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文/布衣梦儿 图/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美篇号/3717746</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青春之歌》是作家杨沫先生于195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930年代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展现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历程。 该作品是“十七年文学”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轨迹,展现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中的觉醒与革命斗争。小说以1930年代日本侵华时期为背景,聚焦爱国学生运动,刻画了林道静、卢嘉川、江华等人物群像。</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主人公林道静为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地主家庭,经历个人主义苦闷后,在卢嘉川等革命者引导下投身学生运动。</b></p><p class="ql-block"><b> 卢嘉川被捕后在狱中建立 “狱中支部” 领导绝食斗争并牺牲;林红等革命者以“工作到最后一分钟”的信念激励同志。林道静最终与江华共同汇入革命洪流,标志其从个人解放转向集体主义。</b></p><p class="ql-block"><b> 小说以“爱情与革命交织”为叙事主线,将个人情感置于抗日救亡的宏大背景下,深化了知识分子改造的主题。作为“十七年文学”代表作,被誉为“红色经典”,2023年获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度致敬图书”。</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翻开新版的《青春之歌》,黑色大字压在封面顶端,沉稳而庄重。红框中的书法题字如一笔一划刻进人心,是欧阳中石先生的手笔,也是时代的印记。书下那行小字写着:入选全国青少年推荐读物。我轻轻摩挲着纸面,忽然明白,这本书之所以被反复推荐,并非仅仅因为它是“红色经典”,而是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代青年如何在动荡中寻找信仰,如何把个人的命运织进国家的经纬。侯一民先生的插图静静躺在内页,人物眼神坚毅,像在说:青春,不该是安逸的代名词。</b></p><p class="ql-block"><b> 我觉得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与一段燃烧的青春对视。那一刻,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们读的字句,曾被多少双清澈的眼睛凝望过?而《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不也正是从这样的课本里走出,走向风雨如晦的年代吗?</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这让我想起林道静——那个从迷惘到觉醒的年轻女性,她的青春不是花前月下的温柔,而是在民族危亡之际,用热血与信仰写就的壮歌。</b></p><p class="ql-block"><b> 更像一段历史的栅栏,拦不住理想,却映照出无数青年冲破牢笼的身影。林道静从一个彷徨的知识分子,一步步走向革命道路,她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浪漫,而是被现实一次次击打后的清醒。她曾爱过、痛过、迷惘过,但最终选择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绑在一起。这种选择,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动容——原来青春最滚烫的模样,是明知前路艰险,仍愿奔赴光明。</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它让我想起小说里北平街头的游行队伍,想起林道静第一次参加示威时颤抖却坚定的手。那时的青春,不是在咖啡馆里谈论理想,而是在寒风中用身体挡住警棍,用呐喊撕破沉默。那是林道静,是卢嘉川,是江华。他们不是英雄谱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会恐惧,会犹豫,但最终选择了前行。</b></p><p class="ql-block"><b> 读《青春之歌》,最打动我的,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那些细微的瞬间:林道静在灯下写日记的手,她在狱中听到同志牺牲时无声的泪水,她站在海边望着远方时那一声轻叹。她的青春,不是被时代裹挟的被动牺牲,而是一次次清醒的选择——明知前路艰险,仍愿赴汤蹈火。</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有人沉思,有人坚毅,有人略带犹豫,但他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这正像《青春之歌》中描绘的青年群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与挣扎,却因共同的信念而凝聚。林道静不是完美的英雄,她会害怕,会动摇,但她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在动摇后依然选择前行。这种真实,让她的青春格外动人。她的 “歌”,不是一首轻快的小调,而是一曲在黑暗中摸索光明的进行曲。</b></p><p class="ql-block"><b> 林道静身边有卢嘉川、江华,他们用思想照亮彼此,用行动诠释担当。他们的青春没有“躺平”的选项,只有“站起”的决心。在国家危难之时,他们把读书人的清高化为救国的行动,把对爱情的向往升华为对信仰的忠诚。这种集体的热血,不是口号,而是用生命写下的誓言。</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他们谈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民族的出路。这种庄重的沉默,比任何呐喊都更震撼人心。在那个年代,一次秘密集会可能意味着被捕,一句真话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但他们依然选择开口、选择行动。这种勇气,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淬炼出来的。林道静的成长,正是千万青年觉醒的缩影——从“我”到“我们”,从逃避到担当。</b></p><p class="ql-block"><b> 读完《青春之歌》,我忽然明白,所谓“红色经典”,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该往何处去。我们不再面临战火与牢狱,但依然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战场”——是选择麻木地随波逐流,还是清醒地承担责任?林道静用她的一生给出了答案。她的青春之歌,至今仍在风中回荡,提醒我们:真正的青春,从不在于年龄,而在于是否有一颗愿意为家国燃烧的心。</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们常说“家国情怀”,可这个词有时被说得太重,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而《青春之歌》告诉我,家国不在远方,就在一个人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里。是在安逸中沉沦,还是在风雨中成长?是在琐碎中麻木,还是在信念中燃烧? </b></p><p class="ql-block"><b> 今天的青年不再需要走上街头高呼口号,但那份对正义的坚持、对理想的执着、对时代的回应,依然值得被追问。我们的“青春之歌”,又该以怎样的旋律谱写?或许,答案不在书中,而在每一个清晨醒来时,我们选择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b></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