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从职场女性到全职妈妈</b></p><p class="ql-block">我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那个“围着家庭转”的女人。</p><p class="ql-block">曾经在职场上,我眼中带光,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如风。直到辞职休养后,我才和许多妈妈一样,把电脑搁在一旁,将高跟鞋收进柜子深处。生活的半径,渐渐收窄为厨房与孩子之间——两点一线便成了我的日常。</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骑电动车:为了接女儿,也为了找回勇气</b></p><p class="ql-block">女儿上大班时,学校离家步行来回要将近一小时。起初,我拜托熟悉的保安大叔接送。他非常负责,每次都会发消息报平安,但我始终悬着一颗心——她那么小,又是女孩,我放不下。</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早晨,我对自己说:“你得学会骑电动车。”</p><p class="ql-block">那时我怀二胎刚两个月。站在电动车前,我连刹车在哪都摸不清。既要顾着身体,又要驾驭这个陌生“家伙”,心里直打鼓。可车已经买了,只能硬着头皮学。</p><p class="ql-block">练了20分钟,连平衡都维持不了。不愿再打扰老板,我决定把车推回小区。那500米,走得比几公里还漫长。我双手紧握车把,一步一步,小心翼翼,手腕又酸又痛。</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日子,我每晚翻看教学视频,等女儿睡熟后,趁着十点到十一点小区人少,去停车场偷偷练习。重复的动作虽然枯燥,但一想到能亲自接女儿,所有情绪都被悄悄咽下。</p><p class="ql-block">第五天,我终于鼓起勇气骑车去接她。还不敢直接过马路,就把车停在离学校两百米的红绿灯旁,步行过去。女儿没有半点埋怨,反而扑过来紧紧抱住我,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说:“妈妈,你太厉害了!什么时候学会的呀?耶,太好了,妈妈以后就能天天接送我了!”</p><p class="ql-block">那一刻,甜意一下子涌上心头——原来孩子的鼓励,可以成为我转换角色时最有力的支撑。</p><p class="ql-block"><b>在孕期瑜伽中,重新学会呼吸</b></p><p class="ql-block">我渐渐明白,不是“妈妈”或“妻子”这样的角色不好,而是我们不能被这些身份覆盖掉“自己”。</p><p class="ql-block">怀着二胎的那段日子,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小小的flag:每天留出30分钟到1小时,练习温和的孕期瑜伽。不做高难动作,只是慢慢拉伸、专注呼吸。这既是对宝宝的轻柔胎教,也是让自己身心复苏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我希望有一个好的身体,既能陪大女儿长大,也能饱满地迎接新生命。即使白天有事耽搁,晚上等家人吃完饭后,我也一定会补上这段练习,从未间断。</p><p class="ql-block">最让我坚持的,仍是每天的孕期瑜伽。没有复杂动作,只是缓缓伸展、深深呼吸。没想到这份坚持带来了惊喜:儿子出生后,我的产后恢复比第一胎快很多,身材未走样,精神也更饱满。</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健康的身体让我有精力陪大女儿读绘本,也能抱着小儿子晒太阳——原来,只有先守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p><p class="ql-block"><b>读书与养花:在琐碎中开辟属于自己的空间</b></p><p class="ql-block">除了瑜伽,我每天睡前还会留出半小时读书。不一定是厚重的经典,有时是育儿心得,有时是哲学随笔,哪怕只读几页,也像给心灵充了电。那些文字让我暂时放下“做辅食”“理家务”的琐碎,安静地做一个纯粹汲取知识的自己。原来,脱离日常的轨道,我依然能跟随书里的故事,走向更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闲下来时,我喜欢打理阳台的花草。为百合竹一片片擦去叶子上的灰,替多肉摘掉枯叶、轻拭叶片,看着蔷薇花苞一点点鼓起、绽放……心里的烦躁,也随之被抚平。过去总认为“养花是浪费时间”,后来才懂得,在整理花草的片刻,我不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只是一个静待花开的普通人。这份安宁,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给不了的礼物。</p><p class="ql-block"><b>创建“她阅时光”读书会:从独自阅读到共同成长</b></p><p class="ql-block">今年七月,因着对阅读的喜爱,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一个人读书有时难免有些孤单,如果有人同行,在固定的时间里享受读书,阅读这条路或许能走得更远,成长也会更快。</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创建了一个读书群,取名“她阅时光”——“她”代表每一位女性,愿我们通过阅读丰盈内心,暂时忘却社会角色,静心享受文字的美好时光。我们共读的书单,也聚焦于女性成长与自我觉醒,例如《十分婚姻》中探讨亲密关系的边界与重建,《重塑自己》里讲述如何打破旧我、活出生命的光亮——这些书像一扇扇窗,为我们推开困惑,照进启发。</p><p class="ql-block">三个月过去,我清晰地感受到书友们的变化:从紧张不敢开口,到能带着感情朗读全文;虽然大家的普通话或许不够标准,但慢下来的节奏、真诚的交流,让每个人真正体会到阅读即回归,回归自己,也回归一种不慌不忙的成长。</p><p class="ql-block">在角色中守护自己,在成长中照亮彼此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正一点一点将“我”从种种身份中释放出来。</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我,依然是妈妈、是妻子,但更是那个会读书、爱养花、坚持瑜伽、认真工作的自己。而孩子们,正是我将生活过成这般模样的最大动力——他们,是我生命中那扇悄悄被拉开的门。</p><p class="ql-block">女性的成长,从来不是要放弃家庭,而是在各种身份中,依然能守住自己。我们首先应是“自己”,然后才是谁的妻子、谁的妈妈——别让生活的烟火,掩盖了你本来的光芒。</p><p class="ql-block">愿每个在家庭角色中默默付出的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扇门,推开它,看见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