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沉痛悼念杨振宁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因病昨日(18日)12时离世,享年103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他因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华人科学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毕生心系家国,被誉为架没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他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给祖国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振宁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他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杨振宁先生科学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宇称不守恒理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6年,他与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宇称守恒定律。该理论通过钴60原子核实验验证后引发全球轰动,直接促使两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批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杨-米尔斯规范场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数学基础。该理论被公认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深刻影响了弱电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3、杨-巴克斯特方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7年提出描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与数学家巴克斯特1972年提出的方程共同构成“杨-巴克斯特方程”,催生了量子群论这一数学新领域,推动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他在超晶格统计理论、超导机制等方向也有开创性贡献。这些成就奠定了其作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葛墨林院士评价其理论“开辟了物理研究新境界,奠定了20世纪后半叶高能物理的理论基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4年12月24日两人在杨振宁弟弟杨振汉和翁帆的父母的陪同下在广东省汕头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结婚登记手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