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

邵辉平(少东家)甘肃兰州

<p class="ql-block">中国临汾市洪洞县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位于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以“大槐树移民见证地与寻根祭祖圣地”人文景区为主、自然生态与建筑景观为辅的大型综合性科普人文旅游景区,总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千米。作为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明代迁民遗址,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槐树祭祖习俗”的传承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唯一一处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民间祭祀旅游地,因明初规模浩大的官方移民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解手”“背手”“连手”的来历 </p><p class="ql-block">​据说均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有关。</p><p class="ql-block">“解手”的来历 “解手”意为大小便,或“上厕所” ,雅称为“出恭” 或“内急”,它的来历与明朝的大槐树大移民有关。当时政府的移民带有强制性,百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会用各种方法反抗移民。于是,移民官员和押解差人为防止移民半路逃跑,编队定员后把他们捆绑起来上路。起初是绑住两条胳膊(大绑),后来改为只绑一只胳膊(小绑),再用绳子将几十个人连在一起。这样一来,一人要动就会牵动别人,谁也跑不掉。然而,这给移民们上厕所带来了极大不便。起初,有人要大小便时,得完整地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便(或小便)”。由于人数众多,路上解绳子的次数频繁,既麻烦又耽误时间。但这种捆绑方式能防止人员逃跑,差人也不敢改变。渐渐地,人们说话就简化了,先是说“给我解开手”,后来直接简化成“解手”。大家说顺了、用习惯了,即便到了新住地不再需要捆绑,“解手”也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并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背手”的来历</p><p class="ql-block">背手的习惯据说也源于明朝大槐树移民。移民时,为防止百姓逃跑,人们被反绑着手走路。由于路途遥远,这样行走多日之后便形成了习惯。即便后来到了新的居住地不再被捆绑,这个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至今一些人背起手来走路还会觉得挺舒服。</p><p class="ql-block">“连手”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在洪洞当地和很多地方,“连手”用来表示关系很好的朋友。这同样和明代移民有关,移民外迁时,人们的手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手连着手。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大家同甘共苦,到了目的地后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连手”这个词来形容极其亲热的朋友关系。</p><p class="ql-block">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里有一组雕塑,形象地诠释了这三个词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明初大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历时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余年的时间。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不到50年的时间内,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次大规模移民于今18个省(市),500余个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且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民族大迁移。这对于当时医治战争创伤、巩固明政府统治地位、恢复战后经济及促进民族融合均起到了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移民文化”表现为人口的流动促使了历史上的经济迁移和历史变迁,洪洞大槐树移民因持续时间周期长、涉及地域范围广、移民组织规模大、迁徙人数多而被称为“中国移民历史之最”;“姓氏文化”主要表现为姓氏的传承和延续,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祭祖堂里供奉了已考证的1230个移民姓氏神位,可作为中华移民姓氏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语言文化”则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独特语言,例如“连手”“解手”等词的产生。此外,洪洞当地还流传着许多与其息息相关的关于五帝之一——“舜”和娥皇、女英的传说;当地还有其独有的、具有四千余年历史的“农历三月三接姑姑迎娘娘”的习俗,以及“大槐树祭祖习俗”“威风锣鼓”等,均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移民起因</p><p class="ql-block">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代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也是明朝移民的重点,移民的原因可分为元朝末年的历史以及明初时期的历史两方面。</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大规模战乱、灾荒破坏了元代的大土地占有关系,加之元代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北方地区土地大多荒芜,加上严重的大蝗灾和大饥荒,致使国库空虚,民怨沸腾;而中原地区的人民,不仅遍历兵灾战火的祸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扰,再加上几十年的战祸,连年不断,老百姓非死即逃,使得中原一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不少富庶地区也变得满目疮痍[yí],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尤其是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中原地区大多数田地被淹没,死亡百姓不计其数,大部分村庄和城邑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由于元朝政府的军事暴力,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纷纷反抗,农民起义日益频繁,最终激起了长达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对农民起义予以镇压,争城夺地的战争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的百姓“十亡七八”,而除了兵乱之外,水、旱、蝗、疫等自然灾害也还在不断地爆发。</p><p class="ql-block">明初时期</p><p class="ql-block">明初时期,元末因战乱而遭受的创伤还没有解决,明初的“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再次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政府为了巩固政权和恢复生产,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即向中原大规模移民的战略决策,这就揭开了洪洞大移民的序幕,是为“洪武移民”,而“靖难之役”之后,又有了“永乐迁民”之举。</p><p class="ql-block">由于之前元朝末年时期山西很少被邻省的战事所波及,虽然也遭受了战争的破坏,但由于地形险要,其损失远没有与其相邻的河南、河北地区大,并且其大部分地区在休养生息过程中,不仅没有遭受到水灾和蝗灾等自然灾祸,而且还人丁兴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连年丰收,而洪洞县作为山西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的人口大县,地处晋南南北东西交通要道,而城北官道又有贾村驿,于是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设在了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在此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于是,广济寺大门前的汉植大槐树下就成了各地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地,为之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作为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明代迁民遗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移民分布</p><p class="ql-block">据《明史》《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共迁移至今18个省(市),分别为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移民数多达300万。</p> <p class="ql-block">一代大槐树(仿)</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新塑了一棵仿造的一代大槐树,这棵新塑的大槐树身围近40尺(约13.33米),直径13尺(约4.33米),是根据当时的大槐树身围“七庹[tuǒ]零一媳妇”(即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的记载而进行测算并重塑而成的。</p><p class="ql-block">二、三代槐树</p><p class="ql-block">二、三代槐树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的重要移民古迹景点,其中,第二代大槐树位于一代大槐树的东侧,并与一代大槐树同根滋生,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虽然第二代大槐树已经枯死,但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如今此地枝繁叶茂的槐树为第三代大槐树,也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第二代大槐树及第三代大槐树的品种均属于国槐,这种槐树一年中只有半年的生长期,因此又被称为“笨槐”。</p> <p class="ql-block">“划甲”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主要包括移民标记、区域划分和博弈策略。</p><p class="ql-block">● 移民标记:在历史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期,官府为了防止移民偷跑,会在移民的小脚趾甲盖上划一刀作为记号。这一做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成为了移民后代的一种特殊身份标识。</p><p class="ql-block">● 区域划分:在某些地区的行政区划中,“划甲”指的是将一个保划分为若干个甲,甲可以是一个村或多个村的组合。</p><p class="ql-block">● 博弈策略:在博弈或竞争中,“划甲”是一种策略,例如在黑板上划数的游戏中,一方先划掉中间的数字,然后根据对方的选择采取对称策略。</p><p class="ql-block">如需进一步了解“划甲”的含义,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或资料。</p> <p class="ql-block">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为大槐树“根祖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移民后裔回到洪洞大槐树后,在寻根祭祖的过程中,从最初的跪拜礼,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系列传统复杂的祭祀祖先的礼仪习俗,并在2008年6月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形式确认保留。如今的大槐树祭祖习俗议程主要包括十项传统仪式,分别为“迎请神主”“敬香通神”“典帛安神”“敬献贡品”“奠酒献礼”“敬致祝文”“敬献乐舞”“望燎谢神”“饮福受胙[zuò]”“鞠躬辞神”。</p> <p class="ql-block">母亲石</p><p class="ql-block">“母亲石”的西面是被洪洞人称做“母亲河”的汾河,同时该地又是移民先祖家的所在地,当地的人们认为这块石头就像母亲守护着她的孩子一样,守护着自己老家的一代代人,“母亲石”也由此得名。“母亲石”的南面是身为洪洞人的中国著名书法家、画家董寿平大师的绝笔——“母亲石”三字;“母亲石”的北面则有“杨国赵里”四个小篆体字,其中,“杨国”指的是“洪洞为古杨国所在”,而“赵里”则是指赵姓的得姓始祖“造父”所封的赵城。</p> <p class="ql-block">少东家拍摄、甘肃兰州、2025、08、25--31</p>