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雪雨初冬意,欧陆风情哈尔滨

大漠微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0月17日,早上5点多钟,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雪笼罩冰城哈尔滨,气温骤降到-6℃,感受到了初冬的寒意,人们的出行变得极不便利,特别是对我这个只穿着简单秋装的外地客是个不小的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雨雪中的东方小巴黎是什么样子?我用手机记录了一些,请您随着大漠微风的视角领略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昵 称:大漠微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美 篇 号:30727676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文/ 摄影:大漠微风</b></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火车站。</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火车站是2018年改建并投入使用的,外形上与1899年始建的模样长得特像。建国后至今哈尔滨火车站共改扩建六次,每次都留有时代的烙印,最近的这次“复古风”也是一次时代的尝试。</p> <p class="ql-block">  会展中心</p> <p class="ql-block">  红旗大街与黄河路交口处</p> <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06的巴洛克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图片远景处的“玻璃房子”是北方剧场,说实话,我不认为该建筑与周边环境有多浑然,但因为它的历史,我还是拍一张照片留作纪念。这座改建的剧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演过一出话剧《间隙与奸细》,巨大的成功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不是纯学术性的争议,恕我不能多讲,到此打住。</p> <p class="ql-block">  苏联出兵东北-苏联红军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城市的原点,这里是哈尔滨市的最高点,原来的地标性建筑是圣•尼古拉教堂,1968.8.25日被拆毁,2000年以后被现在的“雪花”取代。“雪花”底部为中空,里面有当年被损毁教堂的模型,供游人参观、追忆。</p> <p class="ql-block">  秋林公司。</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市少年宫。</p> <p class="ql-block">  东正教堂穹顶。</p> <p class="ql-block">  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  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东大直街百米范围内,东正教堂、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共存,不得不说,当年哈尔滨是多么包容的一个城市。</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双子座大楼,这个区域当年是著名的体育场,后来因为“飞来大坑”同样名扬四海,但有这个历史记忆的应该是以60后居多。</p> <p class="ql-block">  龙门贵宾楼。</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01年,新艺术运动风格,最初为中东铁路管理局旅馆,日俄战争期间曾经的临时医院,1907年为俄军官俱乐部,后来是俄国总领馆、日本大和旅馆等。8.15光复后,曾做过苏联专家楼。</p> <p class="ql-block">  龙门贵宾楼酒店局部。</p> <p class="ql-block">  颐园街1号(原葛瓦利斯基公馆)始建于1919年,融合古典主义与巴洛克建筑风格。当年毛泽东同志访问苏联回国途中暂住之地,<b>“学习”、“奋斗”、“学习马列主义”、“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b>等题词均出自这里。这些题词现在忆起,也有一种心潮澎湃、振聋发聩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市总工会工人江上俱乐部。每年的冬泳活动这里是集中营地。</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  斯大林公园沿江景观大道。</p> <p class="ql-block">  松花江,哈尔滨母亲河。</p> <p class="ql-block">  眺望松花江对岸,太阳岛上的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防洪纪念塔。</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958年,为纪念哈尔滨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建。</p> <p class="ql-block">  劳烦不相识的游客拍了这张照片。透过照片都能感受到瑟瑟寒意。</p><p class="ql-block"> 身体有恙,加之低温天气,中央大街步行街及圣•索菲亚教堂我真的不能再继续了。</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毗邻防洪纪念塔侧,没有时间游览全部,留此存照,聊以证明我来过。</p> <p class="ql-block">  欧洲折中主义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铁路医院(现在的哈医大四院),当年李兆麟将军遇害后遗体即停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这个建筑风格大家都知道,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p> <p class="ql-block">  会展中心夜景,今晚任贤齐演唱会在这里举行,注定是任迷们的狂欢之夜。</p> 后记1 <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我离开哈尔滨的日子。霞染天际,当哈南收费站愈发临近,我的哈尔滨之行即将结束,内心有一股热流涌动,有几分不舍。<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b>辛弃疾说的,我喜欢。哈尔滨,再见。</p> <p class="ql-block"><b>  后记2</b></p> <p class="ql-block">  上面两张照片拍摄于前一天,16日傍晚。彼时亮子开车带着我赴约晚饭,感谢亮子和阿慧小朋友,孩子们有心,说我多年没回来了,特意绕道松花江江边观景。看着晚霞漫天,余晖播撒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我的身心有些瑟瑟,不是气温低的缘故。<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这是杨慎的人生感悟,看似简单的诗句里有深奥的人生哲理。其实,此时此刻,我想到的是刘禹锡的那句诗:<b>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b>是啊,任谁都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更何况我等草芥园园。我相信刘禹锡的话,但是我更相信自己,回哈尔滨,无关乎松花江万古流的废与不废,我在意的是心相约。</p> <p class="ql-block">  此文初稿编辑于回程途中,感谢我哥,他开车,为我编辑文章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时间,成稿于桑根达来酒店晚8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