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与同学聚会,说到那些去世的同学时,最为让人感到难受和唏嘘的是那位自杀的女同学。这位女同学在毕业后与男同学恋爱成婚,夫妻恩爱,家庭幸福。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她那年轻的丈夫在上班的途中不幸遭遇事故身亡。后来,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是青年的她因思念丈夫过度而自寻短见,用极端方式去守卫爱情,提前追随丈夫而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在回忆她时,都不约而同的说起第一次与她见面时的情景——她穿着那件白色的衬衣打扫卫生。那年9月1日,在初入学校报到的下午,我们打扫教室的卫生。闲置了一个假期的教室非常脏乱。当时,打扫一个四间房屋面积的教室卫生,有男同学中的一小部分人就足够了,根本用不上女同学动手,也没有安排女同学动手,可她却主动的拿着扫帚和我们一起清扫,累得她那少女胖胖的脸庞红扑扑的满是汗珠,把她穿的白色衬衣弄得脏脏兮兮的,直到清扫完毕。同学们说:“她打扮的像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可没有一点娇贵的架子。”也是从那时起,我们都对她刮目相看,敬重有加。在几年的同学中,这位女同学性格温柔,待人和善,学习优秀,朴素勤劳,与同学们相处和睦。比如,在中学时代,男同学拿女同学开涮,对女同学搞恶作剧是常有的事情,当别的女同学接受不了甚至翻脸时,她总是面露微笑,予以原谅和包容,让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去重复。后来,当再有人冒犯她时,我们班的男同学会主动的对她予以维护。我们记得最清楚的事是,班里同学大多数是农民子女,在那生活贫困,物资贫乏,农村同学穿的是布衣、布鞋,有的还有破损或打着补丁,自带大米和腌菜上学的情形下,只有她的穿着整洁、干净。她那时穿的最多的是那件白色暗花衬衣,但她却丝毫没有表现出与众不同,高高在上,也没有看不起我们这些穿着寒酸的农村同学。毕业后,这位女同学和男同学恋爱结婚,互敬互爱,生活得很幸福。这位女同学对丈夫体贴入微,倾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丈夫毕业参军入伍复员后被分配到乡里工作的那些年,她几乎是独自承担起全部家务,对双方父母也十分孝顺,照顾的无微不至。邻居说:“她家每天清晨厨房里就飘出饭菜的香气,她丈夫的行装永远都是在头一天夜晚准备的妥妥贴贴。”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始终如一。她那曾是军人的同学丈夫,为人豪爽,大度豁达,无论在同学、战友、还是同事中都是口碑极佳。她丈夫也常以娶她为自豪,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对她更是百般呵护,关心备至。当初,同学们在听说她自杀时,非常震惊,很不理解,十分惋惜。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次说起她时,我们才真正的懂得了她的心情,也更加钦佩她的勇敢和对爱情的忠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钦佩这位女同学的勇气,既为她惋惜,也不赞成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忠贞于爱情。人生再不济,也是可以苟且偷生的。就是有的病入膏肓的人,也会在最后希望活的奇迹发生。即使是大雁从高空坠入沙泥之中时,它也不会等待死去,而是忍着疼痛整理羽翼,期望能够恢复重新展翅在云天。可她为什么就不这样去想呢?本来,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就不象剧情中的那么美好,常常伴随着不幸,有很多是“甜甜蜜蜜一阵子、吵吵闹闹一辈子”。能够恪守婚姻义务,不惜为爱情而抛弃生命的人实际上很少见,因为婚姻本身充满荆棘和变数。特别是在妇女摆脱了封建思想的约束以后,很少有妇女屈从于婚姻的摆布,即使是有一定道德休养的女人,在丈夫去世后,也很难忠实于自己当初的爱情,对于这类女人的选择,是她们个人的人身自由权,也是社会进步、开放、自由的体现,人们都会充分理解并给与支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女人为丈夫殉情的事例确实有,比较典型和有文字记载的如,山西平阳人宋氏随丈夫来到徐州,她贤惠持家,丈夫外出做生意,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恩恩爱爱度过了约十年后,丈夫突然身患重病离世,宋氏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感情打击,在丈夫去世三天后自缢殉情。除此以外还有女人为丈夫殉情的,但更多的是因为女子的思想被束缚,要恪守“一妇不嫁二夫”,必须忠于自己的丈夫,否则会被认为犯下莫大罪过。这种思想观念使得女子认为在丈夫死后,为其殉情陪葬是体现自己忠诚品质的最好方式。再有的就是,丈夫在世时,她们依靠丈夫生活,丈夫去世后,不仅失去了经济来源,且被视为一种商品,缺乏自由和权利,还可能丧失地位并遭到欺凌,所以刚烈的女子会选择自杀为丈夫殉情。在现代社会,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平等,互相拥有充分的人权和财务自主权,生活有依靠,生存有保障,如果一方因为失去另一方而寂寞,既使在身边无亲友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设备或社交媒体与外界进行沟通与联系,哪怕是陌生人也可以分享日常所见、所闻、所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丰富日常生活以消除寂寞。可我们的这位女同学对这些却全然不顾,坚决的采取极端方式去守卫她的爱情。一个人从行动上或仅仅是口头上表现出视死如归、坚定从容并非难事,难的是这个人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深刻的洞察后仍然能够从容的面对死亡。她就是这样的人,我在听说她的事后第一感觉她是坚韧和美德的化身,她虽然出身于家境好的家庭,但优越的生活并没有让她的手在自杀时变得软弱无力,这样的行为怎么能让人不感动和佩服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对女同学殉情往事的回忆越来越多,也更加引起同学们对她的思念。当年在送她丈夫出殡的那位同学伤心的说:“她丈夫出殡的那天,按照当地的风俗,年轻夫妻有一方身亡后,另一方不能送葬,否则不能再娶或再嫁。我们劝说她要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就不要去了,可她坚决要去。临上汽车前,她五指抓住车门掰也掰不开,任凭亲属如何劝解都不起作用。她坚定的说:‘我这辈子不再嫁人了,我一定要送他最后一程。’在场的人听了无不动容落泪。”</p><p class="ql-block">那些与这位女同学生前经常有联系的同学说:“她在丈夫出事后,似乎已经看透了一切,内心充满了决绝,将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这份爱情上,为与爱人在另一个世界相聚,不再有任何犹豫和退缩,不再为现实的烦恼所困扰。在她看来,殉情是一种伟大的牺牲,是对爱情忠诚的最高体现。她是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走向生命尽头的。” </p><p class="ql-block">听完同学的回忆,我的眼前又浮现出她那穿着白色衬衣的身影。当传统的婚姻观已被颠覆,我国离婚率连续攀升, 七成的受访者将经济条件列为择偶首要标准,80后夫妻共同育儿时间较父辈减少62%,家务外包率提升至41%,许多青年男女不恋、不婚、不育的情形下,她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活下去,重新找回自己想要的幸福,可她还是坚定的选择用生命告诉人们:当爱情没有了婚姻,婚姻失去了爱情,并沦落为可随时解约的“服务合同”时,人类将没有情感避难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房间,一阵微风吹过,我擦掉泪水望向天空,只见白云飘拂中好像有一件白衬衫在随风舞动,那平展的布面上写着忠贞爱情的碑文:在这个妇女并非都要从一而终,结婚率不断下降,离婚率逐年攀升的时代,自杀殉情确实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不合时宜”,才更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婚姻,珍惜和守卫婚姻中那些被遗忘的道德承诺与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