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周末片段:娃聊数学时的可爱成长迹

风是泪的歌

<p class="ql-block">  各位家长晚上好!刚刚在进行家园互动交流时,看到活泼开朗的宝贝和爸爸一起讨论数学思维题的小视频,心里满是触动——尤其是看到爸爸坦言题目有难度,却见证着孩子凭借课堂所学主动思考时,我既为孩子的成长开心,也想借这个契机,和大家聊聊幼儿教育里那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成长,也算作我今晚的工作反思。</p> <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作为家长的我们会下意识用“会不会算100以内加减法”“能不能熟练做进退位计算”来衡量孩子的数学能力,这些具体的数字、明确的计算结果,是最直观的“显性成果”。但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数学思维(特别感谢负责数学思维的老师带来的专业引导),还是我主要负责的科学领域、社会领域,核心从来都不是让孩子提前掌握某类“知识点”,而是跳出单一的知识框架,用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帮他们埋下“会观察、能思考、敢探索”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就像科学领域里,我们会带孩子观察植物生长、探索水的沉浮,不是要他们记住“植物需要阳光”“木头会浮起来”的结论,而是引导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动手验证—总结发现”;社会领域中,我们组织角色扮演、合作游戏,不是要他们背诵“要互相帮助”,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沟通、怎样合作”。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里的数的排序(发现“后面的数比前面大1”的逻辑)、规律排序(观察“红-蓝-红-蓝”的循环)、图形替换(理解“1个圆形=2个三角形”的等价关系)本质相通——都不是靠某一个符号或结论呈现,而是藏在孩子每一次“我发现了”的惊喜里,每一次“我再试试”的坚持里。</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视频也让我特别有感触:虽然数学思维有专门的老师负责,但在日常活动中,如果孩子遇到类似的思维困惑,我也会主动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引导——比如用科学领域里“分类观察”的方法帮他们梳理数字规律,用社会领域里“合作讨论”的形式陪他们一起拆解问题。就像视频里的宝贝,或许还没说出最终答案,但他认真听题、跟着爸爸梳理思路的样子,正是不同领域教育共同培养的“专注与思考”习惯在发光;这种“遇到问题愿意尝试”的态度,比任何一个具体的计算结果都更珍贵。</p> <p class="ql-block">  这段视频也给我今后的工作提了重要方向:后续我会多和大家分享孩子们在科学、社会领域的“成长小细节”——比如谁在观察昆虫时发现了新特征,谁在合作游戏中想出了化解矛盾的好办法;同时如果遇到孩子有数学思维相关的小困惑,我也会和负责的老师一起,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共同引导。或许这些细节没有“算出100以内加减法”那么亮眼,却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到孩子能力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特别感谢这位爸爸的分享,让我们透过一段小视频,读懂了家园共育和跨领域教育的意义:每个老师都在自己的领域为孩子搭建成长的“脚手架”,家庭则用耐心观察守护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未来,让我们继续携手,少些对“显性知识成果”的焦虑,多些对“隐性能力成长”的关注,陪着孩子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慢慢长出面对问题的“底气”与“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