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青年摄影大赛,在墨子小孔成像发源地滕州市开幕!

Azzdyy子贤

<p class="ql-block">滕州市美术馆的玻璃幕墙在晨光中泛着微光,几根白色立柱撑起现代建筑的骨架,像极了摄影语言里的“框架构图”。门口那块写着“滕州市美术馆”的标牌,此刻成了无数镜头对焦的起点。人们来来往往,有人举起手机,有人调整三脚架,仿佛一场无声的仪式——第六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正从这一刻悄然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再看这座建筑,阳光斜洒在地面上,红雕塑像一团凝固的火焰,白装饰物则如散落的光斑。几位参观者走过门前,衣色各异,却都带着某种专注的神情。我知道,他们不是随便走走,而是循着“小孔成像”的古老智慧,奔赴一场光影的约定。这场始于滕州的展览,此刻已在这座江南城市悄然延展。</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一张体操比赛的海报高悬墙上,女运动员腾空翻转的瞬间被定格成黄色与红色交织的流线。就在下方,一个小女孩踮起脚尖,手臂舒展,正模仿着那个空中姿态。她的影子投在墙面上,与海报中的身影重叠,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完成了交接——青春以不同的方式被记录,而摄影,正是捕捉这些瞬间的现代“小孔”。</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堵墙,我驻足于一幅黑白湖景前。湖面如镜,几道白线螺旋延伸,像是有人用光在水面写下密码。远处山影沉沉,天空低垂,整幅画面静得能听见呼吸。这让我想起墨子当年在暗室中看到的那一束倒立的光——最原始的影像,原来就藏在这般寂静之中。</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一只蝴蝶被光影勾勒得近乎透明,翅膀上的纹理在虚化背景中浮现,像一封来自自然的密信。它不动,却仿佛随时要振翅飞出画面。我忽然明白,青年摄影师们所追逐的,不只是技术的精进,更是这种让静止生出诗意的能力——用镜头代替眼睛,重新发现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幅抽象作品撞进视线,红蓝两色对峙又交融。竖向的红色线条如鳞片般密集排列,蓝色块则层层递进,像某种生物的骨骼,又像城市生长的年轮。这不是具象的记录,而是内心图景的投射。年轻的眼睛,早已不满足于“拍到”,他们要“看见”更深层的结构与节奏。</p> <p class="ql-block">突然,一枚长征五号火箭矗立在眼前,白色箭体指向蓝天,尾部支撑架如钢铁根系扎入大地。它还未升空,却已充满挣脱地心的力量。这画面不属于赛场或自然,却同样震撼人心——摄影不只是温柔的凝视,也能承载人类向星辰出发的雄心。</p> <p class="ql-block">沙漠中,骆驼缓步走过草地边缘,沙丘起伏如凝固的波浪,阳光在深棕与浅黄间游走。这广袤并非荒凉,而是生命跋涉的见证。我仿佛看见年轻的摄影师蹲在沙地上,等一缕侧光爬上驼峰,只为那一刻的“决定性瞬间”。</p> <p class="ql-block">雪山云雾缭绕,银峰耸立,山脚下建筑错落,道路蜿蜒如丝线。那远山之巅的宏伟建筑,像一座悬浮的庙宇。这张照片不只是风景,更像一种精神坐标——青年的目光,既贴近地面,也仰望高峰。</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幅投影画正轮播着城市景观,色彩斑斓,光影流动。几位观众站在前头,有的凝神细看,有的举起手机拍摄。他们不只是观众,也成了展览的一部分。艺术在这里完成了循环:影像记录世界,世界又在观看中生成新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几幅大型照片,有人群的喧嚣,也有室内的静谧。几位参观者站在展板前低声讨论,一位正指着文字细读。展览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思想的碰撞场。这些年轻人,用快门写下日记,又在彼此的镜头里,照见自己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两位参观者并肩而立,一个穿红黄运动外套,另一个裹着深色大衣,都戴着眼镜,像极了大学里结伴看展的老友。他们对着一幅街头人物照轻声交谈,眼神里有共鸣,也有思索。摄影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总能让人在陌生的画面里,认出熟悉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一幅蓝色背景的摄影作品占据了整面墙,画中人穿着彩衣,神情笃定。周围的小幅作品如星点环绕,参观者穿行其间,像在阅读一本流动的视觉诗集。这届青年摄影展,没有统一的风格,却有一种共通的气息——真实、敏锐、不惧表达。</p> <p class="ql-block">左侧墙上,一幅日落剪影沉默有力,黑白街景记录着城市的呼吸;右侧,马拉松人群奔涌向前,色彩炸裂。两种节奏并置,像极了青年摄影的两面:一面沉静内省,一面热烈奔放。而前景中那位正举相机拍摄“照片”的观众,让这一切又多了一层意味——我们都在不断重新定义“看见”。</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白色蕾丝裙的女性站在展览背景板前,微笑着轻触那句“第六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她像这展览的化身:优雅、自信、充满生命力。摄影师们围在周围,快门声此起彼伏。这一刻,她不是被拍摄的对象,而是光的中心,是影像诞生的原点。</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旗袍的讲解员站在巨幅火箭壁画前,手持麦克风,娓娓道来。壁画中火焰喷涌,直指苍穹,而她声音平稳,如引路的星。摄影不只是瞬间的凝固,也可以是叙事的开始——她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处,用语言为光影注解。</p> <p class="ql-block">昏暗展厅里,一幅小女孩水中游泳的艺术作品静静悬挂。一位女性侧身而立,目光深邃,仿佛被画面牵回童年。水波的光影在她脸上轻轻晃动,像记忆的涟漪。有些照片不靠构图取胜,而是用情感凿开一道口子,让人猝不及防地跌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橙裙的摄影师手持相机,与身旁戴证件的男子低声交流。设备在侧,人影模糊,整个画面透出专业而从容的节奏。他们不是在“打卡”,而是在为某个重要时刻做准备。青年摄影的现场,从来不只是展览,更是创作本身在持续发生。</p> <p class="ql-block">一棵古树撑开浓荫,三人坐在枝干上,或倚或坐,神情安然。阳光穿过叶隙,洒下斑驳光点,树干上那道蜿蜒线条,像是时间亲手刻下的记号。这张照片让我笑了——最动人的构图,往往来自生活的即兴。青年摄影师们,正用镜头收集这些不可复制的“偶然”。</p> <p class="ql-block">一对男女站在抽象画前,一个拿手机,一个戴眼镜,正低声讨论。他们衣着普通,神情认真,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艺术时的样子:不确定,但愿意理解。摄影展最动人的部分,从来不是墙上那些照片,而是人与影像相遇时,眼中闪过的光。</p> <p class="ql-block">前言展板上,金色文字在黑底上熠熠生辉,讲述着李鱓艺术与当代影像的对话。这不是简单的展览介绍,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们以古人的静观之心,看今天的流动世界。从墨子的小孔到数码传感器,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人类对“看见”的执着。</p> <p class="ql-block">一幅书法与花卉并置的作品静静悬挂,竖排文字如行云流水,花朵则饱满盛放。这不只是视觉的搭配,更是一种节奏的和鸣。青年摄影师们或许也在追求这样的平衡:用现代镜头,写出东方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几竿墨竹立于画中,旁置一陶罐,书法题字清雅,红印点睛。这幅水墨的留白处,仿佛能听见风声。而它被挂在摄影展中,竟毫无违和——原来光与影的叙事,从来不止一种语言。从滕州的小孔到今日的镜头,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一束,能照见心灵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