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故事】 从罗布泊到华为:中国人这份“死磕”精神为何总能赢?

王洪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戈壁滩上,“轰”的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这不是普通的爆炸,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很不容易。国内刚刚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国际上更是四面楚歌——美国在越南打仗,随时可能打到我们家门口;苏联跟我们翻脸,撤走了所有专家;印度在边境上虎视眈眈。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动不动就拿原子弹吓唬人,就像两个壮汉拿着大棍子在小孩子面前晃来晃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群了不起的科学家站了出来。钱学森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工作,冲破重重阻碍回国;于敏带着团队,用最简陋的算盘和计算尺,硬是算出了原子弹的关键数据。那时候要什么没什么,他们就在帐篷里搞研究,饿了啃窝头,渴了喝凉水。有人笑话他们:“中国人连裤子都穿不上,还想造原子弹?”可他们偏不信这个邪!记得我父亲说过,那天广播里传来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不识字的老农拉着知青问:“听说我们国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了?”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爸爸激动地说:“好啊!这下看谁还敢欺负我们!”这种朴实的喜悦,至今想来都让人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颗原子弹的爆炸声,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脸上。周总理后来在国际会议上腰杆都挺得更直了。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如果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十一年过去了,当年那些“隐姓埋名人”大多已经离世,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有些年轻人觉得这些故事太遥远,可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付出,哪有我们现在安心刷抖音、点外卖的日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看现在的华为,被外国技术封锁时咬着牙挺过来了,这不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硬骨头吗?当年罗布泊那“轰”的一声巨响,就是最好的证明 —— 再难的关,只要全国人民上下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这种拼到底的劲头,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永远都不能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数据来源:华为《2025年算力超节点技术白皮书》发布会内容(2025年10月16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