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偶得039】江河万古流,文脉代代承——听《万古江河》解读有感

蔡之青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蔡之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手机随拍,尾图源自帆书平台,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按:早晚走路、上班途中、旅行车上、等人间隙,这些看似碎片的时间,其实都是听书好时光。近几年,在学习强国、帆书、喜马拉雅等平台上听了数百本书,有时会一听而过,有时会陷入深思,有时会奋笔疾书,有时会记下佳句,想过的、记下的,便成了听书偶得的底稿。分享好书就是分享快乐!如果作者是一传手,说者是二传手,那么,我愿做一个三传手,把他们的思想搬上手机屏幕,分享给朋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江河万古流,文脉代代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万古江河》解读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樊登老师讲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仿佛乘一叶扁舟,溯游于中国历史的浩荡长河。从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火种,到秦汉一统的制度奠基;从隋唐盛世的兼容并包,到宋元多元的文化勃兴;再到明清的闭关与开放的拉扯,最终汇入世界文明的汪洋,这条脉络清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不仅解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的根源之问,更让我对“中国何以成为中国”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知。许先生以“大历史”的视角,跳出王朝更迭的细碎叙事,抓住文化与文明演进的核心主线,让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让遥远的过往与当下的我们紧密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理格局:文明生长的“天然容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许先生对中国地理格局的梳理,颠覆了我对“国土”的简单认知。原来从东北的森林、蒙古的草原,到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再到西南的盆地、西北地区及沿海地区和岛屿,这七大地理板块并非简单的领土叠加,而是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天然舞台”。北方的沙漠草原与中原的农耕文明,从黄帝炎帝的“阪泉之战”开始,就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而是“农牧交织”的共生,以黄帝代表的红山游牧文化与以炎帝代表的仰韶农耕文化,最终在河北这片交界地“合并”,成为“炎黄子孙”的集体记忆起点。这种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文明从源头起,就不是单一的“农耕文明”,而是“农耕与游牧的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特质,也为后来“兼容并包”的文化基因埋下了伏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更有意思的是,地理的“相对封闭”反而促成了文化的“内部凝聚”。西边的青藏高原、东边的大海,看似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却让中原文明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里,慢慢孕育出统一的文字、共同的伦理。解读中提到“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一点,尤为精妙。相比于欧洲拼音文字因发音差异而分裂,汉字“形同义通”的特质,让楚人与越人即便口音天差地别,一落笔却能心意相通。这种“文字认同”,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成诸多小国的核心密码。地理是“容器”,文字是“黏合剂”,二者共同铸就了中国文明“分久必合”的历史惯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化内核:从“天命有德”到“兼容并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果说地理是文明的“骨架”,那么文化就是文明的“血脉”。最让我震撼的,是对周朝“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一思想突破的解读。在商纣王还坚信“我是太阳子孙,永生不灭”时,周人在灭商的意外胜利中,没有将原因归于“天命眷顾”,而是大胆提出“德性决定天命”——不是上天永远偏爱某一族群,而是谁有“德”,天就亲近谁。这一思想,彻底跳出了原始巫术对“天”的盲目崇拜,将“统治合法性”从“神授”转向“德配”,成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基调。从此,“以德治国”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遵守的“政治伦理”:汉朝用“五行更替”制衡皇权,唐朝以“天可汗”的胸怀包容各族,宋朝以“重文轻武”守护文官尊严,即便到了明清,民间对“反清复明”的执着,本质上也是对“有德者居之”的文化认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种文化内核的另一个表现,是对“异质文化”的包容与转化。樊登老师对佛教传入的解读,让我刷新了对“宗教与文化”关系的认知。在佛教传入前,中国人“祭自家祖先”的传统,导致无法形成普世性宗教;而佛教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众生平等”的普世理念,更启发了道教的体系化发展:太平道、天师道借鉴佛教的结构,将民间信仰升华为有理论、有仪式的宗教。这种“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能力,在唐朝达到顶峰:长安城里,波斯商人、日本留学生、西域僧侣共处一堂,茶、瓷器、纸张通过丝绸之路传遍欧亚,“胡化”与“汉化”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唐风”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许先生说“中国文化像长江大河,不断收纳支流”,正是这种“兼容并蓄”,让中国文化在数千年里始终保持活力,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内发修正”,重新焕发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历史转折:从“中国的中国”到“世界的中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许先生以“四个中国”串联起中国历史的脉络——“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世界的中国”,每个阶段的转折,都藏着文明演进的关键密码。“中国的中国”(秦汉)的核心是“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汉朝确立汉文化,让“中国”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有共同文化认同的政治实体;“东亚的中国”(隋唐)的核心是“辐射”:以“羁縻州府”和“册封体系”为纽带,将日本、朝鲜纳入东亚文明圈,成为“天可汗”主导的区域核心;“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宋元)的核心是“转型”:宋朝放弃“武力扩张”,转向“财政国家”,以“澶渊之盟”换百年和平,虽失去东亚霸主地位,却孕育出诗词、科技的巅峰;而“世界的中国”(明清)的核心是“碰撞”:明朝闭关锁国,清朝自满自大,最终在鸦片战争中被动卷入世界,却也因此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这些转折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与清朝的“闭关锁国”。宋朝“重文轻武”,虽导致军事衰弱,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时代:文官即便惹怒皇帝,也不过“流放”,苏东坡、王安石等寒门士子凭才学跻身朝堂,科举制度真正实现“择优录用”;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是文明发展的“警钟”,乾隆面对马戛尔尼使团,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仅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更让中国从“天朝上国”沦为“被动挨打的弱国”。但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即便如此,中国文化的韧性仍在:鸦片战争后,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始终在“救亡图存”中坚守文化根脉,最终在改革开放后,以“一带一路”的胸怀,重新拥抱世界,这正是“万古江河”的生命力:它或许会遇到险滩暗礁,却从未停止奔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完樊登老师的解读,再回味许倬云先生的那句话:“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突然明白,《万古江河》讲的不是“中国的历史”,而是“中国文明如何成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故事。从黄帝炎帝的“合并”,到周朝的“以德配天”;从汉朝的“丝绸之路”,到唐朝的“兼容并包”;从宋朝的“科技巅峰”,到明清的“被动开放”,中国文明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文明贡献独特的智慧:“大一统”的制度经验、“以德治国”的政治伦理、“兼容并蓄”的文化胸怀、“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今,我们讲“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像许先生说的那样,“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够展望我们的未来”。这条奔流了数千年的“江河”,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底气,它告诉我们,中国从来不是孤立的“孤岛”,而是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文明共同体”;它也提醒我们,唯有保持“兼容并蓄”的胸怀,才能让“万古江河”继续奔涌,为人类文明贡献更多中国智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