫普非洲和犹太社区成员生活的刻画。大约从1500年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人和外交官通过安特卫普和布鲁日的港口运送非洲奴隶。由于南尼德兰(西班牙的属地)没有支持奴隶制的法律,因此,如果有机会,奴隶可以逃跑。到17世纪40年代,安特卫普的非洲血统人口已经很少。</p><p class="ql-block"> 这是唯一已知的、描绘这场婚礼的欧洲历史画作;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荣誉馆长乔尼斯·斯派塞认为,这幅画作通过描绘摩西满怀爱意和承诺,将他的新婚妻子介绍给家人来展现这段婚姻。鉴于摩西一生中其他时刻的无数再现,这一空白再次提醒人们,当时欧洲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偏见。</p> <p class="ql-block">  巴托洛梅·埃斯特班·穆里罗《圣母无染原罪》(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Spanish, 1617–1682),世界上一些有名大教堂都会悬挂这幅宗教名画。</p><p class="ql-block"> 西班牙宗教绘画代表作,圣母漂浮于云端,色彩柔和、富有神圣感。</p> <p class="ql-block">  进入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的油画展厅,仿佛踏入一条通向时间深处的长廊。拉斐尔的温润圣像、卡拉瓦乔的戏剧光影、鲁本斯的生命热力、格列柯那神秘而飘逸的色彩…… 每一幅都在低语,诉说着人类灵魂的某种永恒。虽没有足够的鉴赏力去读懂这些伟大的作品,但那一刻,内心依然被深深触动。原来,艺术的力量并不在“懂”,而在于它能让人沉默、让人敬畏、让人感到自己在时间的洪流中依然与世界相连……</p> <p class="ql-block">  二楼的武器与盔甲展厅气势庄严而充满历史的力量感。</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套中世纪欧洲骑士的整副铠甲,银光闪烁,姿态威武,仿佛仍在守护着昔日的荣耀。墙上陈列着各式长剑、匕首与火绳枪,既是战争的工具,也是工艺的杰作,剑柄与护手上精致的浮雕与镀金纹饰透露出贵族的审美与身份。展柜中还展示了波斯弯刀与奥斯曼头盔,彰显出东方工艺的优雅与精巧。整个空间在柔和的灯光下显得肃穆而神秘,让人仿佛穿越回骑士的时代,感受到力量与艺术并存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一楼大门边上的第三个展厅一亚州艺术展厅,这里的展品不全是来自亚洲……</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展厅中有一个密封的“珍藏厅”(Treasures Room 或 Treasury Gallery),不少人很可能会错过它过。这里是整座博物馆中最精致、最富私密气息的空间之一,展出的都是沃尔特斯家族历代收藏的精品小件,比如:金银器、珐琅器、象牙雕刻、微型雕塑;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圣物盒、十字架;宝石镶嵌的宗教器物与奢华装饰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珍藏厅”体现了博物馆最早的收藏传统—私人珍藏室(Cabinet of Curiosities)的精神。小而精、稀而贵,走进去,像进入一个艺术宝匣。灯光也特别柔和,让人能静静欣赏细节之美。</p><p class="ql-block"> 希望您有幸亲临时千万不要错过。当我们走进去时,还真是被"惊"到了!</p> <p class="ql-block">  和整个博物馆一样,这里每一件展品都有明确的标注……</p> <p class="ql-block">  走进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仿佛踏入一座凝聚了世界文明与艺术灵魂的殿堂。游客很少,地方很大。博物馆共有四层:一层主要展出古代文明,从埃及、希腊到罗马的雕塑与文物,诉说着人类艺术的起源;二层呈现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宗教艺术,拉斐尔、格列柯、卡拉瓦乔、鲁本斯等名家的作品令人震撼;三层收藏19世纪欧洲绘画与雕塑,包括浪漫主义与印象派的精品;四层展出装饰艺术、珠宝、盔甲与微型雕刻,精巧得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在满墙的名画、古代文物以及珍藏厅的精致小件面前,跨越时空的美所感动。感谢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以免费开放的形式,让艺术走进每个人的生活,让人们在日常中也能感受到文明与美的光辉……</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各层展区的地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