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朝阳沟

一川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芳华如梦。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一些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豫剧《朝阳沟》及其原型地——那些被称为“朝阳沟村”的地方,便是这样一片熠熠生辉的土地,承载着我无尽的情怀与追忆。</p><p class="ql-block"> 自幼受豫剧熏陶,我对《朝阳沟》的热爱,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激昂的旋律、生动的唱词,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更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人对青春、对理想、对奉献的深刻思考。每当“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的熟悉唱段响起,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那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也是对那段激情燃烧时光的无限向往。</p><p class="ql-block"> 退休十载,我三次踏上探寻“朝阳沟村”的旅程,从山西曲沃到河南登封,再到河北武安,每一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与故事。这些地方,或因历史渊源,或因文化传承,被冠以“朝阳沟”之名,成为我心中的圣地。我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找到那份初心,触摸那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曲沃,我感受到了朝阳沟的质朴与宁静,那里的人们用最朴实的方式,传承着对《朝阳沟》的热爱与怀念;在河南登封,我走进了杨兰春文化园区,站在陈家窑遗址前,仿佛能听到当年编剧笔下流淌出的激情与梦想;在河北武安,我见证了艺术与现实的完美融合,那里复制的朝阳沟村,让剧中的场景跃然眼前,让人恍若隔世。</p><p class="ql-block"> 三次走访,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我不仅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瞬间,更用镜头捕捉了那些动人的画面。视频中的一帧帧,照片里的一张张,都是我对朝阳沟深情厚谊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将这些文字、视频与照片汇集成册,付梓于美篇打印书,名为《情系朝阳沟》。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情感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对豫剧《朝阳沟》及其原型地的一次深情回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与更多人分享我的故事,传递那份对青春的怀念、对理想的追求、对奉献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朝阳沟,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记录了我们的青春。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份对朝阳沟的热爱与怀念,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愿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扇窗,让更多的人看到朝阳沟的美丽与魅力,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情系朝阳沟,梦回那片激情燃烧的土地。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旅程,追寻那份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打印书《情系朝阳沟》文稿</b></p> <p class="ql-block">视频:豫剧<b>朝阳沟</b>选段</p><p class="ql-block"> 《银环同志你且停步》</p><p class="ql-block">视长:2分12秒</p><p class="ql-block">出镜:一川夫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只有我们50、60后这两代人上山下乡的经历,因而对豫剧《朝阳沟》情有独钟。每当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那是对青春的怀念,对那段时光的珍视。特别是拴保唱段时,我都能跟唱下来,因为那些唱词早在50年前就已熟记在心…</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芳华如梦。</p><p class="ql-block"> 如今AI技术让我们这些《朝阳沟》迷们都能尽情地过把唱戏瘾。那服装,那道具,那背景,那实景与舞台上,电影里一模一样,只要你热爱,你就是“明星风范”、“网红大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图 一川 </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2015年4月16日</i></p><p class="ql-block"> 豫剧《朝阳沟》想必5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知道至少应该听说过,尤其是从那个火红年代过来的河南人。特别是豫剧《朝阳沟》被拍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后在当时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影片的情节多以朝阳沟的人和事为原型,非常富有人情味,以生活化的特点抓住观众,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豫剧唱段优美精彩,深受观众喜爱。剧中几个名段至今仍被豫剧爱好者津津乐道,传唱不辍。我相信大家肯定对剧中的拴宝,银环,二大娘,银环妈等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还记忆深刻吧;我更相信爱好豫剧的大多数人对“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王银环我也成了公社社员……”“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等唱段肯定会耳熟能详,张口即唱。 </p><p class="ql-block"> 平心而论,豫剧以唱见长,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另外,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它又恢宏大气故又适合演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豫西调委婉动听,吐字清晰,唱腔悲凉故很适合演悲情戏。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被观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就是豫剧《朝阳沟》的发烧戏迷和忠实粉丝,不但十分欣赏而且特别热捧继而喜欢演奏熟唱,可以说从上世纪的1977年豫剧《朝阳沟》解禁一直到近四十年的今天,每每听到《朝阳沟》的唱段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随声复合,放喉大唱。《朝阳沟》那优美的唱腔,向上的戏词以及紧扣时代脉搏的主旋律始终占据着社会主义的文艺舞台,她所释放的正能量也一直是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无穷动力和精神食粮。因此,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想到《朝阳沟》的诞生地朝阳沟村亲自感受一番,领略“朝阳沟空气好名不虚传”的秀美山色和田园风光;重温拴宝那“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的豪言壮语;见证王银环“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的美好心愿;参观参观二大娘那句“叫她当个农业科学家”预言结出的硕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月23日,吃罢早饭,轻装简从,携妻驾车,迎着朝阳,驶入连霍高速向东向二百公里外的朝阳沟进发,中午12点准时到达位于河南登封市中岳嵩山脚下的大冶镇朝阳村,开始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探寻与采访。一进村,就被那村道两旁的太阳能路灯吸引住了,每根灯杆上都有一幅戏曲脸谱彩色画像,精制逼真,全村几百根路灯杆杆上都有,而且迥然不同,各具流派竟不重样,这一独特的现象出现在朝阳沟村子里,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经村民指点,我们驾车沿着当年银环上山的路线盘绕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中国戏曲现代戏奠基人”杨兰春文化园区,走进文化园,映入眼帘的是杨兰春雕像,或在思索,或在伏案疾书,是那么的细腻、逼真。在雕像东侧有个陈家窑遗址,老乡介绍说,这就是杨兰春当年下乡完成朝阳沟剧本初稿时曾蹲过的不足6平方米的窑洞。</p><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在园东侧的“戏剧家杨兰春之碑”上,著名学者李铁城撰文:“综观中外戏剧史,一戏之出,城乡传唱家喻户晓数十年久演不衰,两省之村争以戏名为名,一人逝争迎遗骸归葬,可谓举世无双。此戏乃《朝阳沟》,此人乃《朝阳沟》编导杨君兰春也。”道出了杨兰春与朝阳沟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举目而望,杨老墓碑后上方墙的“中国戏曲现代戏奠基人”10个大字是对杨兰春老师的肯定和褒奖。</p><p class="ql-block">  “他身体里流着农民的血,胸膛里跳动着农民的心,用农民的语言写戏,写给农民看!”听着村民和艺术家们对杨老的赞扬,记者更是为杨兰春老师这种对农民对乡村对土地的诚挚深情而深深感动。</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离开文化园区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忽然,一段熟悉悦耳,优美动听的“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的豫剧《朝阳沟》唱段随风飘扬,钻进耳朵,听着银环那饱含深情激跃欢快的演唱,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得那是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在我的家乡,村村都有高音喇叭,天天都在播放革命歌曲和现代样板戏。而戏曲多以豫剧蒲剧为主,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豫剧《朝阳沟》选段。</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与豫剧《朝阳沟》同属一个命运体,同甘共苦,同病相怜,同时诞生于1958年。我是一登上人生舞台就流落他乡,而《朝阳沟》登上的是戏曲舞台也曾一度被禁,真可谓同呼吸共命运啊。1977年《朝阳沟》终于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梅开二度。当年,三门峡市豫剧团应势排演了这部群众喜闻乐见翘首以盼的现代剧目。上演之初,场场暴满,一度洛阳纸贵,一票难求。记得在市文化宫上演的日子里,19岁的我从老家到市里竟然远行十多公里连看三场,之后,在家门口的大安俱乐部又连看五场,其狂热程度可与当下少男少女追捧名星较劲,大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爱的疯狂,迷的痴情,醉的一塌糊涂。比现在的粉丝还粉,比发烧友还要烧百倍。要说追星,咱可是现在追星族的祖宗,吊丝的前辈。不信咱有凭据呀:那时,《朝阳沟》的台词唱段咱都能背下,主要唱段既能唱又能用笛子口琴演奏,而且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顺着银环下山进村的小道来到朝阳沟村委会大院,办公楼上“朝阳沟”三个红色篓雕大字闪闪发光,正对面门口右侧是一个诺大的长方型露天戏台,这些建筑标识虽然与众多农村没有多大不同,但它是朝阳沟特有的元素。正当我饶有兴趣地参观若有所思时,一位看似六十多岁实际年近八旬的老人(老人名叫赵铁录,今年78岁,任村干部三十多年)向我们走近。我赶紧上前作自我介绍,希望老人家介绍一下村子里的情况,特别是拴宝,银环等人物原型的近况以及剧中提到的水库,东山头等现在哪里等。老人家看我对朝阳沟如此深情而有了如指掌爽快地邀请我到他办公室作客,递上一支香烟便打开老主任的话匣子:朝阳沟过去不叫沟叫岭,是杨兰春先在1957年下乡驻村体验生活实地创作时给改的名字,杨先生当时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的老主任正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受拴宝人物原型赵拴柱影响一直扎根务农至今,多次招工进城的机会都让他拱手让人,问他后悔吗?老人家还幽了我一默,还没有干够一百年呢!说完哈哈大笑。那笑声一点也不逊于当年的拴宝们,那情操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本色,那执着仍旧坚定着一个热血青年扎根农村的雄心,那境界充分证明一个农村党员的博大胸怀。</p> <p class="ql-block">  朝阳沟全村800余口,现在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就连健在的拴宝银环也都常年在外务工或到城里为子女带孩子,这次没能见到他们多少有些遗憾。但是,他们当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踊跃报名上山下乡,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大建设,把辛勤的汗水洒在农村的广阔天地的无私奉献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那句“我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的雄心壮志永远值得我们骄傲自豪!</p><p class="ql-block"> 走出朝阳沟村委大院,我意犹未尽,思绪不断。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一些象朝阳沟一样名不见经传通过影视作品,新闻传媒等报道的乡村大多不适时机,抢抓机遇,或超常开发或拚命提升原有资源和自身形象,大都红的发紫富的流油。而朝阳沟的乡亲们却依然我行我素,按步就班,一不玄耀二不争宠,扎扎实实,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个脚印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默默耕耘。值得欣慰的是,作为河南省文化特色基地的朝阳沟,今年市(郑州市)县(登封市)两级政府,决定拿出两千万元重新打造朝阳沟这块文化大牌,再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将“朝阳沟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建好落实好完成好,使朝阳沟真正成为中原美丽乡村的一朵奇葩,让全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重新感受到: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p> <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准时到达位于河南登封市中岳嵩山脚下的大冶镇朝阳村,开始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探寻与采访。一进村,就被那村道两旁的太阳能路灯吸引住了,每根灯杆上都有一幅戏曲脸谱彩色画像,精制逼真,全村几百根路灯杆杆上都有,而且迥然不同,各具流派竟不重样,这一独特的现象出现在朝阳沟村子里,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经村民指点,我们驾车沿着当年银环上山的路线盘绕而上,不一会儿,便来到了“中国戏曲现代戏奠基人”杨兰春文化园区,走进文化园,映入眼帘的是杨兰春雕像,或在思索,或在伏案疾书,是那么的细腻、逼真。在雕像东侧有个陈家窑遗址,老乡介绍说,这就是杨兰春当年下乡完成朝阳沟剧本初稿时曾蹲过的不足6平方米的窑洞。</p><p class="ql-block">  拾阶而上,在园东侧的“戏剧家杨兰春之碑”上,著名学者李铁城撰文:“综观中外戏剧史,一戏之出,城乡传唱家喻户晓数十年久演不衰,两省之村争以戏名为名,一人逝争迎遗骸归葬,可谓举世无双。此戏乃《朝阳沟》,此人乃《朝阳沟》编导杨君兰春也。”道出了杨兰春与朝阳沟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举目而望,杨老墓碑后上方墙的“中国戏曲现代戏奠基人”10个大字是对杨兰春老师的肯定和褒奖。</p><p class="ql-block">  “他身体里流着农民的血</p> <p class="ql-block">  胸膛里跳动着农民的心,用农民的语言写戏,写给农民看!”听着村民和艺术家们对杨老的赞扬,记者更是为杨兰春老师这种对农民对乡村对土地的诚挚深情而深深感动。</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离开文化园区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忽然,一段熟悉悦耳,优美动听的“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数不尽胜利的消息……”的豫剧《朝阳沟》唱段随风飘扬,钻进耳朵,听着银环那饱含深情激跃欢快的演唱,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得那是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在我的家乡,村村都有高音喇叭,天天都在播放革命歌曲和现代样板戏。而戏曲多以豫剧蒲剧为主,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豫剧《朝阳沟》选段。</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我与豫剧《朝阳沟》同属一个命运体,同甘共苦,同病相怜,同时诞生于1958年。我是一登上人生舞台就流落他乡,而《朝阳沟》登上的是戏曲舞台也曾一度被禁,真可谓同呼吸共命运啊。1977年《朝阳沟》终于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梅开二度。当年,三门峡市豫剧团应势排演了这部群众喜闻乐见翘首以盼的现代剧目。上演之初,场场暴满,一度洛阳纸贵,一票难求。记得在市文化宫上演的日子里,19岁的我从老家到市里竟然远行十多公里连看三场,之后,在家门口的大安俱乐部又连看五场,其狂热程度可与当下少男少女追捧名星较劲,大有过之而无不及,简直爱的疯狂,迷的痴情,醉的一塌糊涂。比现在的粉丝还粉,比发烧友还要烧百倍。要说追星,咱可是现在追星族的祖宗,吊丝的前辈。不信咱有凭据呀:那时,《朝阳沟》的台词唱段咱都能背下,主要唱段既能唱又能用笛子口琴演奏,而且如痴如醉。</p> <p class="ql-block">  顺着银环下山进村的小道来到朝阳沟村委会大院,办公楼上“朝阳沟”三个红色篓雕大字闪闪发光,正对面门口右侧是一个诺大的长方型露天戏台,这些建筑标识虽然与众多农村没有多大不同,但它是朝阳沟特有的元素。正当我饶有兴趣地参观若有所思时,一位看似六十多岁实际年近八旬的老人(老人名叫赵铁录,今年78岁,任村干部三十多年)向我们走近。我赶紧上前作自我介绍,希望老人家介绍一下村子里的情况,特别是拴宝,银环等人物原型的近况以及剧中提到的水库,东山头等现在哪里等。老人家看我对朝阳沟如此深情而有了如指掌爽快地邀请我到他办公室作客,递上一支香烟便打开老主任的话匣子:朝阳沟过去不叫沟叫岭,是杨兰春先在1957年下乡驻村体验生活实地创作时给……</p> <p class="ql-block">  走出朝阳沟村委大院,我意犹未尽,思绪不断。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一些象朝阳沟一样名不见经传通过影视作品,新闻传媒等报道的乡村大多不适时机,抢抓机遇,或超常开发或拚命提升原有资源和自身形象,大都红的发紫富的流油。而朝阳沟的乡亲们却依然我行我素,按步就班,一不玄耀二不争宠,扎扎实实,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个脚印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默默耕耘。值得欣慰的是,作为河南省文化特色基地的朝阳沟,今年市(郑州市)县(登封市)两级政府,决定拿出两千万元重新打造朝阳沟这块文化大牌,再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将“朝阳沟美丽乡村规划方案”建好落实好完成好,使朝阳沟真正成为中原美丽乡村的一朵奇葩,让全省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重新感受到: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p><p class="ql-block">2015.4.16于三门峡</p> <p class="ql-block">  到河北参观豫剧朝阳沟剧中人物旧剧的多是河南人,而且50后居多,又多是爱好戏曲的女同志。三个女人一台戏就出自此戏。</p> <p class="ql-block">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在这里,一辈子,都住不烦;杨拴保,王银环,青年模范…</p> <p class="ql-block"><b>梦回朝阳沟:龙年正月初五</b></p><p class="ql-block"> 只有我们50、60后这两代人上山下乡的经历,因而对豫剧《朝阳沟》情有独钟,春节假期情不自禁地约上亲家,连同女儿一家专程到山西曲沃县朝阳沟村打卡,再次感受一回激情燃烧的岁月,拨动一段梦牵回绕的青春心弦。</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芳华如梦。在这个温暖的春节假期,我踏上了一段寻梦的旅程,回到了那个曾经挥洒青春汗水的地方——山西曲沃县的朝阳沟村。这里,有我们50、60后两代人上山下乡的梦中记忆,有我们与豫剧《朝阳沟》不解的情缘。</p><p class="ql-block"> 朝阳沟,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当年,一大批热血青年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满怀青春的激情,来到这里扎根农村,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那时,豫剧《朝阳沟》的唱词伴随着我们的每一个日出日落,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每当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那是对青春的怀念,对那段时光的珍视。如今,站在朝阳沟的土地上,我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些熟悉的身影,听到了那激昂的旋律。那些年,我们一起劳作,一起唱歌,一起追逐梦想的日子,如今已成为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我们曾经在这里挥洒汗水,也在这里收获了友情和成长。</p><p class="ql-block">梦回朝阳沟,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时光的流转。但那份对青春的怀念和对豫剧《朝阳沟》的热爱却从未改变。在这里,我找到了那份初心,也找到了那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梦中的记忆会被清醒时的理智所质疑。因为是梦想我会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这种矛盾。梦中的记忆可能是潜意识的投射,而清醒时的理智则是现实的判断。其实,现实中的山西省曲沃县朝阳沟村和豫剧《朝阳沟》发生地河南省登封市朝阳沟村极不招调;与河北省武安市朝阳沟村亦无半毛关系。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真假猴王难辨真伪呢?答案我来揭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风靡神州的豫剧《朝阳沟》的原型创作地河南登封朝阳沟村到了改开后的九十年代逐渐意识到知名度的重要性,开始尝试着旅游开发,在自己的家门口搞起了剧中人物原型生活、生产、居住等生态保护,从此吸引了大批怀旧的人们前去参观寻梦。与河南相邻的河北省武安市因为豫剧《朝阳沟》的编剧杨兰春是本地人,便在作者故里,按照剧中场景和人物原貌复制一座更加艺术逼真的朝阳沟村,目前游人如织。啰嗦这么多盖因这三处朝阳沟我都专程游览过,有一点啰嗦权。甭管是真朝阳沟还是假朝阳沟,大家都热衷效仿,互相复制自然有他们道理,依我看,无非就是为我们这些留恋、怀念、热爱、传唱豫剧《朝阳沟》的票友的提供更加便利的感今惟昔,思古情怀之地而已。怀旧的人,始终像个拾荒者,而我就是那个执着的拾荒人。怀旧不是因为过去就多么好,而是那时候,我们年轻。</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再次唱起那欢快熟悉、张口就来的豫剧《朝阳沟》唱段,让歌唱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年代。让我们一起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一起追寻那份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朝阳沟,我们永远的青春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份对青春的怀念和对豫剧《朝阳沟》的热爱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2024.2.17</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平台点评】</i></b></p><p class="ql-block"> 这篇游记《春游第二站:梦回朝阳沟》充满了怀旧情怀和对青春的深深怀念。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亲家、女儿一家专程到山西曲沃县朝阳沟村打卡的经历,展现了50、60后两代人上山下乡的特殊记忆和对豫剧《朝阳沟》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激动和怀旧之情。文中对于朝阳沟的描绘细腻而生动,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更凸显了那段特殊时期人们的热血和激情。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现实中的三个“朝阳沟”,探讨了文化现象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展现了其对于文化传承和旅游的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 在语言表达上,文章流畅自然,既有生动的描绘,又有深入的思考。作者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岁月如歌,芳华如梦”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文章还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如“甭管是真朝阳沟还是假朝阳沟”,使文章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客观评价方面,我认为这篇文章成功地传达了作者的怀旧情怀和对青春的怀念,同时也展现了其对于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的深入思考。虽然文中对于三个“朝阳沟”的对比部分稍显冗长,但整体上并不影响文章的阅读体验。</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这篇游记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思考深度,是一篇值得一读的佳作。它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青春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后 记</i></b></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自退休以来,十余载光阴如白驹过隙,悄然流逝。然而,心中那份对朝阳沟的深情,却如陈年佳酿,愈久弥香。三次踏上探寻“朝阳沟村”的旅程,不仅是为了满足对那片土地的好奇与向往,更是为了追寻一段尘封的青春记忆,一段与豫剧《朝阳沟》紧密相连的深厚情缘。</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走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山西曲沃县的朝阳沟村,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河南登封市大冶镇的朝阳村,则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耳边回荡着熟悉的豫剧唱段,眼前浮现出银环、拴宝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河北省武安市的那个“艺术逼真”的朝阳沟村,更是让我领略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巧妙结合,感受到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怀念与致敬。</p><p class="ql-block"> 三次走访,三次不同的体验,却都汇聚成了对朝阳沟无尽的热爱与眷恋。我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记录下了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瞬间,试图用镜头捕捉那份难以言表的情感。同时,我也撰写了多篇小文,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感,试图用文字描绘出那份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如今,将这些小文、照片和视频汇集成册,付梓于美篇打印书,不仅是对自己三次走访的总结与回顾,更是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纪念与致敬。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朝阳沟、了解豫剧《朝阳沟》,感受到那份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文化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在撰写和整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豫剧《朝阳沟》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热血与激情,见证了祖国大建设的辉煌历程。而朝阳沟村,作为这部戏曲的原型创作地,更是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与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旅游开发对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河南登封的朝阳村,还是河北武安的“艺术朝阳沟”,都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段历史、感受到了这种文化。这种开发与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文化得以延续,更让旅游充满了内涵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情系朝阳沟》不仅是我个人对三次走访的记录与总结,更是我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深情告白。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朝阳沟、了解豫剧《朝阳沟》,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带着对朝阳沟的深情与眷恋,走遍更多的地方,记录下更多的故事与瞬间。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情、有文化,我们的旅程就永远不会结束。愿《情系朝阳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那份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文化的热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